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X线、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对比分析。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X线表现为长管状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多薄而完整,其间可见骨间隔,典型者构成皂泡样改变。CT扫描显示大多数骨壳并不完整,肿瘤内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溶骨性巨细胞瘤呈溶骨性改变,多无完整的骨壳和骨间隔,肿瘤的边缘残留的骨壳仍保留膨胀的特征,并可看到和骨壳缺损区相一致的软组织肿块。CT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内有无出血、破坏、钙化等内部结构。肿瘤呈膨胀性破坏,T1WI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强度,T2WI呈混杂信号,有些区域呈高信号,为液化、坏死或出血。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结合CT、MRI可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材料与方法:综合分析16例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全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压痛。四肢长骨的骨端,表现为偏心生长,椭圆形骨破坏,皂泡状影及骨包壳。结论:皂泡影及骨包壳是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征。  相似文献   

3.
右手掌软组织内副脊索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丽  苏妩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5):336-336,I086
患者女性,27岁。右手虎口区包块3年,手术切除后3个月包块复发入院。X线示右手第二掌骨桡侧压迹,旁侧软组织密度均一增高,考虑第二掌骨桡侧软组织内良性占位病灶。术中见包块贴近腱膜,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临床诊断: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可动脊柱浆细胞瘤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剖析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浆细胞瘤(浆细胞瘤组)和34例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P<0.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34例浆细胞瘤和26例骨巨细胞瘤的骨质破坏主体位于椎体;13例浆细胞瘤和20例骨巨细胞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浆细胞瘤和12例骨巨细胞瘤可见硬化边;2例浆细胞瘤和10例骨巨细胞瘤合并骨质硬化;12例浆细胞瘤和15例骨巨细胞瘤内可见残存骨棘;24例浆细胞瘤和19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压缩骨折;15例浆细胞瘤和21例骨巨细胞瘤突破骨皮质在硬膜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3例浆细胞瘤和2例骨巨细胞瘤软组织肿块包绕脊髓生长。2组肿瘤骨质破坏形式、是否有硬化边、合并骨质硬化、是否形成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及软组织肿块是否包绕脊髓生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骨质破坏主体部位、合并残存骨棘及压缩骨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可动脊柱浆细胞瘤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性,需结合肿瘤骨质破坏形式、骨质破坏周围硬化边、合并骨质硬化及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及其包绕脊髓生长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比较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l夥像学表现.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位于股骨下端8例.胫骨上端6例.股骨上端1例,肱骨上端1例,肱骨下端1例,桡骨下端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偏侧性、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7例),可有骨壳、分隔及骨嵴、硬化边、液-液平面和软组织肿块.结论:长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对长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CT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CT物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骨巨细胞瘤多发生物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其CT征象为,偏心囊性膨胀性破坏,骨壳 完整或残缺,可有不规则硬化缘,破坏区软组织密度不均匀,部分病例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瘤组织化明显,结论: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诊断骨巨细胞瘤优越性大于X光平片,两者密切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软组织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soft tissue,GCT-ST)是一种罕见低度恶性潜能肿瘤,病理组织学特征类似于骨巨细胞瘤,亦有文献报道二者基因水平存在差异。本文报道妊娠期软组织巨细胞瘤1例,本例患者以无痛性口底包块为首发症状,病例特殊之处在于病变罕见且患者为妊娠期女性,自诉病程期间包块逐渐增大。GCT-ST影像诊断困难,易误诊为脉管畸形,在妊娠期本病进展的软组织肿块,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因治疗方面与良性病变的差别,所以正确认识本病对孕妇及胎儿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骨质破坏以偏心性、膨胀性、囊样为多(11例);其次为偏一侧性溶骨性破坏(3例)。(2)少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不同形态的分隔(5例)。(3)发生于椎体的骨巨细胞瘤以侵犯单个椎体多见(7例);部分病例椎体附件亦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3例)。(4)椎体病理骨折导致椎体压缩变扁或楔形变2例。(5)软组织肿块影6例。(6)MRI的典型表现为T1WI为中等或偏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544-6544
对溶骨性骨巨细胞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男,17岁。因右膝部外伤后诉疼痛来我院就诊。查体:右膝关节无红肿,活动可。右胫骨上段有轻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影。既往无类似疼痛史。X线表现:右胫骨干骺端外侧可见溶骨性偏心性生长不规则骨质破坏区,其外侧骨皮质完全中断,病灶与下缘正常骨分界清,缺损边缘光整,未见硬化边;向上穿透骨骺板达骨骺,未侵犯关节。病变周罔无骨膜反心及软组织肿块影。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Ⅱ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特点和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颌骨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及X线资料,并作了对照研究。结果:颌骨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边界清,无硬化缘,病变区除残留骨外呈均质性,牙槽突骨质破坏及牙根尖骨质吸收。结论: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X线检查对颌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怎样读X线片     
病例1(图1、2) 患者男,31岁。左小腿上端发现无痛性包块5个月。左膝关节外下方可见一半球形高出皮肤包块,约3.5×4厘米,质硬,表面光滑,无活动及波动感,深压有酸痛感,皮肤无红肿,膝关节活动正常。X线所见:左侧腓骨小头呈膨胀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其内呈多发皂泡样表现,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未见病理骨折及软组织肿块(见图1、2)。X线诊断:左侧腓骨小头巨细胞瘤。手术及病理切片证实X线诊断。解释:巨细胞瘤为一常见的骨肿瘤。20~40岁的青壮年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早期仅有局部间歇性疼痛。个别病例在病理骨折后才被发现。长在特殊部位的巨细胞瘤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脊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瘤发生在脊柱十分少见,影像学表现复杂,缺乏长管状骨巨细胞瘤的典型X线特征,常易误诊。本文综合报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脊柱巨细胞瘤,着重讨论分析X线表现及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3.
