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川崎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001年1-1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完全治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川崎病系以全身皮肤、粘膜广泛损害及部分患儿心脏损害为特征,经临床系统观察,正确治疗和护理,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CAA),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近年我国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因本病典型病例仅占10%~20%,非典型病例较多,故增加了临床上早期诊治及护理的困难。本文报告1999~2002年我科收治的53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相似文献   

3.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80%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5∶1,约15%-20%患儿未经治疗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有许多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约占KD的20%,由于各种临  相似文献   

4.
28例小儿川崎病的早期治疗与护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常见于婴幼儿,为原因不名的自限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状动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黏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膜状样脱皮.在儿科临床中属于少见病,病情急、重,治疗、护理都处于探索中,我科从1990年1月~2003年3月之间共收治了17例川崎病,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26例小儿川崎病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是儿童中以冠状动脉并发症为特征的发热性疾病,现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其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逆转录病毒、链球菌、支原体等多种病原感染有关,但均未证实,目前认为是易感者感染多种病原后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2].本病以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及淋巴结肿大为临床表现,常导致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脏损害,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3].本文报告对26例小儿KD的护理.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2007年7月,我们共收治川崎病患儿32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川崎病30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30例川崎病患儿愈后良好,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及早确诊,早期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和对症护理,可提高川崎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徐素文 《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52-52,53
我院儿科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6月收治川崎病12例 ,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 ,初诊时全部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1岁 7例 ,2~ 5岁 3例 ,~ 11岁 2例。1 2 临床表现  12例病初均无发热、皮疹 ,3天后出现发热。病初有腹泻、呕吐 1例 ,咳嗽、流涕 2例。发热 3~ 5天后 ,出现皮疹 3例 ,关节肿痛 3例 ,肝大、卡介苗注射部位红肿硬结、肛周大片脱皮各 1例。全部病例发热均持续 5天以上 ,有全身多形性皮疹 ,恢复期均有指(趾 )端膜状脱皮 ,手足水肿 7例 ,颈部淋巴…  相似文献   

9.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长期的恢复期,症状逐渐消退,偶尔可并发中枢神经障碍,心脏障碍和关节炎症。2001年1月至2003年10月期间,我科共收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全身性血管炎变态反应性病变之一,最常累及冠状动脉。发热、皮肤粘膜损害、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为其特征表现。我院自1994年10月-2005年5月共收治川崎病6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婴幼儿多见。我科2005-2007年收治川崎病患儿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王超  肖丽 《现代护理》1998,4(3):14-15
川崎氏病,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CI石)。娃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严重者可继发冠状动脉炎及动脉瘤、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及』已肌梗塞引起摔死,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危症之一,如治疗护理不当,后果不良。我院从]993年~1996年共收治4例川崎氏病患儿,现将其临床治疗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5岁。心肌酶升高3例,血沉加快l例,4例患儿均高热起病,体温最高达40C,发热持续1周以上者有2例,曾给予口服解热药和应用抗生…  相似文献   

13.
14.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的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KD病程长短不一,第1期为急性期,第2期为亚急性期,第3期为恢复期,根据不同的分期,患儿有不同的护理需求,现将本科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其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是主要死因。我科2001~2004年收治川崎病3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萍兰  李萍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66-1368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IVG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不良反应,探讨输注过程中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接受治疗的78例患儿出现过敏性休克1例,寒战10例,高热8例,全身皮疹4例,胸闷气急6例,头痛头昏2例。结论: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掌握正确的输注方法,密切观察输注过程,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是避免、减少并发症发生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6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微小病毒B19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PCR法对166例典型川崎病(KD)(观察组)及6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对照组)进行B19-DNA检测.对观察组与对照组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与阴性的两组中应用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值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典型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为27.4%(45/166),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B19-DNA阳性检出率检为47.5%(29/6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观察组(典型川崎病)与对照组(不完全性川崎病)HPVB19-DNA检测阳性的两组中,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内径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微小病毒B19 与不完全性川崎病(KD) 相关,并且微小病毒B19感染造成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19.
20.
柴欢欢 《妇幼护理》2022,2(2):427-429
目的 探究集束化护理模式用于小儿川崎病临床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我院进 行治疗的小儿川崎病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情况、干预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和 C-反应蛋白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 患儿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和 C-反应蛋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 C-反应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研究组的白细胞计数和 C-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 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服务态度、病房环境、护理能力、健康宣教、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小儿川崎病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护理效 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