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眼视觉训练,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双眼视功能情况、立体视觉恢复情况、斜视度数、眼位回退情况、视觉感知不适症状发生率、训练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前双眼视功能情况、立体视觉恢复情况及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周围立体视占比均比对照组高,无立体视占比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斜视度数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位回退发生率、视觉感知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训练依从性中训练意愿、训练时长、动作规范性及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帮助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觉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姿势管理结合认知训练对发育迟滞患儿的大运动和适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进行康复治疗的124例发育迟滞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评定工具为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和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测试适应性发育商和大运动发育商。对照组予以早期认知干预,改善适应性和大运动功能;观察组予以姿势管理结合认知训练改善适应性和大运动功能。干预3个月后复查前3个项目观察效果。结果 2种干预方法均能增进发育迟滞患儿适应性和大运动功能,但观察组效果更明显,尤其大运动提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对照组大运动和适应性增加值平均分别为(1.93±8.36)分和(9.24±11.82)分,而观察组分别为(21.04±13.20)分和(13.72±1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大运动与适应性发育商呈正相关性。结论姿势管理结合认知训练更能改善发育迟滞患儿的大运动和适应性功能,尤其是大运动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视觉干预对年龄偏小的弱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门诊就诊的61例(107眼)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全国统一弱视诊断标准确诊后,进行遮盖以及超早期的视觉感知-认知个性化训练方案治疗。[结果]干预前后适应性改善情况由原来53.90分±12.78分,提高到72.70分±13.05分(t=-16.69,P0.05),平均提高19分。训练前后适应性发育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57±15.08vs 61.57±15.00,t=-11.52,P0.05)。弱视治愈19例(38眼),进步26例(40眼),无效16例(29眼),有效率72.9%。[结论]超早期视觉干预,遮盖以及视觉感知-认知个性化训练对年龄偏小的弱视患儿的影响显著,促进智能发育,提高适应性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数、Titmus近立体视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斜视度数≤30°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率高于对照组,无立体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有效提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使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儿童早期是视力发展的敏感时期。熟悉斜视弱视的正确视觉训练方法对脑瘫和发育迟滞患儿早期的康复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斜视的早期有效治疗方法,重点介绍了视觉训练方法。认为增进对斜视的认识,提高斜视视觉训练水平,可促进斜视儿童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爬行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某院收治的脑瘫患儿8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实施爬行训练,两组均训练12周,对比两组认知功能及智力发育变化情况。结果训练后,两组患儿各项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认知功能(11.67±2.12)分、运动功能(13.71±3.16)分、语言功能(14.23±3.02)分、自理功能(11.21±3.54)分、社会适应能力(14.36±4.02)分均高于对照组(8.37±1.62)分、(9.15±2.68)分、(10.08±2.31)分、(8.84±2.12)分、(10.13±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MDI和PD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MDI(96.78±8.21)分、PDI(97.38±8.64)分均高于对照组(93.52±6.54)分、(93.27±6.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实施爬行训练,有助于提升患儿认知功能,促进其智力发育,效果高于常规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框架下的游戏疗法对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89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5例给予ICF-CY框架下游戏疗法。对比两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心理弹性。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抓握(43.56±5.82)分、视觉运动(121.63±18.42)分,均高于对照组(37.63±5.74)分、(108.74±15.71)分(P<0.01);训练后,观察组精细运动(80.89±9.82)分、大运动(84.16±10.65)分、社交(82.71±11.65)分、语言(82.72±12.89)分,均高于对照组(73.67±8.24)分、(74.23±8.81)分、(73.63±10.07)分、(73.23±10.51)分(P<0.001);训练2个月末、训练3个月末,观察组心理弹性(58.97±7.05)分、(74.69±8.52)分,均高于对照组(48.8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小儿脑瘫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中医康复治疗措施结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处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护理干预后采用美国Bayley婴幼儿发展评估量表(第3版)评定记录两组患儿中发育正常、发育迟滞及临界状态的发生率,患儿出院前1d调查两组患儿家属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MDI、PDI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发育正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诊疗及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可改善脑瘫患儿的智能及运动功能发育,提高发育正常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构式家庭疗法对脑瘫患儿远期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瘫患儿,根据分层抽样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结构式家庭疗法,干预时间为12个月。