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猪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与脉搏血氧波形衍生参数的相关性, 为心肺复苏中颈动脉血流监测提供新指标。方法选择7只雄性家猪通过电刺激法建立室颤心脏骤停模型。心脏骤停8 min后予以人工胸外按压4 min, 在按压2 min后予以肾上腺素20 μg/kg静脉注射。持续监测并记录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主动脉压、右心房压力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从按压30 s至4 min, 每隔30 s为时间点, 计算时间点前6 s的平均右颈动脉血流量、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平均灌注指数、平均冠状动脉灌注压及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并将右颈动脉血流量与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7只雄性家猪均成功被诱发室颤。4 min胸外按压过程中, 每分钟的平均按压频率及按压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外按压30 s测算的右颈动脉血流量为(92.7±32.7)mL/min, 在按压1 min时下降至(48.5±23.5)mL/min(P<0.05)。注射肾上腺素前后血流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按压期间脉搏血氧波形曲线下面积及灌注指数与...  相似文献   

2.
难复性心脏复苏(CPR)是指在对心跳骤停病人实施CPR时较常见的经胸外心脏按压后出现的无脉性电活动与无脉性心动过速、反复出现室颤或心脏停跳,往往导致复苏失败.现报道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难复性CPR 3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心肺复苏模型对195名医务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随着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的延长,出现按压偏轻的人数和次数逐步升高.到第5个循环时,有52.25%的操作者至少出现1次以上按压偏轻.第1-5循环中,偏轻的按压分别占4.63%、11.49%、14.34%、22.20%和25.31%.结论 为了保证CPR质量,医务人员在进行CPR时,应每4-5个循环更换按压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的培训及操作的要点.方法 使用Laerdal ACLS高级生命支持模型人(200-05050)对219名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利用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的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以及操作者自觉疲劳时间,并对各因素进行描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指标与操作者的性别相关,男性的自觉疲劳时间、按压深度的正确率、按压频率和按压频率正确率均高于女性,但胸壁回弹率低于女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各个质量指标之间相互相关,其中自觉疲劳时间与除按压频率以外的所有质量指标相关.结论 应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培训.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临床实践操作时,建议在操作者感觉疲劳前换人,尤其对于体弱或女性操作者应缩短换人时间.在培训中,应着重培训操作者对按压频率的控制,要适当控制按压的频率来保证按足够的按压深度,延缓操作者疲劳的产生,从而来提高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心搏骤停时最常用的抢救方法.2010年CPR指南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建议除颤后继续按压2 min后再判断循环以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然而,临床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多发生在按压过程中,此时持续按压不利于自主循环稳定.因此在CPR中识别ROSC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可用于CPR中ROSC的预测和识别方法包括:触及脉搏搏动、波幅谱面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胸外按压分数、局部脑氧饱和度、光学容积描记图、结膜氧张力、经胸阻抗容积描记术及超声心动图.本文对以上CPR过程中ROSC预测及识别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和非同时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组和与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采用控制通气模式机械通气与持续循手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后者采用手控通气模式机械通气(MAMV)与间断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配配合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每5次后暂停1次,在暂停间期给予MAMV1次,之后通气与按压依此比例进行。2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等监测。结果: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的SpO2、VT均明显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模式通气组的SpO2和VT,P均<0.05;而peak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2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别。结论: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在提高SpO2、VT,降低Ppeak,恢复窦性心律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7.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的复苏效果,并进一步探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对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静注高钾冷停跳液法造成猪心脏停搏模型,在复苏过程中分别观测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和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2组动物冠状动脉灌注压,血气分析,血酸、氧自由基、细胞因子检测及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相比,气动胸腹反向加压心肺复苏装置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平均增加35.8%,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加,血乳酸水平降低,胸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水平下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IL-1)的水平明显降低、心、肺、肺等重要脏器损伤减轻。结论: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提供稳定,有效的心脏血流主,提高组织供氧及氧利用,减轻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组织间缺血性炎症反应,从而综合地起到更为有效的重要脏器(心、肺、脑)保护作用,复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9.
