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临床护理。方法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患者做好术前、术中、术后观察与护理。结果 14例患者下肢动脉闭塞段开通,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例出现皮下淤血,2例效果不明显。结论手术前后护理观察及术中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主要侵犯四肢的中、小动静脉,常以下肢为主[1].由于此病病情反复,病程长,伤口难愈合,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往往受到来自患者本身病状的或护士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就上述存在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血管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全部行双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MRA检查,根据重建后图像对下肢血管病变进行评估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术前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双下肢主干动脉在三维对比增强MRA成像中均获得满意的显示,正常血管显示率100%,三维对比增强MRA明确显示下肢病变血管的部位、范围及血管病变程度,与术中诊断符合率为95%(65/68)。结合血管超声的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达99%(67/68)。其显示小腿胫前和/或胫后动脉二级以上分支血管时显影欠佳,但对手术方式及疗效无影响。结论:三维对比增强MRA应用于下肢动脉病变的术前特异性检查,具有定位准确、无医源性损伤、安全迅速及可重复进行等优越性,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疾病及术后随访的重要依据,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传统方法,总结超声消融仪对治疗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优势与局限.方法:2003年7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colvsis超声消融仪对23例难治性ASO惠者进行消融术,结合血管成形术及人造血管旁路术等综合治疗,通过术后观察及随访,统计各种不同程度的ASO治疗效果.结果:23例难治性ASO患者中,临床表现及X线片,最重要是下肢CTA显示为病变段流出道完全阻塞的6例患者预后不良,4例合并有股动脉瘤并血栓形成,同时行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恢复良好.B超、CTA及临床表显为病变段流出道狭窄患者近期及随访6个月效果好.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时难治性ASO较之传统方法有一定优势,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21例感染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患儿的护理要点.主要是配合完成各项检查,监测氧饱和度的变化,做好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本组21例均好转出院,现正在门诊随访中.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RT)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病变的MS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其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髂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10例,闭塞8例;腘动脉狭窄8例,闭塞10例;小腿动脉狭窄11例,闭塞12例.23例均显示有动脉管壁钙化.结论:下肢动脉MSCTA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且能观察下肢动脉壁的钙化斑块,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价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03—10~2005—09我院采用药物、血管腔内或外科血管重建手术及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ASO)5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21例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报告了21例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用皮肤温度仪监测下肢温度,做好足趾溃疡换药。术后重点做好胫骨迁移外固定护理,采取措施保护患肢和迁移装置,对固定螺钉的皮肤定时进行消毒,密切观察皮肤温度,1周后鼓励患者带迁移装置拄拐行走。本组1例发生局部皮肤感染(已治愈)。19例成功,2例失败。  相似文献   

9.
顺行穿刺球囊扩张术治疗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顺行穿刺介入治疗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护理。介入治疗前针对性地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中配合医生及时处理突发病症,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发生。术后密切观察患侧皮温及血运恢复情况。术后患者治疗效果满意,下肢缺血显著改善。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在顺行穿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 )临床特征、病原特点、影像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呼吸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18例BO患儿临床资料。【结果】①发病年龄最小4个月,2岁以内15例(83.3%),男女之比2.6∶1。②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持续喘息(18例,100%),反复咳嗽(15例,83.3%)。③13例(72.2%)病原学检测阳性,肺炎支原体(M P)9例,腺病毒(ADV )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例,鼻病毒(RV)1例。④胸部X线平片:肺纹理增粗4例(22.2%),肺炎样改变14例(77.8%),胸部高分辨C T (H RC T )18例(100%)均有“马赛克征”。⑤经雾化、口服激素及低剂量阿奇霉素治疗,13例(72.2%)临床症状明显改善,5例(27.8%)仅部分改善。【结论】①BO以2岁内患儿多见,男孩多于女孩。②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性喘息,但缺乏特异性。③M P、ADV是儿童BO发生的重要病原,MP、ADV感染所致的重症肺炎可能是BO发生的危险因素。④胸部X线平片诊断价值不大,HRCT提示的典型马赛克征是诊断BO的重要征象。⑤雾化、口服全身激素可改善临床症状,但目前总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倒置大隐静脉作股动脉搭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倒置大隐静脉作股动脉搭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6例.结果:经术后1个月~12年的随访(平均3年),通畅率达74.5%,肢体存活率达95.7%.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是治疗下肢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高粘滞血症78例及对照组20例颈动脉的超声观察,探讨其与颈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血液流变学检测出的高粘滞血症78例及对照组20例,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颈动脉内径,IMT(血管内膜—中膜的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并参考高粘滞血症分型标准分为4个亚型,结合B超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高粘滞血症组中,IMT≥1.0mm,各种类型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二者所致的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且Ⅳ型的腔梗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亚型。