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DD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DDH的一种理想方法,自2007年4月~2010年4月,笔者收治38例(40髋)DD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40髋),男4例(4髋),女34例(36髋);年龄25~70岁,平均46.5岁.按照Crowe分型:Ⅰ型6例(6髋),Ⅱ型12例(13髋),Ⅲ型14例(14髋),Ⅳ型6例(7髋).术前Harris评分27~50分,平均41.2分.本组均采用非骨水泥假体(美国Biomet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中心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hi ZC  Li ZR  Sun W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3):1412-1415
目的 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术中髋臼杯假体放置的方法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8例(44髋)于1989年9月至2003年4月接受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男14例,女24例,平均年龄51.2岁(29~80岁),平均随访36.4个月(8~168个月)。按Crowe方法进行分类:Ⅰ型12髋,Ⅱ型24髋,Ⅲ型7髋,Ⅳ型1髋。测量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并与术后测量结果比较。结果 髋臼杯假体中心化放置者24髋,未加深髋臼者20髋。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90.2分、86.3分。结论 对于多数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行THA时,术中加深髋臼而将髋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可使髋臼杯假体置于中心化位置得到牢固固定及满意的骨覆盖,术后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 ,观察术后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19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跛行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年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36分改善为88分,优9例,良4例,一般3例.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臼内陷技术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疗效。方法采用髋臼内陷技术行THA治疗39例DDH患者(39髋)。记录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中心内移距离、臼杯内突率、髋关节中心高度、臼杯覆盖率、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臼杯松动、骨长入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3. 4±1. 5)年。末次随访时HHS由术前32~55(43. 3±15. 5)分提高到82~98(91. 2±11. 8)分;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1~5(3. 1±1. 1) cm下降到术后0~2(0. 6±0. 3) cm。术后髋关节中心高度2~3(2. 4±0. 8) cm,髋关节中心内移1~4(2. 5±0. 9) cm,臼杯内突率21%~64%(42. 3%±12. 5%),臼杯覆盖率81%~100%(96. 7%±5. 2%)。至末次随访,假体均获得骨长入性固定,未发生臼杯松动。结论采用髋臼内陷技术行THA治疗DDH,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髋臼发育不良的病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人工髋臼安放的方法。方法:对15例22个因髋臼发育不良导致骨关节炎的病例,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根据髋臼发育不良的程度,采用了髋臼外上缘植骨,加深髋臼及髋臼轻度内陷等三种方法。术后3、6、9、12个月及以后每半年以同等条件投照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观察人工髋臼安放的角度及人工髋臼与髋臼骨床愈合的情况。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随访时发现加深髋臼及髋臼轻度内陷的病例,人工髋臼与髋臼骨床接触良好,角度满意,关节功能恢复优良。而髋臼外上缘植骨的病例,术后2年时植骨块与人工髋臼之间出现了透亮带。结论:髋臼发育不良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病例在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根据髋臼骨床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安放人工髋臼。特别是在髋臼较浅,而髋臼骨床底部骨质较多的情况下,应采用向内切磨髋臼:加深髋臼后安放人工髋臼。本组病例大部分采取此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手术中应注意不宜切磨髋臼过深,影响到髋臼内壁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发病率为4‰~10‰。严重脱位、新生儿期漏诊或治疗不当,常导致患儿成年后因真臼或假臼的骨关节炎而就诊。对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如股骨截骨、髋臼截骨、髋关节融合和髋关节成形术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最终需要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这类患者大多为中青年,髋臼和股骨上段解剖结构严重畸形,手术难度大,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的术后生存率和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DDH合并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92例103髋,女85例96髋,男7例7髋;年龄39~78岁,平均47.2岁。根据Crowe分级:42例46髋为Ⅰ度,21例24髋为Ⅱ度,16例18髋为Ⅲ度,13例15髋为Ⅳ度。49例56髋采用改良Gibson人路,43例47髋经直接外侧I-Iar-dinge人路。46例48髋使用自体股骨头进行髋臼骨移植,所有移植的骨块均用松质骨螺钉或Kirschner钢丝固定于髋臼上。进行骨移植的适应证主要是髋臼组成部分的上方未取得足够骨覆盖。结果62例76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9年,平均98个月。将因无菌性松脱而行髋臼翻修作为观察终点,10年随访髋臼假体生存率为86.8%~94.4%,平均90.6%;18年随访生存率为53.9%~72.O%,平均63.0%。结论随着髋臼发育不良严重程度的加重,随访年后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有更高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12例DDH患者根据Crowe分型: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4例,Ⅳ型2例。全部采用B iom et全髋假体置换。髋臼假体均为生物型固定,股骨假体除2例骨水泥固定,其余为生物型固定。3例髋臼重建利用自体股骨头于髋臼前外方植骨造盖,9例于真臼水平将髋臼内移;3例股骨重建于转子下截骨短缩并纠正前倾;Ⅲ、Ⅳ型DDH行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坐骨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及早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肢体延长最多4.8 cm,平均2.8 cm。