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炎性反应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线拴法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TTC染色法、干湿重法、常规HE染色法观察EPO治疗前后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以及组织学变化,应用RT- PCR方法检测EPO治疗前后再灌注lh、3h、6h、12 h、24h、72 h缺血侧脑皮质IL-1β、TNF-α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EPO可显著缩小缺血再灌注24h所致的脑梗死体积(P<0.01),降低梗死侧脑组织含水量(P<0.01),减轻病理学变化。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点缺血侧皮层IL -lβ mRNA和TNF -α 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12 h达高峰。EPO治疗后lh、3h、6h缺血侧皮层IL - 13 mRNA表达显著下降,与病理组相应时间点相比,分别降低了63%、55%和84%(P<0.01)。EPO治疗后lh、3h、6h缺血侧皮层TNF -α mRNA表达亦显著下降,与病理组相应时间点相比,分别降低了75%、76%和95%(P<0.01)。结论EPO可能通过抑制IL - 1β、TNF-α的基因表达,降低缺血再灌注的炎性反应损伤而改善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皮质EA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雄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建立后5min内腹腔注射雌激素。相应时间断头取脑。然后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及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 脑梗死体积治疗组较缺血对照组明显缩小,缺血对照组脑组织GLU、ASP含量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 雌激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干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EAA代谢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为 3组 ,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氧预处理 +缺血再灌注组。连续吸入 8%O2 +92 %N2 3h作缺氧预处理 ,12h后再经插线左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 ,到相应时间点后观察缺氧预处理对MCAO大鼠的行为、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氧预处理组大鼠的行为明显改善 ,脑伊文思蓝 (EB)含量、脑含水量 (P <0 0 5 ) ,脑梗死体积缩小。结论 低氧预处理降低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 ,抑制脑水肿 ,缩小梗死体积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再灌注大鼠模型。PSS治疗组大鼠于再灌注即刻及再灌注24 h、48 h分别给予PSS(18.75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均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组织学、超微结构和凋亡细胞数的改变。结果(1)PSS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83±0.75)分和(2.83±0.75)分,脑梗死体积分别为(107.9±12.1)mm3和(150.3±30.5)mm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2)PSS治疗组大鼠脑组织缺血损伤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神经细胞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接近正常;(3)PSS治疗组细胞凋亡数于再灌注后1 h和3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再灌注6 h、12 h、24 h、48 h及72 h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PSS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细胞损害,缩小脑梗死体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RP78、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在缺血预处理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预处理、2-脱氧葡萄糖(2-deoxyglucose,2-DG)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2-DG预处理组于术前7d腹腔注射2-DG 100mg.kg-1.d-1,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GRP78、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预处理缺血组和2-DG预处理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P<0.01,P<0.05),GRP78蛋白表达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而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触发了体内的内质网应激过程,对随后发生缺血/再灌注所造成损伤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加GRP78蛋白的表达和降低CHOP、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减轻了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AQP4蛋白的表达情况及β-七叶皂苷钠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干-湿比重法、TTC染色、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测定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及水孔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AQP4蛋白有轻微的表达,而模型组、治疗组缺血损伤后表达升高,脑含水量增高,梗死脑组织出现,给予β-七叶皂苷钠的治疗组AQP4蛋白的表达下降,脑含水量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且β-七叶皂苷钠中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缺血区AQP4蛋白表达的上调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与有密切的关系,而β-七叶皂苷钠有抑制脑水肿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鼻给予抗ICAM-1抗体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腔给予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及脑缺血再灌注+经鼻给予高、中、低剂量抗ICAM-1单抗干预组.采用插线法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干预组于缺血1 h经鼻给予抗ICAM-1单抗,再灌24 h后取脑行冠状切片.采用TTC、HE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及免疫组化阳性区占总面积比.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脑标本均可见缺血侧的脑膜充血,脑组织肿胀;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及低、中、高抗ICAM-1单抗干预组脑梗死体积(以像素值表示)分别为57 042±12 483、32 871±4 325、25 932±3 103和15 325±3 356,免疫组化阳性区面积占总面积比分别为(6.64±0.476)%、(5.15±0.987)%、(4.36±0.682)%和(3.42±0.53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可使脑组织ICAM-1表达显著增高;(2)经鼻腔给予抗ICAM-1单抗可有效降低脑组织ICAM-1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3)经鼻腔给予抗ICAM-1单抗的剂量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4)脑缺血再灌注时ICAM-1免疫组化阳性区面积比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32±1℃)治疗时间窗,探讨最长脑缺血时间和开始低温时间所能获得的有效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缺血后常温组(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缺血后亚低温组(缺血模型建立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再灌注期亚低温组(再灌注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分4个亚组)缺血4、6、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观察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分含量和病理改变.结果缺血后亚低温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减小92.2%~65.3%;再灌注期亚低温组除缺血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亚组脑梗死体积减小68.4%~36.79%.结论结果显示缺血后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非常显著,提示超早期诱导亚低温可能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缺血4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效果较好,缺血8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仍有效.  相似文献   

9.
