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LVH)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老年(≥55岁)高血压病患者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组(LVH)与不伴有左室肥厚(NLVH)组,进行24h动态血压(ABPM)检测.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LVH组与不伴有LVH组比较,24hSBP、24hPP、dSBP、nSBP、BPF、BPL、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LVH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占73%,而不伴有LVH组,以杓型血压为主,占79%;(3)LVH组LVMI与24hSBP、24hPP、dSBP、nSBP、SBPL正相关(P<0.001),与SBPF、DBPF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发生与SBP、24hPP、SBPL和BPF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6例老年(≥60岁)高血压病患者依据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组(lvh)与不伴有左室肥厚(nlvh)组,进行24h动态血压(abpm)检测。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1)lvh组与不伴有lvh组比较,24hsbp、24hpp、dsbp、nsbp、bpf、bpl、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2)lvh组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占75%,而不伴有lvh组,以杓型血压为主,占79.41%;(3)lvh组lvmi与24hsbv、24hpp、dsbp、nsbp、sbpl正相关(r=0.477~0.795,P〈0.1901),与sbpr、dbpf负相关(r=-0.358,-0.289,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发生与sbp、24hpp、sbpl和bpf相关。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霍嘉欣  马丽琳 《广西医学》1998,20(2):163-166
通过对24例老年健康者,21例老年高血压病人I期,26例老年高血压病Ⅱ期及15例老年高血压病Ⅲ期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日间每30分钟,夜间每60分钟记录一次,每例监测时间22~24小时,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后显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P〈0.05)。老年高血压病各期的血压负荷值与老年健康者比较,增高更明显(P〈0.01),尤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期(60岁以上)、老年前期(45~59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 55例老年及59例老年前期高血压病患者各分为单纯高血压病、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AH)、高血压并脑损害三组,进行年龄、病史、动态血压各项参数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组中:脑损害组与其他两组相比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血压各项参数指标三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前期患者组中:脑损害组nSBP与前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LVH组及并脑损害组nSBP/dSBP,nDBP/dDBP分别与单纯高血压病组比较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及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前期患者组中,高血压并心、脑损害与单纯高血压病相比,夜/昼节律消失;老年患者组中,即使单纯高血压病,无心脑损害血压夜/昼节律也存在异常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24h动态血压仪分别观察正常人和高血压病患者24h的血压变化.结果均显示了24h血压有明显波动,夜间血压明显低于白天.且多有峰、谷昼夜血压变化的曲线.并发现正常人及各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在凌晨2~4时最低.而在早晨6时许血压突然升高.然后迅速增至白昼水平.高血压患者尽管夜间血压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组收缩压(SP)波动幅度4.6±0.9kPa.舒张压(DP)3.4±0.7kPa;高血压病Ⅰ期SP5.8±1.6kPa.DP3.9±1.2kPa;Ⅱ期 6.3±1.5kPa.DP4.6±2.2kPa;Ⅲ期 SP6.3±2.2kPa.DP4.6±2.2kPa.提示了本组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和高血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马竹芬  孙琳 《海南医学》2008,19(5):17-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参数及体重指数(BMI)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2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左心室参数,LVH者为研究组(131例),非LVH组(162例)为对照组,研究LVH与ABPM监测参数: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脉压差(PP)、心率(HR)、BMI的关系。结果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成正相关(P<0.05),BMI的变化在上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LVH与动态血压SBP、DBP、PP、HR水平密切相关,他们可能都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群昭  杜国华 《吉林医学》2014,(8):1682-168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ABPM)波动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0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平均血压水平和昼夜变化规律。结果:208例中白大衣高血压组22例,中杓型组84例,非杓型组102例;后两组24 h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组明显。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准确判断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8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勺型组(n=113)与勺型组(n=72).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IMT≤1.0 mm组(n=76)和IMT>1.0 mm组(n=109).分析比较各组间临床及生物化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非勺型组和勺型组临床及生物化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各项参数值与勺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增高(P﹤0.01).非勺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68.1%)显著高于勺型组(40.3%)(P<0.05).IMT>1.0 mm组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较IMT≤1.0 mm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大,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者其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3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资料。结果ⅡⅢ期高血压组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高于Ⅰ期高血压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对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影响.结果缬沙坦降低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P<0.05).对于夜间血压较高的非杓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对于夜间血压无明显升高的杓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无明显降低作用(P>0.05).结论缬沙坦具有平稳降压和改善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作用,且不影响正常的生理节律,夜间无过度降压危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相似文献   

13.
鲍洁  何汝敏 《上海医学》2004,27(11):855-856
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了解血压昼夜变化规律。通常人的血压呈明显昼夜波动,白昼升高,夜晚降低,呈双峰.谷的昼夜节律改变。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受到许多因素如运动、精神活动、行为、环境、病理状态等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左心室肥厚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我院220例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结果分析各年龄段高血压特点。方法:将22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者110例为观察组,110例正常血压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有无晨峰现象,再将两组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110例中杓型血压38例(34.5%),非杓型血压56例(50.9%),反杓型血压14例(12.7%),超杓型血压2例(1.8%),晨峰现象33例(30.0%);对照组110例中杓型血压86例(78.2%),非杓型血压18例(16.4%)、反杓型血压2例(1.8%),超杓型血压4例(3.6%),无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全面清晰地记录高血压各时间段的血压值,确定血压类型,反映靶器官损害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昼夜变化规律的差异。方法 分析49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资料,40~59岁的256例为中年组,≥60岁的240例为老年组,比较其血压昼夜变化情况。结果 老年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夜间下降的幅度较中年组减小。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高血压病患者24h的血压变化规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差值减小,呈非杓型倾向。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1例60岁以上高血压痛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白天、夜间和24h血压以及血压负荷,诊室血压和脉压变化,评价不同血压测量参数和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24h收缩压负荷及夜间脉压显著相关;颈总动脉斑块与夜间脉压、夜间舒张压负荷显著相关;普通诊室测量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受损关系没有显着性。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定血压的危害和指导高血压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主要是造成靶器官的危害 ,以至发生心、脑、肾的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1] 。动态血压 (ABPm)监测可全面客观地反映人体 2 4h血压状况 ,为高血压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客观依据。并弥补了传统的偶测血压不足[2 ] 。 2 0 0 2年12月— 2 0 0 4年 5月我们对门诊和住院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 2 4 9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病 2 4 9例中男 136例 ,女 113例 ,年龄 2 6~ 76岁 ,平均 5 1岁。其中 <30 (岁 ) 2例 ,30~ (岁 ) 8例 ,4 0~ (岁 ) 2 8例 ,5 0~ (岁 ) 9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分为两组,认知功能障碍组42例,认知功能正常组48例.对比两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差异,分析认知功能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27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年龄分为:A组为老年组146例;B组为非老年组(对照组)130例.两组中根据有否合并脑卒中再分4组:A1、B1组(有脑卒中);A2、B2组(无脑卒中).结果 A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卒中,其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低于B组(非老年组)(P《0.05).A组脉压与B组脉压相比有明王差异(P《0.05).A1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血压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忘者并发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