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非手术保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且症状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手术保守治疗适用于没有肠绞窄或没有完全肠梗阻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可保证患者的安全,对于非手术治疗未见好转或者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梗阻患者93例作为研究,按照患者病症类型细化分为绞窄性肠梗阻(48例),单纯性肠梗阻(45例),并选择本院医务健康工作者30名作为健康参考组,均进行血清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指标检测,并通过SPSS 19.0统计pearson相关性。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在CK、CRP、D-Dime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组、健康参考组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性肠梗阻合并肠坏死患者在CK、CRP、D-Dimer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绞窄性肠梗阻未发生肠坏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性肠梗阻未发生肠坏死患者与单纯性肠梗阻组患者在CK、CRP、D-Dimer水平有着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性肠梗阻患者CK、CRP、D-Dimer指标均呈正相关性。结论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中,可参考血清肌酸激酶、C一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指标含量作为辅助判断,准确评估患者肠梗阻损伤情况,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鼻胃管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前后腹围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围术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治疗的63例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病例,对其进行2项内容研究,并分别进行统计学(χ2检验)分析。内容Ⅰ,术前诊断为肠绞窄趋势与肠绞窄共40例,其中前者24例、后者16例;内容Ⅱ,中转手术时间距入院24~48h与48h后共45例,其中前者27例,后者18例。结果:Ⅰ中肠绞窄趋势与肠绞窄比较,肠切除率前者(12.5%)<后者(56.3%)(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者(25%)<后者(56.3%)(0.01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后所致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我院202例机械性肠梗阻中,腹部术后所致粘连性梗阻105例。经手术证实需手术方能解除梗阻计46例,有文献报告非绞窄性梗阻死亡率约为5%,而绞窄性梗阻发病36小时以内手术者,死亡率为8%,超过36小时手术者死亡率达25%。显然对粘连性畅梗阻的观察要持警惕。早期诊断及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我科收治的1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全组148例有131例发生于腹腔手术后。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114例,CT扫描32例,腹部B超检查45例。行非手术治疗93例,手术治疗55例,非手术组均治愈,手术组死亡率为3.63%(2,55)。结论 腹腔手术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诊断主要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摄片检查,螺旋CT扫描和腹部B超检查对明确梗阻部位及肠绞窄趋势有重要意义。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高,而出现肠绞窄及肠坏死时应积极手术,掌握粘连性肠梗阻时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肠梗阻的手术指征,目前普遍认为:(1)有绞窄形成。(2)有绞窄趋向。我院2002年3月收治1例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致肠坏死、肠穿孔患者。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延误诊断达10日之久。  相似文献   

8.
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SCT对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MSCT征象,评价其对发生绞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7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及病理确诊34例发生绞窄,MSCT诊断29例发生绞窄,其中26例有既往腹部手术史。MSCT征象中,肠壁强化程度减低、弥漫性肠系膜水肿及血管增粗、肠系膜积液、肠壁增厚、C/U型肠襻与粘连性肠梗阻绞窄有关(P均<0.05)。MS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的敏感度85.29%(29/34),特异度100%(36/36),准确率92.86%(65/70)。结论 MSCT对判断粘连性肠梗阻绞窄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昊  高黎黎  武兆忠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4):4406-4408
目的:探索绞窄性肠梗阻的预测指标。方法: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某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69例肠梗阻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76例,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93例。CT检查结果中,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是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预测指标(OR=40.950,P<0.001),腹水、条索状脂肪的OR值分别为7.375、5.732(P=0.001);实验室指标WBC数量预测绞窄的OR值为7.423(P=0.002);临床症状及体征中,仅腹膜刺激征OR值为5.426(P=0.002);有腹部手术史患者较易发生非绞窄梗阻(OR=0.046,P<0.001)。结论:预测绞窄的主要指标是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但腹水、条索状脂肪、腹膜刺激征、WBC数量以及患者腹部手术史也是判断绞窄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绞窄性小肠梗阻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处理。粘连是导致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共施行肠梗阻手术145例,其中因粘连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5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8 8年至 1998年我院收治粘连性肠梗阻 145例 ,现就此病的手术时机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45例中男 89例 ,女 5 6例 ,14~ 6 7岁 ,平均 45岁。非手术治疗组 5 9例 ,占 40 7% ,手术组 86例 ,占 5 9 3% ;死亡 5例 ,占 3 4% (均为手术组病例 )。有腹部手术史及腹部疾患 89例 ,占6 1 4%。入院 2 4h内手术 5 8例 ,其中肠绞窄 4例 ,占 6 9% ;入院 2 4h后手术2 8例 ,其中肠绞窄 7例 ,占 2 5 %。2 讨 论2 1 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绞窄与否 ,直接影响到预后 本组入院 2 4h内手术5 8例 ,仅 4例发生肠绞窄 ,而入院超过 2 4h手术的 2 8…  相似文献   

