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甲磺酸阿帕替尼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在Ⅲ期临床试验中阿帕替尼治疗出现手足综合征,占27.84%[1~3]。本科有1例卵巢癌肝转移患者,在口服阿帕替尼后第2天出现手足综合征,现将护理工作体会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总结2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所致手足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通过早期预防、症状鉴别、对症分级护理和预防跌倒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手足综合征导致的局部疼痛、感觉麻木乃至跌倒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24例患者如期进行免疫联合靶向的抗肿瘤治疗,2例患者因Ⅲ级手足综合征而终止甲磺酸阿帕替尼,继续用...  相似文献   

3.
总结本科室收治的45例肿瘤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致手足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预防性护理及分级症状护理。认为对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手足综合征的预防性护理和针对性症状护理是关键,它能保证治疗的连续性,从而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胃癌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内二科收治的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转移性胃癌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在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压升高8例、蛋白尿5例、胃肠道反应5例、骨髓抑制5例、手足综合征2例、口腔溃疡4例、出血1例等,经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并顺利完成治疗。结论精心、全面的护理有利于提高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其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及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发现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治疗晚期胃腺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等恶性肿瘤期间常合并各种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等,严重影响该药的治疗效果。认为降低靶向药阿帕替尼不良反应需采取有效的、全面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明显,在上海、北京、天津和广州等城市,已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首位.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临床病理学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10.0%~20.8%[1-3],多发生于绝经前年轻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国妇女.该亚型乳腺癌临床病程呈侵袭性,远处转移风险大,内脏转移和脑转移率较高[4-6].TNBC没有内分泌治疗的指征,化疗有效率低,预后较其他类型乳腺癌差[6-7],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乳腺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甲磺酸阿帕替尼是由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效学研究[ 2]表明,阿帕替尼可抑制V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VEGFR和VEGF结合后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转移性胃癌是一类生存期很短的致死性恶性肿瘤,目前有许多针对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但结果并不理想,仅仅有少数靶向药物可以改善胃癌预后,如曲妥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晚期胃癌患者中VEGF水平呈高表达,因此靶向VEGF被认为是胃癌治疗的新方向。在与血管生成相关的靶向药物中,阿帕替尼是一种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receptor,VEGFR2)的口服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好并对胃癌有效。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阿帕替尼作为三线方案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生存结局,因此阿帕替尼很可能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的关键药物。本文对阿帕替尼抗肿瘤机制、药代动力学、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关临床试验及最新研究进展简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免疫治疗中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克隆抗体——特瑞普利单抗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在雌性BALB/C小鼠40只中,随机选取8只不接种肿瘤作为空白组,余32只接种4T1细胞建立TNBC模型,随机分为特瑞普利组(n=8,第3、6、9天通过尾静脉注射10 mg/kg的特瑞普利单抗)、阿帕替尼组(n=8,每天灌胃60 mg/kg的甲磺酸阿帕替尼,连续给药21 d)、联合组(n=8,甲磺酸阿帕替尼、特瑞普利单抗给药方法剂量同各单药组)及模型组(n=8,同时点灌胃和尾静脉注射与给药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析各组小鼠原位瘤及肝/肺转移灶的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TAMs)、调节性T细胞(Tregs)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1)原位瘤:给药三组小鼠原位瘤体积均小于模型组(P<0.01),联合组小于阿帕替尼组、特瑞普利组(P<0.01);以模型组为基准,阿帕替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致手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40例晚期肿瘤口服阿帕替尼出现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积极进行分级护理。[结果]40例病人中有27例发生手足综合征,发生率67.5%。[结论]早期发现手足综合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可显著减少Ⅲ级手足综合征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抗癌药,通过竞争性抑制酪氨酸激酶而有效地治疗CML。而免疫细胞激活和分化需要ABL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伊马替尼可能通过阻断该信号途径抑制免疫功能。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1.
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高度选择性地结合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目前,靶向治疗在涎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较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1例涎腺肿瘤患者确诊后口服阿帕替尼,服药1个多月后复查CT,与治疗前对比,原发病灶及转移灶较前明显缩小,证实患者服用药物有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积极治疗,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该病例患者的诊治经过为晚期恶性涎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放、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通过分子设计合成的低分子拮抗剂甲磺酸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直接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TKI)的靶向治疗。传统的放、化疗疗效差且不良反应多,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有限及受患者年龄等条件的影响,限制了临床开展和实施。只有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1-3]。在TKI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三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3例晚期三阴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采用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近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41.67%、疾病控制率为81.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58%、67.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Ⅰ~Ⅱ级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高血压、乏力和手足综合征,Ⅲ~Ⅳ级主要不良反为胃肠道反应、高血压;两组Ⅰ~Ⅱ级和Ⅲ~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三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有利于提高疗效,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61-3162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缓解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晚期PLC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观察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DCR率及ORR率分别为93.94%、48.48%,均高于对照组的72.73%、2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PLC患者中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可改善近期疗效,提高临床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0例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初始剂量为500mg/d,若无严重不良反应,服药2周后增量至750mg/d,并维持治疗,4周后通过影像学检查、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结果评价其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16例,进展3例,因严重不良反应停药2例,客观有效率32.1%(9/28),疾病控制率89.3%(25/28)。治疗4周后血清CEA、CA199、CA125、SCC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不同转移瘤预后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是高血压、口腔黏膜炎、纳差乏力,发生率分别为33.3%、30.0%和23.3%。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可,不良反应可控制,可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可研究其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血液病临床医疗、科研进展很快,新的诊疗技术不断涌现,已使不少恶性难治性血液疾病被攻克成为可能,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pH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由PDGF和干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多西他赛及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72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3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和B组(36例,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多西他赛及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抗肿瘤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不良反应情况及1年生存率。【结果】B组临床控制率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EA、CYFRA21-1、CA199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B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两组高血压、蛋白尿、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B组患者的存活率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多西他赛及顺铂治疗,可提高患者近期抗肿瘤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含量,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帕替尼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阿帕替尼组分别给予浓度为2. 5μmol/L、5. 0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的阿帕替尼进行处理。采用二甲基四氮唑蓝(MTT)法检测浓度分别为2. 5μmol/L、5. 0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的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采用丫啶橙(AO)/溴乙锭(EB)染色法,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CF-7细胞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上清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结果阿帕替尼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P 0. 05);对照组细胞结构正常,细胞核呈绿色;而阿帕替尼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染色质呈橘红色,呈凋亡状;与对照组细胞周期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G_0/G_1期、S期、G_2/M期均值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干预组VEGF分泌量明显下降,阿帕替尼浓度越高,VEGF分泌量越低(P 0. 05);阿帕替尼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阿帕替尼可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可能与减少VEGF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 2)是调节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关键调控因子。阿帕替尼能选择性地结合VEGFR 2的胞内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还可抑制RET/Src通路、阻滞细胞周期和逆转多药耐药(MDR),最终起到抗肿瘤的作用。许多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已证实阿帕替尼对多种实体瘤有明显的疗效,本文针对阿帕替尼抗肿瘤机制及目前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腹水患者84例,依据随机双盲的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47.6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KP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腹水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