复苏术中压腹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仍为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手段,但单纯的人工胸外按压时,心肌和脑组织中的血流量有时达不到要求。我们在复苏实践中用“压腹法”提高了抢救效果,现介绍如下。1压腹法操作过程病人仰卧,下肢略抬高,两人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呼吸,一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模型人分析医护人员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探讨提高胸外按压质量的对策。方法利用Laerdal高级复苏模型及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某三级甲等医院219名临床医护人员对模拟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包括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同时记录疲劳时间。结果医护人员进行模拟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疲劳时间为57.46S,明显低于《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的标准(P〈O.01);平均按压频率正确率(即按压频率〉100次/min占的比例)为95.63%,平均定位准确率为83.35%,按压深度正确率(≥5cm)为14.54%,胸壁回弹率为78.51%。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应重视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等重点环节,并提醒胸外心脏按压者自觉疲劳时应及时换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方法:对71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Laerdal ACLS高级型生命支持模拟人实施2 min的胸外心脏按压,由计算机内技能报告系统针对操作过程中按压定位准确率和按压频率,以及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率实施监测,记录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对比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情况,不同性别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分析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间相关性。结果:男性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显著长于女性护理人员,按压正确率、深度≥5.1 cm正确率显著大于女性护理人员,而胸壁回弹率显著低于女性护理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和定位准确率以及深度≥5.1 cm正确率均呈正相关(P0.05),但与按压正确率以及胸壁回弹率呈负相关(P0.05),护理人员按压正确率和按压平均心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建议根据该结果重新设定培训方案及考核标准,进而提高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行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67例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CCC-CPR组(即实验组n=35)和ICC-CPR组(即对照组n=32).两组均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人工呼吸时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对照组按照2:30的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每次做人工呼吸时,胸外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CC-CPR).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5% vs 61.4%,P<0.05);24 h生存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8.6% vs 15.6%,P<0.01).结论 CCC-CPR可明显地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峻问题,而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1960年Kouwenhoven等[1]首先报道了应用胸外心脏按压压迫胸骨和脊柱间的心脏而泵血救治心搏骤停成功.此后,标准CPR (STD-CPR)在国际上一直备受推崇.经大量的研究证明,在心肺复苏时,心脑需要充足的灌注来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并提高无神经损害的生存率.但长期以来,标准CPR下的患者血流灌注并不理想,即使由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操作,脑组织中的血流也会减少至正常血供的30% ~ 40%,在心脏则会减少至10% ~ 20%[2].如果人工胸外按压不恰当,就会使重要器官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工CPR操作者容易疲劳,所以需要2名以上操作者合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中断按压,降低复苏效果,同时也会受操作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标准CPR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借助仪器监测人工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发现,目前临床中存在着诸如胸壁回弹不够、频繁中断、按压深度太浅、按压间隙太长及过度通气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胸外心脏按压目前主张按压频率应稍快于以往采用的60~80次/分,推荐采用80~100次/分为好,可增加颈动脉内血流和灌注压。按压与吹气比在1人担任复苏时为15:2,即每作15次按压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2人担任复苏时则为5:1。按压有效的征象:(1)缺氧情况明显改善;(2)瞳孔由大变小;(3)按压时可扪及大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压达  相似文献   

15.
在标准的新生儿心肺复苏(CPR)时,有两种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配合方式:一种是二者交替进行,即每次做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ntermittent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CC-CPR);另一种是二者同时各自进行,即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不停止,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CC-CPR).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全院86名低年资(至转正到工作不满1年)护士在徒手CPR操作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未记录抢救时间、判断呼吸及脉搏时间不够、胸外按压部位定位不准确、按压力度不够、按压频率不足、人工呼吸吹气量不足或过多、判断复苏的有效指征不全面、平时操作习惯与评分标准要求有脱节、护士心理素质较差。认为徒手CPR训练要树立"手法正确、动作到位、准确有效"的思想,进行扎实具体的专业训练,提高护士对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动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中的意义。方法 394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分成两组,监测组221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同时予以SpO2监测并观察波形为指导持续胸外按压;未监测组173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但未予以SpO2监测;两组比较心、脑肺复苏成功率及心跳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结果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117例(52.94%)与未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72例(4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监测组脑复苏成功14例(6.33%)与未监测组脑复苏成功6例(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监测组的心跳骤停持续时间(43.93±23.33)min短于未监测组(52.92±26.28)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22.13±18.72)min亦短于未监测组(29.09±21.4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5、2.35,P均<0.05);而两组脑缺血缺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结论在经皮SpO2监测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有助于提高胸外按压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9.
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其可维持心脏血液的充盈与泵出,诱发心脏自主搏动,防止生命器官在较长时间内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在送达医院前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抢救,常能挽救生命。调查显示,通过早期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抢救而存活的心脏骤停患者,后遗症很少,且大多能恢复健康。心脏按压常用的方法包括拳击复律、胸外心脏按压、开胸心脏按压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急救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方法选取该院53例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医生15例和护士38例。采用高级复苏模型、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急诊科医护人员胸外心脏按压疲劳时间、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幅度、胸壁回弹,并进行分析。结果按压定位的完全正确率最高(60.76%),其次为较差(17.72%)、较好(12.66%);按压完全回弹的完全正确率最高(43.04%),其次为较好(22.78%)、中等(20.75%);按压幅度≥5cm完全不正确为56.96%,较差为34.18%。急诊科医生组疲劳时间明显多于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定位正确的次数、按压平均频率、频率≥100次/分钟次数、按压幅度≥5cm次数及胸壁完全回弹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与按压姿势准确率在年龄、职称方面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准确率在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姿势准确率中男性准确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为所有人员均应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医护人员应按照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保持正确的按压姿势,着重实践操作培训;医院引进先进的监测反馈技术及高级仿真模拟人,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训,有利于提高急救胸外心脏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