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存在房室结双径路特性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点。方法:102例AVNRT患分为3组:A组15例,存在连续房室结功能曲线,心房递增起搏时无AH间期跳跃(≥5ms)延长;B组21例,存在连续房室结功能曲线,心房递增起搏时有AH间期跳跃(≥50ms)延长;C组64例,存在不连续房室结功能曲线。比较3组患射频消融前后心房递增起搏时最大AH间期[AHmax(WCL)]、心房期前刺激时最大AH间期[AHmax(ERP)]、房室结前向和逆向传导有效不应期(ERP)、保持房室1:1传导的心房/心室起搏周长和心动过速周长。结果:3组患消融后AHmax(WCL)和AHmax(ERP)均明显短于消融前(P<0.01)。B组和C组的消融后房室结前向ERP明显增加,而组无明显变化。A组消融前AHmax和房室结逆向ERP、消融后AHmax下降程度以及心动过速周长均小于B组和C组患。结论:伴连续房室结功能曲线的AVNRT患,心房刺激可表现或不表现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性,射频消融后心房刺激时AHmax明显缩短提示已成功根治了AVNRT。  相似文献   

2.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有时较困难,尤其是不典型AVNRT与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鉴别,不典型AVNRT在心动过速发生时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后间隔区域,与后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相似。通常检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方法仅能鉴别63%的不典型AVNRT。该文介绍了两者的主要电生理鉴别方法,包括希氏束旁起搏、在希氏束不应期给予心室期前程序刺激、心室或希氏束旁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周长之差(PPI-TCL)和刺激信号至心房波减去室房(SA-VA)间期的区别、校正的心室PPI-TCL和VA间期、心动过速时VA分离现象及TCL行心室起搏时的VA间期与心动过速时的VA间期之差等9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射频消融(RFCA)慢径路改良术,消融前、后心脏各部分腔内电生理改变。方法在相同条件下,于消融前、后分别进行腔内电生理检查。记录消融前、后:希氏束电图(HIS),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功能不应期(A—F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功能不应期(V—FRP),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ERP),前传文氏点(AVN—WKB),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VAN—ERP),逆传文氏点(VAN—WKB),将消融前、后心脏各部分电生理参数进行配对,经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消融前、后:HIS电图,A—ERP,A—FRP,V—ERP,V—FRP,AVN—ERP,及VAN—WKB均无显著差异(P>0.05)。AVN—WKB,VAN—ERP有显著差异(P<0.05)。讨论射频消融房结改良对房室结双径路AVNRT疗效肯定。在消融前、后(急性期)房室结前、逆传电生理均有一定改变。这与消融改变了房室结的部分结构,如大部分病列慢径路消失有关。不同消融部位对房室结传导电理改变产生不同的结果。没有证据表明消融后,45岁以上年龄组房室结传导改变大于45岁以下年龄组。男女不同性别组之间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共分A、B、C三组,A组35例,典型AVNRT;B组21例,非典型AVNRT;C组16例,伴连续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慢快型AVNRT。比较三组消融前后心房递增起搏或心房程序刺激时最大的AH间期(AHmax)、房室结前向有效不应期(ERP)、保持房室1:1传导的最快心房刺激时的刺激信号至QRS波起始(SR)与RR间期比值(SR/RR)。结果消融前后A、B、C三组AHmax和SR/RR均明显减少,A组ERP明显增长;而组间比较,A组AHmax减少幅度比B、C组明显大,P〈0.01。C组患者经冠状静脉窦口处递增起搏或程序刺激均可诱发出AVNRT。B组和C组还要增加从三尖瓣环至冠状静脉窦口的划线消融,可以提高消融成功率。结论伴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慢快型AVNRT患者经冠状静脉窦口处递增或程序刺激可提高AVNRT诱发率,除慢径路消融外,增加从三尖瓣环至冠状静脉窦口划线消融可提高消融成功率,AHmax和SR/RR也可作为房室结消融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慢径消融后对快径前传不应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必须电生理基础,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有效的方法.射频消融慢径路后有学者发现快径路前传不应期发生改变,本文对慢径路消融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改变,探讨慢径路消融后对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DAVNP伴AVNRT患者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6.77±14.89岁;病史0.6~30年,均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史.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合并房室结快径经消融者未选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呈非跳跃性房室结功能曲线 (AVNFC)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射频消融成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将 75例AVNRT患者分为 3组 :A组 16例 ,心房递增起搏和A1A2 程序刺激均呈非跳跃性AVNFC ;B组 10例 ,仅心房递增起搏呈跳跃性AVNFC ;C组 4 9例 ,心房递增起搏和A1A2 程序刺激均呈跳跃性AVNFC。比较 3组患者射频消融前后组内及组间的电生理参数。结果 :消融后 3组患者心房递增起搏时最大AH间期 (A1H1m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 (P <0 .0 5 )。A组消融前、后A1H1max的缩短程度均小于B组和C组 (P <0 .0 5 )。A组非典型AVNRT的诱发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结论 :对于心房递增起搏和A1A2 程序刺激均呈非跳跃性AVNFC的AVNRT患者 ,消融后A1H1max的显著缩短可作为消融成功的指标之一。AVNFC呈非跳跃性的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易诱发非典型AVNR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电消融(RFCA)术改良房室结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心内电图特点,以指导其治疗。方法:采用下位法阻断慢通道改良房室结对52例AVNRT患者RFCA消融靶点进行研究。