记录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分别于干预前后应用PDMS-2量表、智力发育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对两组运动发育及智能发育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12个月后体重增长、身高增长、头围增长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视觉追踪、抓握能力、上肢移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操作能力及PDMS-2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MDI评分、P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构式家庭疗法能有效促进脑瘫患儿体格生长发育,促进患儿智力发育,改善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康复成效,为脑瘫患儿的优质诊疗照护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均接受运动疗法,包括上肢功能运动疗法、摄食行为运动疗法、双耳杯应用运动疗法、膳食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引导式教育,包括认知层面的引导式管理、引导式情感放松性冥想。在干预前与干预后第4周末,2组均接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调查;采用BSID智力发育量表对2组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和智力发育指数进行比较;采用DQ智商量表对2组的大动作、语言、精细动作、社会行为、适应能力5项智商值进行比较;对2组摄食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其摄食时的行为表现和摄食时间进行效果划分。结果:2组在干预后的ADL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均有所改善,研究组干预后的ADL评分为(85.7±6.3)分,高于对照组(67.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指数分别为(98.4±7.9)分、(99.1±8.4)分,均高于对照组(87.4±6.6)分、(94.6±7.0)分,同时2组在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指数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DQ智商得分分别为(96.3±7.9)分、(100.8±9.2)分、(97.6±10.4)分、(101.6±8.4)分、(98.5±7.8)分,均高于对照组(83.2±6.9)分、(86.0±8.5)分、(84.1±9.4)分、(84.3±7.1)分、(83.2±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摄食行为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84.00%(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运动疗法应用于脑瘫患儿,能促进支配患儿躯体功能的日常活动行为重塑,且能促进患儿心智水平发育,利于个体病情康复。随着脑瘫患儿对外部世界内化度的深化,能提高个体的精神情感水平,最终可实现患儿病情的整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接收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5例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肌张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结果干预前,两组GMFM中D区、E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GMFM中D区(33.87±2.77)分、E区(43.57±8.49)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0.16±3.07)分、(37.79±7.5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187、3.502,P均0.001)。干预前,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1.65±0.33)分,低于对照组的(2.45±0.41)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0.531,P0.001)。结论脑瘫患儿接受常规康复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降低其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全面干预对全身运动评估异常的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早产脑损伤高危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经全身运动评估均存在异常。按照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全面干预。干预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价两组患儿的全身运动质量;结合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儿父母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儿的全身运动评估分级较干预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评分(91. 45±6. 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分中的反射评分(5. 79±0. 64)分、固定评分(22. 18±2. 79)分、移动评分(34. 52±3. 94)分、物体控制评分(5. 79±0. 64)分、抓握评分(22. 18±2. 79)分以及视觉-运动统合评分(34. 52±3. 9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反射评分(4. 06±0. 47)分、固定评分(18. 05±1. 76)分、移动评分(23. 18±3. 05)分、物体控制评分(4. 06±0. 47)分、抓握评分(18. 05±1. 76)分以及视觉-运动统合评分(23. 18±3. 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12个月,观察组发生脑瘫3例、运动发育迟缓8例,明显少于对照组脑瘫6例、运动发育迟缓14例;运动发育正常7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父母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31. 29±3. 87)分、(36. 83±4. 52)均低于对照组(48. 63±6. 12)分、(51. 25±5. 4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早期全面干预可有效促进全身运动评估异常脑损伤高危儿的神经发育,疏导患儿父母负面情绪,在促进患儿康复及家庭和谐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的动作观察口面肌训练对脑瘫儿童流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瘫伴流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动作观察口面肌训练, 选用HTC Vive平台营造虚拟环境, 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口面肌训练(包括舌肌训练、颊唇肌训练、冰刺激、Masako吞咽训练等)。