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护士进修杂志》2010,(15):1403-1403
答:根据发病学可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疽、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疽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疽。根据病生理分类是依血清中胆红素增多的种类将黄疽分为主要为非酯型胆红素性黄疽及主要为酯型胆红索性黄疽2大类。病生理分类法的优点是有助于较全面地从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各个环节去理解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此类分类方法与临床常用的分类方法也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
《护士进修杂志》2010,(2):105-105
答:根据发病学可将黄疽分为溶血性黄疽、肝细胞性黄疽、阻塞性黄疽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疽。根据病生理分类是依血清中胆红素增多的种类将黄疸分为主要为非酯型胆红素性黄疸及主要为酯型胆红素性黄疽两大类。病生理分类法的优点是有助于较全面地从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各个环节去理解黄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此类分类方法与临床常用的分类方法也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3.
黄疸是一古老的症状,典型者突发“目黄、身黄、小便黄”而为人们重视,中医以此为病名,早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西医则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为黄疸诊断之客观指标,通常分为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三类。其中肝细胞性黄疸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前者即体质性黄疸,如Rotor、Gilbert、Crigler-Najjar、Lucey-Drisoll和Dubin-Johnson等综合征:后者主要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肝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伤寒及布氏杆菌病等。  相似文献   

4.
<正>1重症肝炎的治疗1.1黄疸的分类和退黄的重要性中医学中关于黄疸病证治的论述,始于汉之《伤寒杂病论》,现存的《金匮要略》分列为“五疸”,迨至宋《圣济方》又有“九疸三十六黄”之说,元代罗天益删繁就简分为阳黄、阴黄二大类,这种分类至今仍有其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个人体会,阴黄是由阳黄发展而来的,如阳黄失治或误治则可能转为阴黄,湿从寒化是阴黄,湿从热化是阳黄“,急黄”可归属于阳黄。总之,肝病出现黄疸即  相似文献   

5.
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之称,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证候,本病应属中医学的疫毒、胁痛、癥瘕、黄疸、肝着、湿阻等范畴。目前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认识比较一致,病因是湿热,病机是湿热疫毒之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因湿为阴邪,血属阴,阴邪易着,滞留不去,久留化热,湿热蕴结。湿热疫毒蕴结中焦,脾胃为湿热所困,运化失健,升降失和,气机壅滞,以致湿热疫毒日益胶结。热因湿不能宣泄,湿得热而熏蒸,进而累及肝胆,肝胆受病则疏泄条达失常,或肝气郁结不畅,或肝气横犯脾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表现。结果:①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符合率95%。②梗阻性黄疽的病因最常见为结石,其次为胆道、胰腺肿瘤。结论:CT对扩张胆管的部位及病因有较高的诊断率,应作为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时疫”和“温病”范畴,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其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近年来该病在全国不同地区较大范围内流行,并不断有死亡病例报道,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怎样在术前确诊,一直是普外科大夫关心的问题。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检查手段仍是一个综合性的,但以ERCP为其更重要的方法[1]。我院自1986年至1994年8月共ERCP534例,其中梗阻性黄殖153例占29%。观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梗阻性黄疫共153例,男71例、女8  相似文献   

9.
引起阻塞性黄疸的病因繁多,临床上将阻塞性黄疸分为两大类,但不论是肝外阻塞或肝内阻塞均会造成胆汁不能进入肠内,从而引起一个共同病理基础即胆汁淤积症。其临床症状因原发病不同表现多种多样,但多数病例有比较相似症状,其中包括由于胆红素、胆汁酸淤积及门静脉高压等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认识阻塞性黄疽引起的并发症,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近来对其并发症提出许多新概念,本文就有关内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医学》1978,(6)
(一)病因、病机急性传染性肝炎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疽型两种。有人认为前者颇似祖国医学“黄疸”病中的“阳黄”症,而后者多属于“肝胆湿热”。在临床上,中医对黄疽型肝炎,一般分阳黄和阴黄两类。“阳黄”、“肝胆湿热”(急性传染性肝炎)的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医方案部分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涉及到超药典剂量,应当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较严重的一种类型。慢性重症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肝坏死,出现重度黄疸、高度腹胀、高度乏力、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内毒素血症、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总胆红素不断上升、转氨酶反而下降等特点,病情进展快,短期出现肝功能、肾功能衰竭,病情重,病死率高,是目前医学难题之一。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慢性重症肝炎的病名记载,但根据症状,属于中医的“瘟黄”“、黄疸”“、膨胀”“、血证”、“郁证”“、狂证”等范畴,记载有它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等,一直指导我们临床治疗。如《内经…  相似文献   

