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于1950年首先报告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故又称Barrett病。其最初定义是: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累长度≥3cm,也称为长节段BE(long-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JSBE)。1998年美国胃肠病协会对BE的定义是: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柱状粘膜存在,而不考虑其受累长度,也称为短节段BE(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重点强调和食管腺癌发病有关的肠化生上皮。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喜荣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23-2025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将本病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有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着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一般发生率为0.25%~3.90%,而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发病率可高达10%~20%。BE最多见于白种人,黑人和亚洲人相对较少。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率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生或不伴肠化生,其中伴有特殊肠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内镜下发现食管下段任何长度的柱状上皮改变以及活检病理发现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 M)即诊断为BE1。肠化生是指病理发现绒毛样肠型上皮伴杯状细胞,也称作特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是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BE是食管下端腺癌,是日前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60倍,约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粘膜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细胞抗原(Hep)在Barrett食管(BE)、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10例)、反流性食管炎(12例)、BE(28例)、食管腺癌(5例)中的表达,同时观察Hep在轻度、中度、重度肠化生型BE中的阳性率.结果: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0.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阳性率为16.7%,在Barrett食管中的阳性率为39.2%,其中轻、中、重度肠化Barrett食管Hep阳性率分别为25%,60%,100%,伴有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3例为阴性表达,在食管腺癌中阳性率为60%.结论:随着Barrett食管肠化生程度的加重,Hep阳性表达率增高,Hep有望成为BE上皮化生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关于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定义BE,从而探讨国人中BE的诊断标准问题。方法以内镜下疑似B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前统一内镜下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和胃食管结合处内镜检查标志的判断标准。内镜下疑似BE是指胃食管结合处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与胃食管结合处分离。食道粘膜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病理标本使用H&E染色,观察柱状细胞和特殊肠化上皮,同时观察BE的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内镜下疑似BE者共209例,其中长段BE4例、短段BE205例;在209例内镜下疑似BE者中,食管远端共检出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者171例;同时检出特殊肠上皮化生即病理发现杯状细胞者21例,检出率为10.0%(21/209);在21例特殊肠上皮化生患者中,长段BE1例、短段BE20例;仅1例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论BE的诊断需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可能以组织学上发现特殊肠化上皮为准更合适。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过去BE在临床上较少见,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可通过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是目前已知导致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AC)的最危险因素之一。近二十多年来,由于BE发病率的增高,导致了西方国家AC的发病率的迅速增高,AC成为现在西方国家食管肿瘤中的最主要病理类型之一翻。  相似文献   

14.
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的癌前病变,因此在临床上受到广泛重视.近二十多年来,由于BE发病率的增高,导致西方国家AC的发病率也迅速增高,AC成为现在西方国家食管肿瘤中的最主要病理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的染色方法对内镜检出Barrett食管(BE)的影响。方法对101例胃镜检查中怀疑BE食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单染组和双染组,在胃镜下分别用复方碘溶液(单染组)或复方碘溶液-美蓝(双染组)在食管下段进行染色,单染组在GEJ以上不着色的柱状上皮区即可疑BE上皮区,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多点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双染组未着色者按四象限活检方法在GEJ以上不染区取材,着色病例在蓝染区多点取材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单染组各种病理类型的BE(即柱状上皮)均不着色,正常食管黏膜(即鳞状上皮)呈棕色;双染组特殊肠化型BE着蓝色,责门型及胃底型BE仍然不着色。双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22.45%,而单染组肠化型BE的检出率为7.84%。双重染色中蓝染区诊断肠化型BE的敏感性84.62%,特异性94.74%,未着色区未检出肠化型BE。结论胃镜下用复方碘溶液-美蓝双重染色,采取“靶点活检”,提高了BE食管肠化型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指食管下移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E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何提高对BE的检出率受到内镜医师广泛重视。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指导活检有助于提高对BE的诊断率,我们在2007年3-12月应用乙酸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检查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该检查法对帮助诊断Barrett食管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GERD的分类 GERD主要分为3种:①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及食管黏膜破损。②糜烂性食管炎(EE):是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黏膜破损。③Barrett食管(BE):是指胃食管连接处近端的食管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Barrett食管(BE)患者的症状、内镜下分型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胃食管反流病(GERD)问卷(GerdQ)调查7 150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GerdQ总分≥8分诊断为GERD。将胃镜检查诊断为BE的患者,根据胃镜下形态分为长节段BE (LSBE)组(n=27)和短节段BE (SSBE)组(n=65);并以贲门肠化(CIM)组(n=78)作为对照,记录各组内镜下齿状线位置及有无食管炎症。取各组食管活检标本,采用HE、AB及Giemsa 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典型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等情况。结果内镜检查者中BE患者共92例,检出率1.29%。LSBE、SSBE和CIM组中GERD和食管炎发病率分别为92.59%、69.23%、41.03%和100.00%、78.46%、29.49%,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66.67%、24.62%和10.2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SBE组肠上皮化生(IM)的发生率为74.07%,高于SSBE组的50.77%(P<0.05)。LSBE组和SSBE组Hp感染率分别为18.52%、21.54%,均显著低于CIM组的47.44%(P<0.05)。与CIM组比较,BE患者更易见隐窝萎缩紊乱、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肠化、食管导管及多层上皮(均P<0.05);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和食管导管仅见于BE患者。结论 BE患者容易产生GERD和食管炎症状以及发生IM和不典型增生,其中LSBE患者更明显;BE患者的Hp感染率较低。隐窝萎缩紊乱、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肠化、食管导管及多层上皮与BE诊断有关,其中鳞状上皮叠压于柱状上皮和食管导管为BE患者特有。  相似文献   

19.
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所替代,是由于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引起高度关注,食管反流是 Barrett 食管的主要原因。约有10%~20%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发生 Barrett 食管,也可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活动性食管炎[1]。目前,由于纤维内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现率也有所上升,本文对32例 BE 患者的病因、内镜下特征及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Barrett’s食管(B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并发症.因胃食管反流造成食管远端组织的肠化生柱状黏模变化,是一种癌前病变。但在我国的发病率如何?癌变率如何?是否需要在人群中筛查?是否需要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