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的舌色、舌苔分组比较,对群体数字舌图所表现的舌象特征进行描述与探讨。方法:采用舌象分析仪拍摄了884例体检者的数字舌图。运用Lab色彩模型描述舌色的色空间。采用舌象分析软件提供的舌苔面积、苔厚指数、裂纹指数、舌中湿度值进行舌苔分析。结果:①不同性别者的舌色之间存在着2.57的色差;②年龄增加导致的舌色变化主要因于b值的逐渐降低;③随着年龄的增长,舌苔面积、厚度和裂纹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结论:探讨数字舌图的群体特征,有助于获得舌象的整体信息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理性齿痕舌的临床舌象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病理性齿痕舌的临床辨证分型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对800例大内科患者进行观察,采用Optimas 6.5数字彩色图像显微分析软件对数码相机拍摄的齿痕舌照片进行图像分析,观察舌体胖瘦、舌色苔色以及舌苔厚薄等与病理性齿痕舌的关系。结论:病理性齿痕舌常伴见胖大舌、薄白苔,但也可见瘦小舌,而且其齿痕程度与舌苔的厚度几乎成正比,但却与舌色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点,分析胃粘膜病理学改变与中医舌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运用舌象仪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信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不同病理阶段的胃病患者舌象客观参数和特征,描述舌象特征的变化趋势,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较常见的舌象特征。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舌色参数R值和V值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舌质红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舌苔厚薄指数和剥苔指数均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舌苔厚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结论 舌质红和舌苔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舌象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体质的舌象特征,明确舌象在体质辨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受试者1 363名并判定其体质类型,应用舌诊仪对其进行舌图片采集,并分析比较各体质人群的舌象特征参数差异。结果:以平和质舌象为标准舌象,阴虚质per-All最低(P<0.05),舌色红而苔薄;阳虚质TB-R、TB-I较高(P<0.01,P<0.05),舌色较淡;气虚质TC-H较低(P<0.05),舌色最偏于淡白,舌苔较白;痰湿质TB-B较高(P<0.05),整体表现为舌淡苔厚;湿热质与平和质相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瘀质TC-S较高(P<0.05),舌色为9种体质中最暗,舌苔色深;特禀质TB-R、TB-I较高(P<0.05),舌色淡红;气郁质TB-R、TB-G、TB-H较高(P<0.05),舌色较淡。结论:不同体质有其典型的舌象特征,舌象特征指标可以为体质的判定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客观、定量分析不同影像学性质肺结节患者舌象特征,以期为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判断提供舌象特征参数。方法通过运用数字化舌象采集仪采集肺结节患者舌象,提取舌象特征参数,并记录患者的肺部CT影像学结果,分析不同影像学性质的肺结节患者的舌象参数特征。结果不同影像学性质肺结节患者舌色、舌苔参数均存在差异,非毛玻璃肺结节患者舌质G值与B值低于毛玻璃患者,非毛玻璃患者与毛玻璃患者在舌苔左侧参数存在差异。结论数字化舌象采集仪能够客观描述不同影像学性质肺结节患者舌象特征,提示舌象参数可为肺结节的病情判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舌象特征。方法:应用《健康状态评估简表》对207名大学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应用舌象数字分析诊断系统(TDAS 2.0)进行舌象采集、舌色、苔色分析;分析不同健康状态、亚健康不同证型的舌色、苔色RGB、L*a*b*颜色特征。结果:亚健康组舌苔a值要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亚健康组舌色、苔色主要显著性指标集中在a、b值上;亚健康气血虚组、阳虚组与健康组比较,存在a值减小、b值增大的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舌象图像分析方法应用到亚健康状态评价与证候分类中是可行的,研究为亚健康状态的客观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肿瘤患者舌象特征参数特点,以期为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诊察提供舌象客观化参数依据。方法 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中医舌诊数字化检测仪,采集46例胃肿瘤患者舌象图像,计算客观化参数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比较胃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舌色、胖瘦、齿痕点刺、裂纹、瘀斑苔色、厚薄、腐腻等参数差异。结果 胃肿瘤组的厚薄指数、胖瘦指数、齿痕指数、裂纹指数、瘀斑指数、舌色R值、G值、B值、H值、V值(RGB_R、RGB_G、RGB_B、HSV_H、HSV_V)、苔色R值、G值、B值、H值、V值(RGB_RT、RGB_GT、RGB_BT、HSV_HT、HSV_VT)高于正常组(P < 0.05),胃肿瘤组的腐腻指数、剥苔指数、点刺指数、舌色S值(HSV_S)、苔色H值(HSV_HT)低于正常组(P < 0.05)。结论 胃肿瘤患者舌象特征参数与自然人群舌象特征参数存在差异,舌象特征参数可为中医临床诊察肿瘤病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用相关系数法探讨齿痕舌出现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用相关系数法探讨齿痕舌的出现与年龄、舌体胖瘦、舌色、舌苔厚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互信息的方法分析体检人群的齿痕舌与舌象其他因素的关联性。结果:齿痕舌与舌体胖瘦的关系最大,与年龄段的相关系数最小。符合中医临床诊断观察。结论:齿痕舌的出现与舌体胖大有关,与年龄关系不大,舌象的变化可能与体液代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230例舌象图谱中舌色诊断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10名中医师对230例舌图中舌色诊断结果的分析,探讨并分析不同中医师对观察结果一致性的影响.[方法]让10名中医师在自然光线下,对舌色较为典型、印刷质量较高的230副舌图进行观察并填写舌色观察表,判断结果一致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从舌色诊断结果的分析看出:1)舌诊具体内容丰富,观察结果离散性较大,舌象的复杂性与模糊性使传统的望舌方法难以客观地描述某一舌象.2)不同的中医师因为其视觉生理、知识水平,经验以及语言习惯等因素影响,对同一舌图有不同的判断结果,这样难以准确地判断舌象.[结论]中医需要寻求更客观的方式来诠释舌色的内容,从而减少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舌色判别结果的不一致性.所以在传统辨舌的基础上,建立标准舌色样本库以及自动识别系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患者舌象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不同舌象、舌上皮细胞凋亡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方法:选择10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舌象、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凋亡基因相关蛋白p53、Bcl-2和Fas等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不同舌质和舌苔的AI差异显著;分别以淡白舌与薄白苔和白厚苔为最高。