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PVCE结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PVCE)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病人,其中23例行TACE+PVCE治疗作为研究组,25例仅行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治疗前后AFP变化、门静脉的变化、胃肠道症状(腹胀、恶心)改善以及1年生存率。结果:2组治疗前后AFP均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组中门静脉直径缩小率、门静脉血液流速增快率、癌栓缩小和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胃肠道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CE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肯定,可减轻患者胃肠道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肝癌的首选方案,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癌尤其是中、晚期不能切除肝癌有较好疗效。但反复治疗后均常见肝功能损害加重,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尤其是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笔者探讨有、无门静脉主干癌栓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1资料与方法1 .1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分为A、B两组。A组伴门静脉主干或左、右分支癌栓组。B组不伴门静脉癌栓组。A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7岁。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4.7岁。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血清甲胎蛋白、B超、CT或手术病理。门静脉癌栓术前均经B超、CT或动脉造影证实。1 .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插管,行肝总动脉或腹腔动脉造影。造影剂为安基格拉芬,观察肿瘤大小,范围,数目,有无动静脉瘘及其它血管供血。将导管超选择到供应肿瘤的动脉支,再行化疗栓塞。常用药物:丝裂霉素8~10mg/次,顺铂40~60mg/次,5 -FU750~1000mg/次,阿霉素40~60mg/次。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TACE联合超声介入门静脉插管化疗与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4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随机分为TACE联合门静脉插管化疗组22例、TACE联合门静脉内癌栓无水酒精注射组20例,两组在病情、病程、病变程度、分类、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肿块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观察门静脉癌栓变化。结果 TACE联合门静脉插管化疗组19例门静脉癌栓缩小或消失(86.4%),联合门静脉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组16例门静脉癌栓缩小或消失(80.0%);两组治疗癌栓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ACE联合门静脉插管化疗与TACE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均能明显使门脉癌栓缩小或消失,但其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TACE治疗PHC 284例,总结严重肝功能失代偿与PHC患者年龄、肝硬化情况、TACE治疗次数、肿瘤类型和门静脉分支癌栓的相关性.结果 284例PHC患者TACE术后发生严重肝功能失代偿者39例,其中60岁以上者占74.4%;有肝硬化或TACE治疗2次以上病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或TACE治疗1次病例(P<0.005),巨块型PHC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结节型和块状型中非巨块型者(P<0.01),门静脉分支癌栓和无门静脉癌栓PHC患者经TACE治疗后严重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门静脉癌栓者(P<0.05).结论 老年、有肝硬化基础、TACE治疗2次以上、巨块型PHC和门静脉主干癌栓的PHC,TACE术后严重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刘静  朱伟 《当代医学》2013,(5):16-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PVC)泵置入术的效果。方法对11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采用超选择TACE联合PVC术治疗、超选择TACE术治疗及部分病人未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TACE+PVC组随访1、3、5年生存率为83%、43%、3%;TACE组为75%、33%、3%;对照组为50%、4%、0。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泵置入术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PVTT)的部位与程度对肝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203例行肝部分切除伴或不伴门静脉切开取栓术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3例患者的并发症率和住院死亡率分别为30.0%和0.5%,中位随访期6.5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33.5%和12.8%,1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8%和3.0%。合并VP1(PVTT局限于门静脉二级分支以远)、VP2(PVTT侵犯门静脉二级分支)、VP3(PVTT侵犯门静脉一级分支)型PVTT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合并VP4(PVTT累及门静脉主干或对侧一级分支)型PVTT的患者。结论 对于合并VP1、VP2、VP3型PVTT的肝癌患者,手术是合理的选择。而对于PVTT累及门静脉主干(VP4)的肝癌患者,手术仍有争议,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覃岭  赵微  何峰  吴维宇 《西部医学》2019,31(1):105-108
【摘要】 目的 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中药对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将58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采用TACE介入联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采取TACE介入的基础上辨证施治给予桃红四物汤+茵陈五苓散治疗,并于治疗前、后4周分别观察患者术后肝功能、AFP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增强CT检查评价治疗后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损害明显改善,AFP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增强CT检查后观察肿瘤大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结论 TACE联合桃红四物汤+茵陈五苓散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较单纯TACE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肝功能的损害,缩小肿瘤大小,提高肝癌晚期伴门静脉癌栓的中医证候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对8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癌栓的患者,采用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73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单纯手术切除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64.3%、42.8%、28.5%、14.3%,肿瘤平均复发时间6.5个月。术后行TACE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8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0.3%、41.1%、27.4%,肿瘤平均复发时间11.5个月。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以10 cm为界)、门静脉主干是否有癌栓对术后生存有影响。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门静脉癌栓摘除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TACE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92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行手术切除,B组患者行TACE;比较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手术与TACE的治疗疗效。