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睾丸卵黄囊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睾丸卵黄囊瘤10例,占同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4.9%,儿童6例,在人4例。其中42岁和52岁年长患者腹腔隐睾恶变发生此瘤,国内尚无报导。作者还讨论了本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与组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18例卵巢卵黄囊瘤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该瘤好发于青少年妇女,多为10~20岁.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痛为主.其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治疗以手术加化疗为主.11例做AFP放免测定均为阳性.术后AFP测定有助于判断疗效及监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4.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 al sinus tumors)是一种起源于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的20%。在20岁以下的女性它们与无性细胞瘤同样常见。它们最常发生在儿童和青春期,平均年龄19岁,40岁以上极为罕见。常发生于性腺部位,也可  相似文献   

5.
恶性卵黄囊瘤(Malignant yolk sactumor)又称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卵黄囊癌(Yolk sac carcinoma)、Teilum氏瘤等,国内报道约100例。本文报道12例如下。一、肿瘤发生部位 12例中,发生于卵巢者10例,睾丸2例。其中左卵巢7例,右卵巢2例,1例侧别不清。肿瘤均为单侧。  相似文献   

6.
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又名卵黄囊瘤,是由胚外结构一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性腺外者非常少见。我科遇到10例,现就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180-180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总结9例卵黄囊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2.6岁(1.5~36岁),以性腺的囊实性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卵黄囊瘤是一种由胚外内胚层-卵黄囊发生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在卵巢或性腺外者预后极差。诊断须排除卵巢胚胎癌、透明细胞癌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卵巢恶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8例卵巢性卵黄囊瘤的临床理特征 ,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瘤组织由多形性瘤细胞排列成疏松网状结构 ,内胚窦样结构 ,瘤细胞质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免疫组化 AFP(+) ,AAT(+)。结论 :多取材 ,全面观察易正确诊断 ,测定血清 AFP水平对确定肿瘤性质 ,监控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的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水平。 方法 收集并分析46例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 结果 46例患者,年龄8~45岁,肿瘤为囊实性包块,切面多彩状。镜检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网状/微囊状/迷路状、乳头状、黏液瘤样、腺泡-腺管样、实性巢团状,肿瘤组织内可见到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S-D(Schiller-Duval)小体。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显示甲胎蛋白(AFP)(46例,100%)、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蛋白(46例,100%)、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46例,100%)、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26例,56.5%)阳性,腺泡-腺管样分化区域的肿瘤细胞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27例,58.7%)、细胞角蛋白-7(CK7)(27例,58.7%)、表皮膜抗原(EMA)(27例,58.7%)阳性,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3/4(OCT3/4)、酪氨激酶受体(CD117)、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30)、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β-HCG)、抑制素-α(α-inhibin)阴性,46例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50%。4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2~84月,随访期内9例患者因病死亡,余31例存活。患者年龄、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化疗与否均不影响预后生存。 结论 卵巢原发的卵黄囊瘤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肿瘤镜下形态多样,具有特征性的S-D小体,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指标AFP、SALL4、Glypican-3染色阳性可以明确诊断。该肿瘤对化疗敏感,手术结合术后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病历资料 患儿,女,8个月,阴道间断性少量流血水样液体2个月,从阴道自发性排出蚕豆粒大的肉样组织2次,间隔1个月左右。查体:一般情况尚可;B超检查提示:子宫幼稚。经妇科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及穹隆处糜烂,有2个黄豆粒大的息肉状突起,活检病理诊断:子宫颈卵黄囊瘤,家长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卵黄囊瘤患者临床病理信息,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鉴别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73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进行肿瘤标本切片HE染色;针对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随访方法实行患者资料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布为6个月~61岁;肿瘤直径1~28 cm;肿瘤多为囊实性,切面为筛孔与实性相间的多彩状;镜下可见网状微囊结构、透明小体与无定型的基底膜及黏液瘤样结构等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glypican-3(93.8%)、甲胎蛋白(AFP,96.6%)、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100%)、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86.5%)和抗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100%);随访患者中8例复发,14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统计发现Ki-67增殖指数≥50%的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是<50%患者的5.091倍,男性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4.09~6.67,P<0.05)。结论: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中于性腺位置发病常见,其镜下病理学结构多样,可根据特征性结构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内胚窦瘤又称卵黄囊瘤,是一个反映胚胎期生殖细胞向胚外的中、内胚层分化。病理改变特征性强而又复杂多样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主要发生于性腺,亦可发生于性腺外组织,如骶尾部,腹膜后,松果体等处,靠近躯体中线部位。发生于卵巢多见,曾称为中肾瘤、胚胎瘤、睾丸母细胞瘤、婴儿型睾丸胚胎性癌及恶性畸胎瘤等。Teilum首先指出该瘤来源于生殖细胞,所描述形态与大白鼠胎盘的内胚窦组织结构相似,故命名为内胚窦瘤。本瘤在组织学发生、形态特征、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特征性,现将我科20年来卵巢发生的内胚窦瘤的临床资料共1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卵巢及睾丸卵黄囊瘤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病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学显示AFP(+),AACT(+),PLAP(+),CEA局灶阳性,EMA(-),HCG(-),CK(pan)(++),ABL/PAS染色示玻璃小滴阳性。结论:肿瘤由多种成分组成,形态多样,出现内胚窦样结构及卵黄囊样结构等,需与胚胎性癌、透明细胞癌、含黏液的低分化腺癌及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10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伴阵发性腹痛2天入院。体格检查:体T37.20C,P84次/min,R20次/min,BP97/38mmHg,神志清,精神差,心肺正常。腹软,中下腹偏右侧可触及大小为10cm×10cm包块,质硬,表面可扪及多个结节,轻压痛,无反跳痛,腹水征阳性。AFP458ng/mL(正常值0~20ng/mL)。  相似文献   

15.
16.
恶性卵黄囊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女,20岁. 因下腹痛伴腰痛1 wk,查体发现盆腔肿物入院. B超:盆腔实性占位,异常低回声. CT:盆腔多发实性占位. 血HCG>12 U/L. 血AFP 3000 μg/L. 术中见右卵巢肿物,12 cm×11 cm×8 cm,界限清楚,质硬,蒂部扭转540°.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报道患者女,45岁。因发现下腹部包块1月余就诊。腹部彩超:盆腔内混合性团块153mm×140mm×133mm。CT示:子宫形态、大小及密度正常,未见异常强化。盆腔内见巨块状囊实性病灶,以囊性为主,见多发不规则分隔,病灶内见不规则钙化影及部分脂肪样低密度影,增强见实性部分及分隔、包膜不均匀强化。盆腔少量积液影(图1)。诊断:盆腔囊实性占位,考虑畸胎瘤。  相似文献   

18.
恶性卵黄囊瘤25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鸿兴 《上海医学》1990,13(5):261-264
  相似文献   

19.
<正>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又名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卵巢YST较少见,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甚少,缺乏大样本病例报告,多为个案,现将近期收治的1例卵巢YST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报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19岁,未婚,因下腹痛1月余,B超发现盆腔巨大包块5 d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正常,腹部隆起,盆腹腔扪及一直径约20 cm左右的巨大包块,上至脐部,下至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22例YS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等方法来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YST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睾丸肿大或CT发现纵隔巨大肿块.组织学改变镜下见肿瘤组织呈现网状结构、S-D小体结构和伊红染的透明小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肿瘤细胞显示:22例AFP阳性(100%),22例CK(Pan)阳性(100%),15例PLAP阳性(68%),13例CEA阳性(59%),17例PAS(77%)阳性,HCG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S-D小体结构和免疫组化AFP阳性表达在Y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