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三种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探讨模型制作的方法和经验。方法:8周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7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20只采用食管空肠吻合,B组20只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C组20只采用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三种手术方式建立大鼠胃空肠食管反流、胃十二指肠食管反流、空肠食管反流动物模型,D组10只为假手术组。结果:完成实验后,大鼠的存活率为72.9%(51/70)。A组死亡6只,B组死亡7只,C组死亡6只,三组动物模型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2周,炎症发生率三组均为100.0%;糜烂、溃疡发生率分别为:A组11/14(78.6%),B组10/13(76.9%),C组3/14(21.4%);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为:A组10/14(71.4%),B组10/13(76.9%),C组5/14(35.7%);Barrett食管发生率:A组6/14(42.9%),B组5/13(38.5%),C组1/14(7.1%);A组发生食管腺癌1例;D组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食管空肠吻合、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三种手术方式均可导致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并有Barrett食管的发生,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和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方式病变的发生率要高于全胃切除加食管空肠吻合方式。良好的麻醉控制,正确的吻合方式,细心的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及术后护理是成功建立模型的关键。该类模型稳定可靠,为进一步研究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种不同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意义.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0只)开腹后不做任何切除缝合,然后关腹.其余60只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食管空肠吻合、食管十二指肠吻合和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3种术式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术后12周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食管病变情况.结果:3个模型组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反流性食管炎,其中食管空肠吻合组、食管十二指肠吻合组殚食管病变较重,Barrett's食管发生率(6/14和5/13)高于食管空肠吻合 胃切组(0).结论:运用该3种手术方式均可成功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胃酸及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致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方法  SD雄性大鼠 2 4只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8) :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幽门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B组 (n=8)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组 ,采用结扎近段空肠 +贲门肌切开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C组 (n=8) :假手术对照组 .术后 2 4h分别测定食管下段 p H值及观察食管炎程度 ,并进行肉眼及镜下食管炎评分 .结果  A,B组食管下段 p H值分别为 2 .43±0 .17和 4.0 6± 0 .2 0 ,明显低于 C组 (5 .89± 0 .19,P<0 .0 1) ;A组与 B组比较 ,食管下段 p H值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A,B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分别为 2 .13± 0 .35 ,2 .37±0 .5 2及 2 .13± 0 .35 ,2 .2 5± 0 .46 ,明显高于 C组 (0 .2 5± 0 .46 ,0 .2 5± 0 .46 ,P<0 .0 1) ,而 A组与 B组的肉眼及镜下食管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均可致程度相当的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elecoxib)对大鼠实验性Barrett食管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6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行食管空肠吻合术2周后随机分为2组.术后4周,塞来昔布组大鼠塞来昔布10 mg/(kg·d-1)经食管灌入;对照组经食管灌入生理盐水1 ml;另外,10只大鼠为假手术组.术后20周处死动物,观察比较3组动物大体组织变化、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OX-2的表达,酶联免疫竞争法检测PGE2的水平.结果:术后20周,塞来昔布组轻、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4/19(73.68%)、4/19(21.05%)、1/19(5.26%);对照组为4/17(23.53%)、5/17(29.41%)、8/17(47.0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arrett食管发生率塞来昔布组为7/19(36.84%),对照组为13/17(76.4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arrett食管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塞来昔布组为2/19(10.53%),对照组为8/17(47.0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OX-2蛋白表达塞来昔布组为1/7(14.29%),对照组为10/13(76.9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塞来昔布组PGE2水平(1480.1±489.8 )pg/mg.protein,显著低于对照组(2933.8±862.9)pg/mg.protein(P<0.001).假手术组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塞来昔布对大鼠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化学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pH值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对食管腺癌发生的影响.方法:分别将食管于距幽门远端I和2 cm处与十二指肠吻合,建立低和高pH值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SD大鼠模型(EDA组和EDB组),每组各30只,设立假手术组30只作为对照.分别观察造模40周后动物食管炎、Barrett's食管、腺体不典型增生和食管腺癌的发生率.结果:成功建立pH值不同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SD大鼠模型,模型动物40周后均发生食管炎、Barrett'8食管、腺体不典型增生和食管腺癌.对照组、EDA组和EDB组比较: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3.7%、96.0%和100.0%(χ2=57.290,P<0.001),Barrett's 食管发生率分别为0、88.0%和82.6%(χ2=53.120,P<0.001),腺体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0、20.0%和52.1%(χ2=20.390,P<0.001),食管腺癌发生率分别为0、8.0%和39.0%(χ2=17.230,P<0.001).结论:胃酸反流与食管炎发生有关,胰液反流增加腺体不典型增生和食管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胆汁反流对大鼠食管粘膜炎症损伤和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胆汁反流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损伤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以手术制造的十二指肠胃食管混合反流(DGER)大鼠模型为基础,制备DGER(A组)模型;DGER+Losec Mupus制剂灌注造成单纯十二指肠液食管反流(B组)模型;DGER十胆管接扎造成无胆汁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C组)模型。观察9周后各组大鼠食管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食管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观察Fas蛋白的表达。结果 A、B、C三组均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炎症以A组最重,其次为B组,C组最轻。A、B两组均见Barrett’s食管发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Barrett’s食管发生;细胞凋亡结果示A组凋亡指数最高,其后依次为B组和C组(P〈0.01);各组Fas蛋白表达均阴性。结论 不含胆汁的DGER所致食管损伤最轻,胆酸可能与Barrett’s食管的发生密切相关;各病理组的凋亡情况均增加,但与Fas系统无关。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涛  陈杰  刘斌  龚均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8):677-679
目的 :探讨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 60只 SD大鼠分为 3组 ,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建立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模型 ,A组 :全层间断缝合组 ,B组 :全层间断 +浆肌层包埋缝合组 ,C组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组 ,并对 3组模型术后不同时期的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改变的观察。结果 :术后 A、B、C组的死亡率分别为 75 %、70 %和1 0 % ,主要死亡原因为吻合口瘘、梗阻、肺部及腹腔感染 ,C组与 A、B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 ;3组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组织学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全层间断密集缝合是此模型最佳的吻合方式 ,成功模型的建立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残胃前壁食管吻合术与单通道空肠间置术在贲门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0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95例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分组: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C组)43人,单通道空肠间置组(D组)52人,对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前白蛋白显著高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P<0.05);患者主观症状如烧心、吞咽痛、咳嗽在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发生率显著低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单通道空肠间置组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显著低于残胃前壁食管吻合组(P<0.001)。结论:在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方面,贲门癌患者近端胃切除行单通道空肠间置更具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魏俊飞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9):848-849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及抗反流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颈部吻合2 256例患者(A组)、胸内吻合组(B组)874例、胸腔胃组(C组)564例,并对其三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C组中胃食管反流比例高于A组(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后胃经纵隔行颈部吻合可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47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全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结果: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1例(4.2%),胸胃综合征1例(4.2%),胃食管吻合瘘1例(4.2%),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5例(21.7%),胸胃综合征3例(13.0%),胃食管吻合瘘2例(8.7%),两组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胃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个月的肺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好,肺功能恢复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