13.
张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4,(13):1167-1168
目的:探讨早期灌肠对减轻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灌肠组22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灌肠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出生24 h内给予温盐水加开塞露灌肠。观察两组早产儿光疗天数、黄疸持续天数及首次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黄便次数。结果灌肠组早产儿的光疗天数、黄疸持续天数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灌肠组早产儿首次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早、灌肠组每日排黄便次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灌肠,可缩短光疗时间、胎粪较早排尽,减轻黄疸程度、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热淋证治     
热淋是淋证之一,临床以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色黄而赤,排尿时尿道刺痛而有灼热感,以及伴有腰痛,以热为主的一种疾病。 历代医家一般将淋病分为石淋、气淋、血淋、羔淋和劳淋五种,很少有人提出热淋的证治。但就临床所见淋证初起,特别是石淋、血淋、羔淋都与“热”的关系至为密切,故本文是以热淋为题叙述它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临床体会。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篇“热淋者,三焦有热、气博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亦有宿病淋,今得热而发者”。可见本病病因为湿热蕴毒结于下焦,病变脏腑主要是肾与膀胱。  相似文献   

15.
正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和离开血液循环保持动态平衡,因其代谢异常导致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而出现黄疸。引起黄疸的原因很多,按病因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而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严重心脏疾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的分型、病因、诊断检查、治疗及相关预后。方法报告1例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病例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组综合的病症,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黄疸。先天性病人家族中约有25%~50%的人有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一良性疾病,预后良好。结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障碍的疾病。本病临床不多见,大多发病于小儿和青年期,有家族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应注意避免导致黄疸加重的诱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茵栀黄方剂浸泡在新生儿黄疸中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于我院足月分娩的新生儿3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茵栀黄方剂泡浸,对照组进行温水泡洗,观察生理性黄疸的消退时间和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对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蓝光治疗加菌栀黄方剂泡浸,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观察光疗的总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24h~144h排便的次数、胆红素水平、黄疸发生率,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病理性黄疸光疗总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茵栀黄方剂浸泡在防治新生儿黄疸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胆总管囊状扩张临床诊断与超声诊断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状扩张诊断方面的特点,深入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65例胆总管囊状扩张患者临床表现和超声影像资料的总结分析。结果在65例病例中,腹痛、黄疽、呕吐出现率最高。具有“三联征”的患者比例为20%(未成年组)和40%(成年组)。出现“二联征”患者比例约为1/3。超声表现分为5种类型:A、B二型胆总管扩张程度较轻,占56.9%;C、D二型胆总管扩张程度较重,占43.1%;E型合并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占15.4%;在成年组中,C、D二型的比例较高。C、D二型中,出现黄疸的比例较高。结论胆总管囊状扩张患者中腹痛、黄疽、呕吐是最常见症状;有诊断意义的“三联征”的比例较低。“二联征”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胆总管扩张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扩张程度越重,越容易出现黄疽。超声是诊断本病最重要的影像学方法,超声分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退黄洗剂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3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新生儿黄疸343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患儿在A组基础上采用陈子自黄洗剂进行洗澡;C组患儿采用陈子自黄洗剂联合早期按摩治疗。治疗后对三组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三组患儿黄疸情况治疗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儿住院天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黄疸新生儿采用退黄洗剂并联合早期按摩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疗效,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胡汉姣 《家庭护士》2008,6(6):494-494
[目的]探讨苦黄治疗肝细胞性黄疸退黄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肝细性黄疸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用保肝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苦黄药物。[结果]对照组退黄34例(85.0%),治疗组退黄39例(97.5%)。[结论]应用苦黄药物治疗肝细胞黄疸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