(2)不同舌象的p53、Bcl-2和Fas表达阳性率,呈现相应的变化。相关蛋白表达不仅与舌色有关,而且与舌苔颜色和厚度有关。结论:舌象形成与细胞凋亡具有密切关系,p53、Bcl-2和Fas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共同构成了本病舌象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肿瘤舌神与生存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舌神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数码相机采集住院病例的舌象,分析舌的荣、枯量化评分总分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①把荣、枯量化评分总分4分以上作为枯舌,3分以下作为荣舌;②33例死亡患者中,枯舌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低于荣舌组(P<0.01);③108例中,死亡的枯舌比例明显高于生存患者(P<0.01);④体力状况(PS)评分大于3者与小于2者相比,枯舌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枯舌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生存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千百年来,中医舌诊只能凭医生肉眼观察,靠经验辨证,这不仅影响中医的继承,而且影响中医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实现中医舌诊的标准化、客观化。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舌诊,使其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以舌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过程为主线,对舌诊客观化中涉及的舌象采集、舌象分割及舌象特征分析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手持式舌象仪。该仪器在模拟自然光照的环境下,利用数字成像设备采集舌图像,再对舌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报告舌象分析结果;该舌象仪体积小,便于携带,可满足对卧床患者舌象采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特征舌象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舌面中线前中部裂纹 (沟状舌 )在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 16 0例该病患者观察其舌象。结果 :118例患者存在沟状舌 ,与无症状健康者对照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 ,且对照组存在沟状舌的 6例中有 4例 EPSRt提示有慢性前列腺炎。结论 :沟状舌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瘀血舌象是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舌象之一,通过对大量古文献进行发掘、整理后发现,我国古代医家在产妇子死腹中的瘀血舌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子死腹中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14例胃癌患者舌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鲁媛  路广晁 《中医杂志》2011,52(22):1935-193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舌象特点。方法观察组选择未做相关治疗的胃癌患者114例,对照组分别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和胃溃疡患者7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32例、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122例。按照中医传统的望诊方法观察舌象,并应用数码相机拍摄、制成ICC文件,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红、绛舌发生率为49.12%,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部良性疾病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青紫舌、胖大舌发生率分别为21.93%、22.80%,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淡白舌发生率为23.68%,与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苔以腻苔为主,主要是白腻苔和白厚腻苔,发生率分别为21.93%、26.32%,前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发生率40.3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易发生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对胃癌的诊断、治疗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的齿痕舌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以健康体检者3092 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体质辨识问卷进行体质辨识;医生进行舌诊并拍摄舌图.各组间的率与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字2 检验.结果:3092 人中齿痕舌的发生率为56.27%,其中重度齿痕舌占11.21%;女性的中、重度齿痕舌发生率高于男性(P<0.01);50 岁以上时,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与湿热质组的齿痕舌出现率逐渐降低(P<0.05,P<0.05,P<0.01,P<0.01);8 种偏颇体质的齿痕舌发生率与平和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平和质组比较,特禀质和血瘀质的重度齿痕舌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齿痕舌在体质辨识中不具有特异性.50 岁以后,齿痕舌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重度齿痕舌对辨识健康状态具有诊断价值,建议将不出现重度齿痕舌作为判断平和质的一项舌诊内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鼻咽癌癌变过程舌象特征。方法:在鼻咽癌高发区广东中山,对201例慢性鼻咽炎、61例鼻咽癌前病变、107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舌象观察。调查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淡白舌以鼻咽癌前病变者及鼻咽炎患者为多见,分别占55.7%及44.8%,初诊鼻咽癌患者只占26.1%;红舌者以初诊鼻咽癌为多见,约占21.5%,而鼻咽癌前病变者及鼻咽炎患者较少见,分别仅占1.6%及9.5%,P〈0.01。青紫色及淡红舌(正常舌色)在鼻咽炎、鼻咽癌前病变及初诊鼻咽癌中所占比例相当,分别为20.4%、21.3%、26.2%;及25.4%、21.3%、26.2%;P〉0.05。黄苔、腻苔及少苔等病理性舌苔在三类疾病中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鼻咽癌变过程存在一定的舌象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舌诊作为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近代,开展了大量舌诊客观化、现代化的研究。其中,对镜面舌从体内显微观察、生理、生化、病理检查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