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71-473
通过研究古今典籍,提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为湿疮的病机本质的观点。从中医认识疾病的方式、病的基本"证"和患者整体情况下"证"的不同、湿疮临床表现多样与古代病名繁多的实质、历代医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现代中医各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和诊治、湿疮治疗选方用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说明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源于《内经》,各个流派各有侧重,但均揭示本病虽病在表,而与五脏病机相连,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内因责之于心火、脾湿,外因主要为风、湿、热邪为患。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比西医好,是可以实现痊愈的。湿疹古代中医称"湿疮",中医有"疹"的概念,为什么叫"湿疮"呢?我想当时的人们没有抗过敏药物,湿疹的奇痒难以控制,发生搔破皮肤的机会大,发生感染之疮的概率高,因而叫"湿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慢性湿疹归属中医学"消渴湿疮"范畴,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皮肤并发症。岳仁宋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消渴湿疮发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内生湿浊,困扼脾之玄府,玄府不通,湿浊蕴积化热羁留,湿热浸渍,于肌肤之表闭塞皮之玄府,消渴湿疮由生。治疗上当以开通玄府为治病之纲,以风药为常用药物,理气、胜湿、散热、调血以开玄,使气机得畅,消渴湿疮得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湿疮洗液配合西药派瑞松软膏外涂治疗急性湿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72例湿疮患者,采用中药湿疮洗液熏洗配合西药派瑞松软膏外涂,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治愈42例,显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22%。结论:中药湿疮洗液配合西药派瑞松软膏外涂是治疗急性湿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湿疮,西医称之"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具有湿疹皮损多样性、易复发、瘙痒剧烈、渗出倾向等临床特点。《医宗金鉴》是清代医家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湿疮"一证有详细记载,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证治用药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对湿疹的临床辨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湿疹的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复发性等特点[1]。故一直是皮肤科疾病治疗的难题。中医称为"湿疮"、"浸淫疮"、"血风疮",马老师认为主要病因为湿邪,湿热浸淫肌肤或脾虚湿蕴、血虚风燥而成。马老师是陕西省名中医,从事皮肤病学的临床与教学近四十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马老师侍诊学习,受益匪浅,吾师每以湿疮洗剂方加减局部湿敷为主,再结合中药内服治疗,疗效显著,现将老师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此文通过采集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杨京慧主任医师治疗湿疹湿疮的临床医案,记录患者临床表现、舌象、脉象及临床用药方剂,分析湿疹湿疮的发病机制及辨证特点,简单的分成4型:湿热内郁证、阴虚风动证、肝郁脾虚证、外寒内热证。探究杨老师在以上4个类型中理法方药上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特点,以及辨证论证运用脐部针刺配合治疗湿疮的经验;系统性地整理杨京慧主任医师的临床特色经验及学术观点,为临床上治疗湿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湿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难治病之一,具有反复性、瘙痒性、渗出性、对称性、多形性、易发展成慢性等特点。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抗组胺药物为主,治疗效果并不稳定,且停用激素后,不良反应较多,因此相对于西医治疗来说中医辨证治疗更有特点及优势。以脏象理论为主要切入点,从脏象角度探讨湿疮的发病机理以及用药思路。认为五脏功能失调与湿疮发病密切相关,对于不同证型的湿疮,可按脏腑辨证分类,分别从五脏论治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湿疮,即西医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会阴部湿疮多为在潮湿环境下念珠菌感染所致。其呈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糜烂,基底潮红,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3月,长期卧床病人并发会阴部湿疮20例进行讨论分析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湿疹,中医又称"浸淫疮"、"湿疮"、"粟疮"等,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易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湿疹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难忍的瘙痒常引起患者睡眠障碍,影响生活  相似文献   

11.
总结李春生教授应用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治疗37例湿疮或瘾疹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湿疮病例中,5例痊愈,10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9%;10例瘾疹病例中,2例痊愈,3例显效,5例好转,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消风散合黄连解毒汤是治疗湿疮和瘾疹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2.
陈以国教授认为慢性湿疮多因素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饮食失节导致脾胃受损,肝失疏泄,肺气失固,复感风邪,气血不荣,肌肤失养,病久不愈。本虚标实,气血亏虚,风、湿、热、毒邪实为患,针药并举治疗气虚风燥、血虚风燥湿疮,辨证精准,遣方、用针独到,配合捏脊疗法;陈师强调日常养护,嘱患者配合饮食、调整肠道菌群,避免接触致敏源、调控情绪等配合治疗。附气虚风燥、血虚风燥湿疮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3.
湿疹属中医学“湿疮”、“浸淫疮”范畴,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旋耳疮”、“头面疮”、“乳头疮”、“脐疮”、“阴湿疮”等名。本病符合湿邪为患,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之特点,临床上治疗时需注意病与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润肤方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疮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血虚风燥型湿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0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0例,有效率90%;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5例,有效率63.33%。结论:内服中药汤剂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西药结合治疗肛周慢性湿疹1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肛周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亦偶有蔓延至臀部、会阴及阴蒂,局部可出现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中医称之为"肛门顽湿"或"湿疮"。近年来,我院采用西药内服,中药熏洗,局部外  相似文献   

16.
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皮疹常为多形性,可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糜烂、结痂等,合并感染时可见脓疱、脓痂及脓性渗出。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易慢性化、易复发、瘙痒剧烈[1]。本病属于中医学"湿疮"、"湿毒疮"等范畴,泛发全身者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四川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治疗慢性湿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慢性湿疮及中医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证候诊断的患者纳入观察,分别给予相应中药口服,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皮损面积、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比较。结果:慢性湿疮患者在治疗4周后,各证候患者皮损面积、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评价,取得痊愈49例,显效125例,总显效率为62.8%;在治疗结束6月后对取得痊愈和显效的患者回访,共随访160例,痊愈患者增加到101例,复发39例,总体复发率为24.4%。结论:运用四川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治疗慢性湿疮可显著降低其皮损面积百分比、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肛周湿疹是过敏性炎症性的皮肤疾患,皮损呈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或有苔藓样变,常伴有渗液增多、流滋、剧烈瘙痒等不适症状,反复发作、易成慢性。肛周湿疹属中医“湿疮”范畴。湿疮由于某些特定的环境或者特殊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临床表现为瘙痒剧烈,皮损多形性,渗出倾向,对称发生,易成慢性,反复发作[1].中医学认为湿疮总由禀赋不耐,或因外感风湿热之邪,郁于腠理,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或由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病;或湿热蕴久入血,致使血热内蕴,发于肌肤而致病;久病则耗血伤津,致脾虚血燥而成慢性[2].《外科正宗》认为湿疮大多由于风湿、血热、血燥而成,其有云:“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湿疮外因多为风、湿、热邪,内因注重血分的变化,病位在心、脾,病证为湿热、血热、血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龙胆泻肝汤治疗阴痒、蛇串疮以及湿疮进行临床观察并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疗的阴痒、蛇串疮、湿疮的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阴痒患者18例,蛇串疮患者22例,湿疮患者20例,分别标记为A、B、C三组,对三组患者采用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以30天作为一个疗程,选择患者症状恢复情况作为判定指标,观察其疗效。结果 A组患者中完全治愈者12例,好转者5例,无效者1例;B组患者中完全治愈者7例,好转者13例,无效者2例;C组患者中完全治愈者12例,好转者9例,无效者1例。结论龙胆泻肝汤在临床上对阴痒、蛇串疮以及湿疮的效果显著,且副反应小,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