随访6个月~2年,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0.7分提高到84.5分,未发生人工关节脱位或假体松动。结论对有症状的DDH或强烈要求改善步态的年轻患者,全髋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近端的形态变化及其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将14例(15髋,CroweⅡ型9髋,CroweⅢ型6髋)成人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侧股骨设为治疗组,男2例,女12例;年龄35~61岁。所有患者均未行矫形治疗。15例(15髋)单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健侧股骨为对照组,男3例,女12例;年龄35~57岁。其中12例为治疗组单侧脱位,3例为单侧Crowe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对股骨进行CT扫描,测量股骨头高度(height of centre of femoral head,HCFH)、峡部位置(isthmus position,IP)、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股骨前倾角和髓腔闪烁指数及髓腔宽度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CFH分别为50.1±6.7mm和50.1±7.4mm,IP分别为107.4±21.5mm和108.7±18.1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分别为138.3±10.0°和126.7±5.7°,前倾角分别为36.5±15.9°和18.8±5.4°,髓腔闪烁指数分别为4.47±0.40和5.01±0.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腔宽度方面,治疗组在小转子中点上2cm和小转子中点下4cm的内外侧和前后侧宽度均较对照组变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峡部水平的髓腔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时,术前应评估股骨近端的形态学变化,选择直型较小号的股骨假体,术中放置股骨假体于合适的前倾位置。  相似文献   

12.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6年1月,对24例2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男7例,女17例;年龄26~63岁,平均49.6岁.单侧21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及跛行.Crowe分型:Ⅰ型15例16髋,Ⅱ型4例4髋,Ⅲ型3例4髋,Ⅳ型2例3髋.术前除3例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余患者下肢不等长2~7 cm.结果 24例患者无术后感染、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9个月~6.5年,平均3.2年.18例髋部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3例术后跛行,经积极臀中肌锻炼后逐渐消失;3例末次随访时仍有轻度跛行,但较术前明显减轻.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1 cm,其余均≤1 cm.2例下肢延长4~5 cm.所有患者均无坐骨神经牵拉伤情况.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5±7.2)分提高至(84.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选用小号人工臼体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0例,其他2例.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例,混合型假体36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患肢短缩1.0~2.0 cm 10例,短缩2.0~4.0 cm 6例,短缩4.0~6.0 cm 2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股骨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以均衡双下肢长度. 结果术后获随访3~4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0例患者,术后5例患侧延长1.0~2.0 cm,1例延长2.5 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等长10例,患侧延长1.0~2.0 cm 6例,其中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短缩4.0~6.0 cm,术后仍然短缩2.0~3.0 cm.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4例患者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14例患者平均88.6分.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巧,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中青年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早期疗效,并与同期治疗单纯骨性关节炎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2008年10月行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33例45髋ONFH患者(ONFH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39例45髋骨性关节炎患者(骨性关节炎组)进行疗效比较。ONFH组:男18例27髋,女15例18髋;年龄19~58岁,平均42.7岁。有创伤史4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史25例,吸毒史2例,酗酒史1例,银屑病1例。左侧22髋,右侧23髋。按Steinberg分期:Ⅲ期10髋,Ⅳa期18髋,Ⅳb期13髋,Ⅳc期4髋。Harris评分为(52.0±4.6)分。病程为1~12年。骨性关节炎组:男26例30髋,女13例15髋;年龄42~65岁,平均47.1岁。左侧17髋,右侧28髋。退行性骨性关节炎23例,创伤后骨性关节炎11例,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骨性关节炎5例。Harris评分为(57.0±3.8)分。病程为3~1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ONFH组随访时间平均26个月,骨性关节炎组平均28个月。术后4个月骨性关节炎组1例发生股骨颈骨折,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余患者均无明显假体松动、脱位,切口感染,骨坏死、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ONFH组Harris评分为(93.0±5.5)分,骨性关节炎组为(94.0±2.4)分;两组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中青年中晚期ONFH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与治疗骨性关节炎效果相似,但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及长期临床随访验证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近中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6月,采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34例(38髋)。年龄29~55岁,平均42.7岁。病程3~18年,平均5.2年。其中股骨颈骨折7例7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5例5髋,股骨头坏死15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7例10髋。