2组患儿口面肌训练均每日1次, 每次30 min, 每周训练5 d, 共治疗3周。于干预前、干预3周后, 分别采用流涎程度频率评分(DDSS)及吞咽功能评分对2组患儿流涎程度、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儿颊肌、口轮匝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及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后, 对照组、观察组DDSS评分[分别为(3.19±1.21)分和(2.50±1.14)分]和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10.30±5.40)分和(8.82±4.7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颊肌RMS[分别为(2.81±1.91)μV和(4.16±2.01)μV]、iEMG[分别为(11.43±7.83)μV·...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视觉训练对早产斜弱视患儿的智力开发和视力功能的疗效评价。[方法]纳入斜弱视患儿76例152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儿童视觉训练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斜弱视患儿在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后智力开发、视觉功能情况。[结果]干预后12个月后观察组的神经行为能力、智能DQ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4.2%,对照组为63.2%,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进行视觉训练可提高患儿的智力发育及视力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减少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瘫、智能发育迟滞等后遗症的作用。方法:将97例中重度HIE患儿依家长意见分为干预组52例及对照组45例。对干预组从1个月进行早期干预至24个月。结果:24个月时干预组及对照组智能发育指数(mentaldevelopmentindex,MDI)分别为89.55±19.05和81.59±19.10运动发育指数(physicaldevelopmentindex,PDI)分别为89.45±20.70和78.72±29.46。24个月时两组患儿MDI、PDI、脑瘫、异常及社会适应异常发病例数分别为5和12,7和15,3和9,7和14。干预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重度HIE患儿进行早期干预能显著减少智能及运动发育迟滞、脑瘫等后遗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在治疗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持续6个月。比较患儿的全身运动功能、家长负面情绪等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反射(5.81±0.60)分、固定(22.17±2.81)分、移动(67.02±7.13)分、物体控制(19.33±2.58)分、抓握(21.67±2.81)分、视觉-运动统合(58.32±6.1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47±0.51)分、(18.09±1.79)分、(61.02±6.17)分、(16.00±1.81)分、(18.01±1.98)分、(49.63±5.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焦虑自量表(42.01±9.76)分、抑郁自评量表(37.01±4.61)分低于对照组的(49.51±6.09)分、(51.27±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全面有效的综合干预能够改善全身运动功能、调节家属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悬吊技术对提高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某院收治的106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53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训练,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66)以及肌张力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30.98±10.96)分、(47.76±6.48)分,对照组分别为(29.89±11.56)分、(41.46±5.08)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评分分别为(3.44±0.42)分、(3.47±0.44)分,治疗后分别为(1.01±0.22)分、(2.08±0.31)分,两组治疗后患儿肌张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进行常规训练联合悬吊训练可以有效降低肌张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将引导式教育用于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瘫儿童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引导式教育法。比较2组护理总有效率、适应性发育商及生活质量水平。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观察组适应性发育商水平(78.64±7.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08±6.88)分(P0.05);且观察组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应评分(P0.05)。结论:为脑瘫儿童开展引导式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提升其智力水平,确保儿童生活质量,该干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小儿脑瘫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符合脑瘫诊断标准患儿74例,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38例为对照组,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脑瘫儿童评价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月,观察组(13.17±2.24)分,对照组(10.15±2.30)分,经比较,t=5.7176,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能提高小儿脑瘫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落后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18个月的111例智力落后患儿分为干预组69例和对照组42例,采用自行编制的训练课程对干预组进行早期感觉统合训练,疗效评估采用Gesell发展量表中适应性DQ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84.1%,对照组总有效率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对照组适应性DQ分别由(66.8±12.58)分、(65.9±12.4)分提高到(79.54±16.85)分、(67.24±9.8)分,干预组治疗前后适应性D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可有效地提高智力落后患儿的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