病例男,28岁,因咳嗽来我科拍胸片。胸片示左肺门处可见一高密度影,大小约3cm×3.2cm,密度均匀,边缘尚清。右肺未见明显异常现象,心膈未见异常。X线胸片诊断为:左肺门良性肿块。CT示:左侧第五肋骨头处可见一约3.1cm×3.3cm的块影,其内靠前及外侧可见多个囊性低密度影,CT值33Hu,骨皮质变薄,局部软组织未见肿胀,两肺叶未见明显异常,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胸部CT诊断:左侧第五肋骨头骨巨细胞瘤。病理:发现瘤体内可见多个大小一致的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病理结果:良性骨巨细胞瘤。讨论骨巨细胞瘤好…  相似文献   

14.
长骨骨巨细胞瘤X线、CT表现及分级研究(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巨细胞瘤 75 %~ 90 %发生于长骨 ,且具有特征性的X线和CT表现。作者对 2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巨细胞瘤X线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提出了一种根据X线表现对长骨巨细胞瘤进行分级的评分方法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8例发生于长骨的巨细胞瘤 ,男 1 5例 ,女 1 3例 ,年龄 8~ 65岁。肿瘤位于股骨远端 9例 ,胫骨近端 6例 ,股骨近端 3例 ,尺、桡骨远端及腓骨近端各 2例 ,胫骨中段、远端 ,尺骨近端、肱骨远端各 1例。其中 2例术后复发。病理检查结果 :骨巨细胞瘤Ⅰ级 6例 ,Ⅰ~Ⅱ级 9例 ,Ⅱ级 8例 ,Ⅱ~Ⅲ级 2例 ,Ⅲ级 1例 ,未…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资料完整曾行CT检查并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中骨肿瘤29例,其中良性肿瘤24例,恶性5例,肿瘤样病变16例。良性肿瘤包括:巨细胞瘤12例,软骨母细胞瘤4例,骨样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各3例,内生软骨瘤及骨母细胞瘤各1例,恶性肿瘤包括:恶性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各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样病变包括:骨囊肿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发病部位包括骺板闭合前28例(其中骨骺4例,干骺端24例)闭合后骨端17例,主要CT表现为端囊样骨破坏,包括膨胀性改变34例伴皮质断裂13例,骨性包壳形成21例,瘤内钙化13例,液-液平2例,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分别为5例和4例,结论:CT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囊”壁、“囊”内及周围结构的细微表现,因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因表现有重叠,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7.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经临床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结果:CampanacciX线分型和Jaffe病理分级分别为Ⅰ级10?15例,Ⅱ级28?25例,Ⅲ级14?12。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依据X线表现可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对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发生于骨盆的恶性肿瘤的X线CT及MRI影像表现及其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2例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转诊上级医院确诊。发生于骨盆恶性肿瘤的X线CT及MRI影像学改变。结果:22例,骨肉瘤7例,尤文氏瘤4例,恶性骨巨细胞瘤7例,转移瘤4例。骨质改变主要表现为筛子样、虫蚀样洛骨性破坏。并出现层状葱皮样骨膜新生骨放射样针状骨。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均伴有周围软组织肿块。结论: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CT及MRI在确定肿瘤软组织肿块的大小骨皮质的破坏。骨髓腔的完整性、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优于X线平片、有助于临床治疗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骨巨细胞瘤的CT征象及其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42例平扫,20例平扫后增强。结果 骨巨细胞瘤的基本征象有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骨嵴、灶泡形成,病灶中心密度尚均匀,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增强扫描利于显示肿瘤边界及内部结构。骨巨细胞瘤CT征象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Ⅰ级(21例),骨质破坏呈偏心性,少数呈中心性骨质破坏,膨胀皮质变簿,形态呈椭圆形、横椭圆形,边界清晰完整连续,无软组织肿块,病灶中心密度均匀。Ⅱ级(26例):中心性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少部分完整,大部分呈断续连接,形态纵椭圆形、横椭圆形和类球形,有软组织肿块突出,呈扁平状、扁丘状,边界尚清楚。Ⅲ级(6例):明显至显著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部分模糊,断续不连接,明显软组织肿块突出且其内有散在的骨壳,形态有横椭圆形、类球形。结论 CT扩展和加深了我们对骨巨细胞瘤征象的认识,利于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便于推测其病理分级,为临床提供较平片更为准确、全面的影响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57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分析MRI、CT及X线平片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并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液平等。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