术后获随访的21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25~57分,平均38.6分。结果21例(23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3.5%。其中4例出现轻微大腿疼痛,经休息或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后缓解。随访时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和下沉,呈骨长入性稳定。结论应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和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方法2004年6月-2007年7月,对203例ONFH患者行THA。其中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83例83髋(A组):男56例56髋,女27例27髋;年龄45~75岁,平均58.3岁。Ficat分期:Ⅲ期61例,Ⅳ期22例。改良Harris评分为(37.6±2.0)分。病程1~6年,平均2.6年。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120例167髋(B组):男67例94髋,女53例73髋;年龄41~67岁,平均52.6岁。其中激素性79例,酒精性41例。Ficat分期:Ⅲ期56例83髋,Ⅳ期64例84髋。改良Harris评分为(38.2±1.0)分。病程1.5~5.0年,平均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2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4年。A组单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4髋(4.8%)、B组2髋(1.2%)发生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髋(3.6%)、B组1髋(0.6%)出现创伤性脱位;A组2髋(2.4%)、B组1髋(0.6%)出现持续股痛;A组无深部感染发生,B组1髋(0.6%)术后2年出现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臼旋转中心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分别为(79.4±2.1)分及(84.2±3.5)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与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相比,手术难度无明显增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但术中骨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髋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0年5月~2005年3月,收治15例化脓性髋关节炎继发髋关节病患者,男7例,女8例;年龄36~56岁。患化脓性髋关节炎时年龄为8~15岁,平均11.3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时感染静止时间为23~44年,平均29.5年。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总和为30~110°。4例患者下肢有2~6cm的短缩,平均3.8cm。2例患者窦道闭合后形成贴骨瘢痕。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采用小型髋臼杯和先髋细直柄假体,2例采用普通假体结合髋臼后上方结构性植骨。股骨侧和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固定4例,其余患者股骨侧和髋臼侧均为骨水泥固定。骨水泥固定患者术后2周扶拐下地,非骨水泥固定患者术后3~4周扶拐下地,行结构性植骨的2例术后12周下地行步态练习。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切除组织行细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阴性。4例患肢短缩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距均控制在1.3cm以内。随访16~72个月,平均4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增至术后平均90.5分。随访期内未发生无菌性假体松动和感染复发,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骨关节病的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早期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疼痛,解除关节僵硬和患肢短缩等问题。采用特制的小型髋臼杯或自体结构植骨能较好地重建髋臼,必要时选用先髋细直柄假体能较好地解决严重的股骨上段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晚期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3月始,采用微创技术治疗18例22髋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4~57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6(17.1~30.1),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6分。均采用改良的后外侧切口、非骨水泥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微创组)。与同期常规人工全髋置换术的18例22髋(对照组,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3分)进行比较,包括:围手术期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两组均获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对照组1髋术后2d脱位,微创组中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组手术切口长9.3cm(8.7~10.5cm),较对照组16.8cm(14.0~20.0cm)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时Harris评分分别为92、9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相近,但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引流量微创组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恢复较快。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较快,但开展此手术的初期,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及有相应设备的医院、有选择地用于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改良Pemberton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更完善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4年3月~2002年12月,对DDH髋臼浅而小、股骨头大的48例49个髋关节,在通常术式的基础上,对Pemberton截骨术式进行改良,将截骨点上移,扩大翻转骨瓣面积;取髂骨全层骨板连带附着的骨膜植骨;增厚的关节囊制成两层,内层紧缩关节,外层稳定骨瓣.术后观察髋关节功能,X线片显示的截骨愈合程度、髋臼对股骨头包容程度及有无股骨头坏死等. 结果随访18个月~5年,按照周永德疗效评定标准,总计26~30分18例18髋,21~25分27例27髋,16~20分2例3髋,15分以下1例1髋,总优良率达93.8%. 结论改良Pemberton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增大股骨头包容,避免了传统术式减少髋臼容积的缺点,更有利于稳定关节,扩大了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