脑缺血后适应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MMP-9的关系。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h和48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48h后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4h、8h、24h、48h后免疫组化定位定量MMP-9水平。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水肿程度、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后适应组大鼠基底节区MMP-9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梗死侧皮层MMP-9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减少脑缺血后MMP-9的表达,缩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MMP-9下调可能是缺血后适应脑保护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白果内酯对高血糖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50%的葡萄糖溶液腹腔注射(6 ml/kg)建立急性高血糖模型.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高血糖假手术组(假手术组),高血糖+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高血糖+缺血再灌注损伤+白果内酯组(白果内酯组),白果内酯分三个剂量组(2.5,5,10 mg/kg),每组各8只.白果内酯组于术前3 d连续给予白果内酯腹腔注射,术前1 h再给予腹腔注射1次.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测定,同时测定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mRNA的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计算脑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结果 白果内酯(5,10 mg/kg)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脑梗死体积缩小,脑含水量降低,缺血侧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下调,SOD活力提高,MDA含量减低,NE、DA及5-HT的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果内酯对高血糖条件下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was measured by xenon-133 inhalation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 in 7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aemia prior to and 30 min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nimodipine (1 mg).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CT and CBF study were performed no later than 6 h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 Regional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were seen in all patients when the CT scan was still normal. Follow-up CT revealed low-density areas 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the core of the perfusion defect. Nimodipine infus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P<0.01), while PaCO2 and clinical symptoms remained unchanged. A significant CBF improvement (P<0.05) after nimodipine was seen in the border zone of the ischaemic infarct but not in the core of the lesion or in the unaffected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尼莫地平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损害36例,与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有效率94.4%,对照组46.7%(P〈0.05),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提示尼莫地平早期使用对减少和治疗脑出血后缺血性脑梗死均又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25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可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cerebralsalt wasting syndrome,CSWS)。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相似,但其发病率较后者高,易引起误诊,影响治疗效果。笔者总结我科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的25例脑外伤病人发生CSWS的诊断与治疗情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最佳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影响脑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探讨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最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探讨不同时期开颅手术的效果和急性期锁孔手术的相对适应证,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比较各种防治脑血管痉挛措施的效果.结果使用常规开颅显微手术治疗361例,其中急性期手术222例,92%动脉瘤夹闭成功;发病后4~14d手术63例;延期手术76例.非急性期手术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27例(27/139).经眉眶上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31例.未行手术治疗20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总发生率为45.5%,其中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组为32.7%;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组为33.3%.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333例,中残29例,重残及植物人15例,死亡23例,自动出院12例.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动脉瘤多次破裂的预后较差.结论脑动脉瘤一旦发现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治疗,锁孔手术同样适合急性期手术.病程中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病情危重及动脉瘤多次破裂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静脉联合使用尼莫同加硫酸镁或尼莫同加环孢菌素-A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硫酸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MgSO4作为非竞争性NMDA-R拮抗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制作72只Wistar大鼠的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在术后2小时给予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同时及其2小时后给予不同剂量MgSO4治疗,术后进行皮层脑电图描记,测定血Mg^2+浓度,进行运动功能评估,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计算凋亡细胞数。结果:MgSO4能减少扩展性抑制波产生数目(P〈0.05);10%,MgSO4组疗效优于5%MgSO4组,并明显改善大鼠运动功能,且早期给药效果更佳(P〈0.05);MgSO4能减轻脑组织含水量;但在短期内不能减少凋亡细胞数。结论:通过电生理、病理研究和临床评估证明MgSO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与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41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后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结果MR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27例。结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推测其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应重视检测可能存在的颅内脑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1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GOS评分):Ⅰ级(能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或指导)5例,Ⅱ级(能活动,但需指导)6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走)4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1例,Ⅴ级(植物生存)1例. 结论 脑梗死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复杂,早期诊断和防治是降低残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探索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最大效能。以其找到脑血管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其中康复治疗组31例,对照组12例,分别于患病后3d、21d及6个月后。行经颅大脑皮质电刺激(MEP)检查,记录电极置于双侧拇短展肌,记录MEP的潜伏期、波幅及中枢传导时间(CMCT),探索患者康复治疗后脑运动功能可塑性的量化指标。结果 通过设置的对照组以排除脑功能的自然可塑性,对研究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内容相结合进行训练后,康复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MEP的量化指标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脑梗死患者的MEP异常程度与临床症状、梗死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结论 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使脑梗死后脑运动功能可塑性达最佳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而MEP是评价脑梗死后脑运动功能可塑性及预后的一种有效量化方法,可在临床上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的预后。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萎缩并发脑出血病例中死亡24例,存活16例,对其临床和CT资料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期为50~80岁,预后与出血量、血肿部位及是否有脑室积血密切相关。血肿破溃形成脑室积血率高。6例大于30mL血肿的脑室积血发生4例。本组40例死亡率为60%,死亡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脑萎缩并发脑出血易破入脑室,并且脑出血与脑萎缩并存者应激能力差,对伤害性损害的耐受力低,易并发感染或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 脑萎缩并发脑出血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MRI各项指标观察依达拉奉钠对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在脑梗死后1,5,14d行MRI扫描,扫描后工作站后处理合成ADC图,测量、计算脑梗死体积、水肿吸收率(△V)、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信号强度比相对变化率(ASIR)、相对ADC(rADC)。结果脑梗死后14d,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后5d和14d,治疗组T1wI的s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2WI、FLAIR序列的ASI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后5d,治疗组DwI序列的SI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T1wI、T2wI、FLAIR序列的△s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5d,治疗组梗死区rAD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对缺血性脑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