12.
沈俊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3):3028-3029
观察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抽取2入院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病患67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疗效。观察组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后,病患无复发,对照组出现部分复发。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大大提高其治疗效果且减少粘连复发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陈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0):2677-2678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手术及辅助化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并辅助化疗的喉癌患者96例,设为喉癌组;选取行声带息肉手术患者90例,设为息肉组;选取健康体检者90例,设为对照组。喉癌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术后、化疗前)、化疗后1周抽取肘静脉血,息肉组于术前1d、术后1周抽取肘静脉血,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抽取肘静脉血,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各时点血清NO水平,术后随访喉癌组患者,记录患者存活情况。结果喉癌组、息肉组术前1d血清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喉癌组术前1d、术后1周血清NO水平均高于息肉组相应时点(P<0.05);颈淋巴结转移组术前1d、术后1周血清NO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相应时点水平(P<0.05);喉癌组、颈淋巴结转移组、非转移组后一时点与前一时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喉癌组随访92例,平均随访(3.0±1.2)年,死亡9例,存活83例,死亡者术前血清NO水平高于存活者水平(P<0.05)。结论检测喉癌患者血清NO水平对评价病变程度、手术及辅助化疗效果以及评估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绞窄性肠梗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及纠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行肠套叠复位术5例,行X线下充气复位术4例,行粘连松解术24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吻合术17例,行部分及大部分小肠切除、端端吻合术11例,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瘘术7例。结果术前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47例(69.1%)。以单纯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其他急腹症行腹部探查后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21例(30.9%)。治愈65例(95.6%);死亡3例(4.4%),分别为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1例。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应根据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把握手术时机,早期诊断以及及时手术治疗是保证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25-5626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通过鼻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正常的鼻胃管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效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两和腰围实际缩小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且腹痛和腹部平片缓解的时间、拱门首次排气,以及住院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通过鼻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我院外科1980年以来收治60岁以上老年绞窄性肠梗阻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75岁以上5例。梗阻原因:嵌顿疝6例,肠扭转10例,粘连带致绞窄型肠梗阻16例,肿瘤5例(结肠)。治疗方式:行肠切除端端吻合9例,粘连松解加肠切除6例。粘连带分解解除梗阻复位22例。结果:死亡9例(包括病情  相似文献   

17.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共24例,均为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发现粘连广泛、仅单纯松解粘连还易再发生梗阻.男18例,女6例,年龄21~69岁,平均42岁.单纯粘连性肠梗阻18例,肠绞窄4例,腹部外伤后小肠浆膜大面积损伤2例.  相似文献   

18.
王晋祖 《临床医学》1996,16(8):9-10
绞窄性小肠梗阻是临床重危病征,临床常有误诊或延误诊断,为提高对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表现的诊断水平,收集1989年1993年间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绞窄性小肠梗阻回顾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有病案记载的肠梗阻中,23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简称:绞梗);65例为不全性小肠梗阻(其中4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肠肿瘤10例,麻痹性肠梗阻2例,炎性假瘤2例,肠旋转不良2例,粪石性小肠梗阻3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完全性小肠梗阻18例,结肠绞窄2例,亦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59-4760
选取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鼻胃管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减压引流量、症状缓解时间与治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每天胃肠减压引流量高于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需加强推广力度,使得更多的患者对经鼻肠梗阻导管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血清CK、CK-MB、磷的测定对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磷的测定对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当时及以后每4小时抽取静脉血5ml送检,直至手术前2h,将手术中证实为肠绞窄的42例、没有绞窄的28例和保守治疗成功出院的31例肠梗阻患者分别确定为绞窄组、单纯组、对照组,取绞窄组和单纯组术前2h、6h、10h的血清CK、CK—MB、磷值和对照组的血清CK、CK—MB、磷平均值,观察三组间的差异。结果绞窄组CK、CK—MB和血清磷值术前2h为383.15&#177;128.12、38.69&#177;11-32、1.45&#177;0.42.6h为368.67&#177;120.28、31.89&#177;10.12、1.41&#177;0.38,10h为312.18&#177;128.72、27.32&#177;12.51、1.26&#177;0.39,而单纯组和对照组基本正常。绞窄组CK、CK—MB和血磷值和单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h(t分别:12.01、4.72、3.91,P均〈0.05)、6h(t分别=15.10、10.16、6.20,P均〈0.05)、10h(t分别=12.01、4.72、3.91,P均〈0.05);单纯组CK、CK—MB、血清磷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02、0.39、0.11,P均〉0.05);试验测得绞窄组CK、CK—MB及血清磷的敏感度分别为71.41%、73.80%和14.20%.而CK、CK—MB和血清磷的特异度为93_33%、90.91%和100.00%。结论血清CK及CK—MB升高提示肠梗阻患者出现肠绞窄可能性大.特异度高,但血清CK、CK—MB、血清磷阴性不能排除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血清磷升高提示肠管有不可逆坏死,但对早期肠绞窄的诊断敏感性差:血清CK、CK—MB和血清磷可以作为判断肠梗阻病人是否发生早期肠绞窄或肠坏死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