结论:对高粘滞血症患者行颈动脉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尽早发现AS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共识C、D型长段病变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腔内治疗的32例(34条患肢)TASCⅡC、D型长段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5.3%(29/34),单纯PTA治疗5条患肢,PTA加置入支架成形治疗24条患肢,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24枚,其中4条患肢行中转旁路手术,1条患肢患者腔内治疗失败转行膝上截肢。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的29条肢体有27条肢体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3~18个月),随访率93.1%(27/29),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8.9%(24/27),保肢率96.3%(26/27);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77.8%(21/27),保肢率88.9%(24/27)。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C、D型长段病变,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诊断和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资料,明确诊断并作治疗评价.结果 23例患者的下肢动脉CTA图像血管轮廓清晰,血管腔内的病变以及对病变血管的形态,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血管壁的钙化情况均显示良好.23例患者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其中7例行血管腔内治疗.结论 MDCTA在诊断和评价下肢动脉性疾病方面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已成为临床行血管介入治疗和手术前患者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社会在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发病率很高,6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79%[1]。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引发下肢动脉硬化,从而导致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2]。动脉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但由于是创伤性检查,患者多不愿接受。利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方法具有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等缺点,因此不适合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无创伤等优点。因此,此法是检查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的疗效及2年内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的2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资料,共274条患肢。本组病例中男162例,女60例,平均年龄(67.5±11.2)岁。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主髂动脉病变92条肢体,股腘动脉101条肢体,膝下动脉31条肢体,多节段病变50条肢体;根据不同的病变程度分为:Rutherford 3级116条肢体,Rutherford 4级87条肢体,Rutherford 5级37条肢体,Rutherford 6级34条肢体。用超声、CTA及DSA等辅助检查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术后2年内随访。结果:269条肢体技术成功,265条肢体临床成功,单纯球囊扩张86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183条肢体。术后30 d内因心衰、重度感染及休克死亡4例,膝上截肢2例。本组病例中完成随访患肢235条,随访9~24月,平均(20.8±4.7)月。2年时血管初次通畅率为71.5%,二次通畅率为75.7%。踝关节以上截肢9例,保肢率96.2%。结论: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畅率较好,2年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一代人工血管支架Viabahn在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处理中应用的初期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2013年4月收治的10例股浅动脉支架术后闭塞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68岁,所有病人均是近期患肢再发缺血症状.FortaineⅡb级6例,Ⅲ级4例,术前患肢踝肱指数(ABI):0~0.48。所有病人术前CT血管造影成像(CTA)均提示股浅支架内再狭窄,其中完全闭塞9例。所有病人均再次行腔内治疗,10例患者均成功开通狭窄、闭塞的病变,先予球囊扩张,再植入Viabahn支架(直径5、6、7mm),复后再扩张,所有lO例病人经过术后即刻造影评价血管通畅情况,术后当日测定ABI评价缺血改善情况.术后1周评价缺血等级改善,进而评价Viabahn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10例病人成功的植入Viabahn支架15枚,技术成功率100%,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所有狭窄均消失,元残余狭窄存在。术后当日ABI测定O.76,0.96,较术前明显提高(t=-11.589,P=0.000)。术后1周Fortaine分级改善为:Ⅰ级7例,Ⅱa级3例。所有病例无任何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出现。结论:Viabahn支架可以作为处理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毁损性阻滞对下肢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缺血性疼痛的疗效。方法:15例因下肢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的下肢疼痛患者,在CT引导监视下经背侧入路经皮穿刺,行腰交感神经无水乙醇阻滞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大多数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患者的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结论: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时间短、损伤小、不良反应少、费用合理、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硬化的患者均行下肢动脉3D CE-MRA和DSA检查,分析3D CE-MRA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以DSA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均为100%。对于管腔达中度狭窄以上的动脉,MR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9%,96.4%。MRA显示下肢狭窄程度较DSA重(χ2=8.33,P<0.005)。结论:3D CE-MRA对下肢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其简便、无创,可作为筛选下肢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病例】男,64岁。因双下肢乏力2年,双下肢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右下肢发凉2 d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3个月前左足第3、4和4、5趾间溃疡久不愈合,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于左髂总、髂外动脉各置入支架1枚,右髂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