结果:A组患者1、2、3年的生存率为50.0%、30.4%、10.9%,B组患者1、2年的生存率为26.1%、10.9%;A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ACE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对照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将8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随访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长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ACE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疗效可靠,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与单用TACE治疗比较,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金属内支架结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盱癌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肝穿刺途径置入门静脉金属内支架,同时(或1周后)行TACE.记录手术成功、狭窄开通、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情况,随访支架通畅期和患者生存期.结果:门静脉通路穿刺成功率11/11;门脉支架置入成功率10/11;发生肝性脑病及肝功能衰竭1例.支架中位通畅期5.7个月(1~18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11、4/11、2/11.结论:对巨块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但无远处广泛转移的患者,采用支架开通门脉主干及远端为非肿瘤所在肝叶的门脉,结合TACE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佛山南海社会福利中心康复医院放射科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6个月~2年的随访,同时结合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者中,共有14例获得有效治愈,总有效率为77.8%。结论给予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能够有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各种肝脏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疗效,评价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 2005~2011年收治的因不同肝脏疾病行动脉内介入术(t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的患者378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治疗;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保证恒定栓塞面积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行脾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周进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和Child分级,统计并计算出血率。结果①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门静脉血流明显减少,Child分级明显较差,出血率明显增加,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明显降低(P〈0.05),出血率明显下降,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③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瘤栓患者:治疗后对照1组的门静脉血流量明显升高,出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能与TAE前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在肝脏疾病介入治疗疗效评估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8例单独使用TACE或TACE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TAI)、肝动脉介入栓塞(TAE)、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IT)等介入方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近期疗效,计算总有效率和受益率;观察远期疗效,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21.59%。受益率CR+PR+SD为占93.18%。6、12、24、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7.8%、61.6%、29.7%、21.2%。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单因素Cox模型分析对预后影响有意义的因素有:门脉瘤栓、治疗方法、治疗次数。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治疗次数为影响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结论:门静脉癌栓和治疗次数是影响TACE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以TACE为主的介入治疗可以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支架置入治疗联合TACE治疗的临床资料,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6例成功置入支架,术中造影显示门静脉、下腔静脉血流通畅。4例阴囊水肿及8例腹壁静脉曲张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表现全部消失;12例中度以上腹水患者术后7例腹水减轻;14例下肢水肿患者8例术后消失。生存时间为1~24个月,中位时间为3.7个月。1、3、6、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56.3%、43.8%和25.0%。治疗前、后胆碱酯酶为(1957.27±552.54)U/L 和(1652.85±231.39)U/L,凝血酶原时间为(16.38±2.28)s和(18.81±3.15)s,凝血酶原活动度为(55.83±10.67)%和(45.36±14.2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无严重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患者,采用支架置入联合TACE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DSA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并探讨其造影的方法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3月至2001年6月期间的72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动脉造影资料。结果:门静脉主干发生癌栓22例,右支癌栓12例,左支癌栓10例,主干和右支受累者14例,主干和左支受累6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8例。DSA表现有门静脉充盈缺损、线样征和门静脉海绵样变等。结论:动脉性门脉造影的DSA检查对显示和诊断门静脉癌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门静脉充盈缺损、线样征和门静脉海绵样变等DSA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observed alterations of the intraportal tumor thrombi before and after 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 in 36 patients with massiv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Elscint double helical CT was used to scan liver in the portal phase before and after TA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an technique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istribution of intraportal tumor thrombi. After treating with TACE, retention of iodized oil was found in the intraportal tumor thrombi(14/36), and the intraportal tumor thrombi were reduced in 28 out of 36 cases. The survival rate was more than 1 year in 20 patient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intraportal tumor thrombi comes from hepatic arterial system. TACE seems to be valu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portal tumor thrombi with massive H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