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干预策略。方法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原因、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小儿自身因素、药物因素、血管的解剖位置等,此外护理人员的技能、穿刺技术、血管的选择等也非常重要。结论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与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品管圈方法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药物外渗率。[方法]由8名圈员组成,以“降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为主题,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过干预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由每周9.5件降低为每周5.75件。[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静脉输液药物的外渗率,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节管理模式在预防小儿外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效果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科接受外周静脉输液治疗的80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进行环节管理,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外渗发生率以及外渗程度来评估环节管理对预防小儿外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效果。通过对发生外渗的护士主动汇报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环节管理对小儿外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改善程度,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输液过程中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士主动上报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环节管理模式能降低接受外周静脉输液治疗中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患儿痛苦,提升医护人员护理主动性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 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外渗的方法.结果 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机体、药物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 对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法对输液外渗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输液外渗的再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用自行研制的调查表随机进行横断面调查,对2012年1~6月输液外渗24例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于2012年7~12月输注高渗性营养液和细胞毒性药物时,采取输液前预防、外渗后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跟进的三维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输注高渗性营养药,护士选择输注工具和部位正确率明显提高,输液外渗明显减少。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了输液外渗病例,达到预期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859-4860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结果: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机体、药物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对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方法 2014年5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小儿静脉穿刺药液渗透率”,通过定期组织圈员会议全面查找导致静脉药液外渗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比较开展活动前后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及其他相关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的理论、操作水平。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3个月后,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不成功率为1%,药液外渗率为3.3%,较开展前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非常有益,值得长期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杨方芬 《当代护士》2016,(10):179-180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管理应用在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中,分析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活动效果。结果应用品管圈管理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为5.8%,显著低于应用前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开展品管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可有效地降低小儿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外渗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心血管内科发生的43例输液外渗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药物性质、疾病原因、患者配合、护理技术等为导致心血管内科输液外渗的相关因素。结论静脉输液外渗是心血管内科临床常见护理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护理人员要关注高风险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危险因素,做好静脉输液外渗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集束化专科护理敏感指标对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8年8月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患者及神经外科临床中使用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析导致颅脑术后患者床头抬高执行率低的原因,探讨神经外科使用特殊药物时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比较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前后床头抬高的执行情况,以及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情况.结果 2018年6月~8月颅脑手术后床头抬高执行率提高至98%,2018年6月~8月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降低至0.7%.结论 观察组能有效防止颅脑术后患者脑水肿的发生率及减少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86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96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输液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调查问卷,调查两组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发生情况,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判断液体外渗的程度。结果:干预组静脉输液液体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液体外渗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减轻液体外渗发生的程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护理工作者,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而静脉输液外渗更是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所致液体外渗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以便于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留置针输液的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在神经外科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 644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其不同穿刺部位,不同持续输液时间,药物的性质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 644.例患者中发生非穿刺性液体外渗有29例,发生率1.76%.发生液体外渗与置管的部位、持续输液时问、药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穿刺部位大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与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4l%、1.66%、1.12%、0.94%,发生率最高的是大隐静脉,其次是头静脉;不同持续输液时间,≤24 h、-48 h、-71 h、≥72 h各时间段液体外渗发生率分别为0.41%、0.88%、1.76%、3.40%,发生率随着持续输液时间的延长,液体外渗发生率也随着逐渐上升;外渗发生率最高的是持续输液≥72 h的患者,药物的性质(刺激性和非刺激性)与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15%,刺激性药物外渗发生率高,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发生率低.输液是一种侵人性操作,液体外渗也与输液器、护士操作不当有关.结论 采用留置针者静脉输液时,正确选择穿刺部位,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合理科学安排输液顺序、缩短液体持续滴入时间,能降低液体外渗发生率,保护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提高治疗成功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对2011年5~12月于我院小儿外科接受诊治的726例小儿静脉输液情况进行总结观察.结果 本组726例静脉输液病例共发生外渗30例,其外渗发生率为4.13%;具体输液外渗发生原因:患儿年龄偏小,不配合输液操作18例占60.00%,固定方法不规范5例占16.67%,家属陪护拒绝打扰4例占13.33%,护理人员巡视欠及时2例占6.67%等,其中患儿年龄偏小合作欠缺导致输液外渗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项原因.结论 患儿年龄、固定方法、家属配合、巡视等为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相关因素中的可控制因素,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积极有效措施的实施,这些因素均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提升自身责任心,在进行规范输液操作及固定的同时,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及处理,可有效避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72-5173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护理问题,而老年患者更是输液外渗的高发人群。因静脉输液造成的血管损害,尤其是长期静脉输液致浅静脉永久性损害及再输液困难以致不能再输液[1],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笔者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凌云  项志英 《护理与康复》2007,6(9):621-622
总结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与患儿年龄及病情、穿刺部位、护理因素、对家长的健康宣教有关.护理对策是根据患儿年龄合理选择静脉及穿刺部位,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对特殊用药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方法,输液期间加强巡视,并重视对患儿和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降低门诊输液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等异常情况的风险。方法分析风险管理实施前(2010年7~12月)我院门诊小儿静脉留置针760例,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的原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评估风险隐患,提出防范措施;与在风险管理实施期间(2011年1~6月)应用静脉留置针810例,发生堵管、针头滑脱、静脉炎、输液外渗等异常情况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前异常情况发生率为40.39%,风险管理实施后异常情况发生率降至19.50%,实施前后比较χ2=83.61,P<0.005。结论对门诊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患儿加强风险管理,可降低使用留置针异常情况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士进行梯队管理减少婴幼儿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将门诊注射室实施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静脉输液护理干预;观察组在静脉输液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将护士进行梯队管理。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输液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门诊注射室护士实行梯队管理,高年资护士对静脉治疗进行督察指导,有利于提高其工作责任心,提高了婴幼儿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减少了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不良事件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12年1~12月我科发生的136例高危药物外渗护理不良事件,运用RCA方法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制定干预措施。2013年1~12月实施改进措施后,统计分析比较干预前后高危药物外渗例数及脂肪乳外渗发生率。结果:实施干预后高危药物外渗发生率及脂肪乳外渗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RCA实施干预能有效控制导致新生儿高危药物外渗的主要影响因素,降低新生儿高危药物外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输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 30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结果#br# 1 300例新生儿中,发生静脉输液外渗200例(15.3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早产、输注药物、患儿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穿刺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静脉输液存在严重的外渗风险,应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干预,以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