结果:在影像学上,左前斜位有效靶点位于右房室环2~5点之间,其中3点处占58.6%。从临床电生理上分析,有效靶点是小A波、大V波,A波碎裂或有慢电位。慢电位在A波后、希氏束电位前,通常间期短、振幅低。当记录到碎裂心房电位及侵电位,且A/V<0.25处进行放电消融时,可以减少放电次数和X线照射时间。结论:慢电位及碎裂心房电位作为指导消融的心内电图指标,能提高RFCA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的射频消融终点。方法 在AVNRT患者中 ,对心房 A1 A2 和 A1 A2 A3程序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均呈连续性者为 组 ,A1 A2 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而 A1 A2 A3刺激呈不连续性者为 a组 ,房室结功能曲线均呈不连续性者为 b组。行慢径区域消融后 ,对组间的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组非典型 AVNRT的诱发率高于 组 (2 7.3 % vs5 .6% ,P<0 .0 5 )。在 I组和 a组 ,消融后最长 A2 H2 间期 (A2 H2 m ax)均比消融前有所缩短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b组则显著缩短 (3 76± 73 ms vs2 0 6± 5 6ms,P<0 .0 1)。消融后 组、 a组和 b组的最长 A3H3间期 (A3H3m 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 (2 74± 71ms vs 196± 45 ms,P<0 .0 5 ;3 62± 91m s vs 2 2 6± 72 m s,P<0 .0 1;3 85± 88ms vs 2 19± 61ms,P<0 .0 1)。结论 非典型 AVNRT与房室结功能曲线的连续性有关。对于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的 AVNRT患者 ,消融后 A3H3max的缩短可作为消融终点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中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电生理特点。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 (Ⅰ组 )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 (Ⅱ组 ) ,行慢径消融 ,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的电生理比较 ,分析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特点。结果 :I组心房程序刺激对AVNRT的诱发率仅 42 % (5 / 12 ) ,低于Ⅱ组的 6 6 %(2 3/ 35 )。Ⅰ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 (ERP AVN)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 (2 18.2± 2 9.3msvs 2 5 3.3± 80 .3ms,P >0 .0 5 ) ;心房程序刺激最长A2 H2 间期 (AHmax)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 (2 2 5 .8± 71.8msvs 175 .4± 41.9ms,P >0 .0 5 )。Ⅱ组ERP AVN消融后显著延长 (2 78.9± 5 8.9msvs 2 35 .8± 39.6ms,P <0 .0 5 ) ;AHmax消融后显著缩短 (172 .0± 6 7.1msvs 331.6± 86 .6ms ,P <0 .0 5 ) ;消融后房室结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 (ERP FP)显著缩短 (2 78.9± 5 8.9msvs 330 .0±5 5 .3ms,P <0 .0 5 )。消融前Ⅰ组AHmax短于Ⅱ组 (P <0 .0 5 ) ,Ⅰ组心动过速时A2 H2 间期 (AHSVT)与消融前AHmax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Ⅱ组AHSVT短于消融前AHmax(P <0 .0 5 )。结论 :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者较难经常规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慢径消融后曲线“尾巴”消失可作为消融终点的一项指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中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电生理特点。将AVNRT分为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组(Ⅰ组)及房室结功能曲线不连续组(Ⅱ组),行慢径消融,进行消融前后和组间的电生理比较,分析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者的特点。结果:Ⅰ组心房程序刺激对AVNRT的诱发率仅42%(5/12),低于Ⅱ组的66%(23/35)。Ⅰ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ERP-AVN)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2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射频消融术 (RFCA)术中、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靶点选择的关系 ,以探讨选择消融靶点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 AVNRT患者 97(男 34,女 6 3)例 ,在窦性心律下行RFCA,每次放电前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靶点图 ,放电时观察并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体表心电图及腔内电生理图 ,分析靶点选择与 AVB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靠近冠状窦口电极的 C区消融时 ,AVB发生率低 ,而在靠近希氏束电极的 A区消融时 ,AVB发生率高 ;靶电图中出现 His时 AVB发生率高 ;靶电图中 His波振幅高者 ,AVB发生率高 ;A/ V比值 <1时 AVB发生率低。结论 :尽量避免在 A区消融 ,RFCA中靶点图呈小 A大 V,不出现 His波均是避免发生 AVB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和总结快慢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临床心电图的表现及特征。方法 8例快慢型房室结双径路的诊断均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根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食管心房调搏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等资料进行心电图特点的观察和总结,8例患者均进行了射频消融术的治疗。结果 8例患者心电图显示隐匿性房室结双径路的特点,同时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100%伴有单次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房早:(2)心动过速频率100-150bpm,相对较慢;(3)8例患者房室结前传曲线圆滑而无中断现象。射频消融术均获成功。结论 本文首次提出快慢型房室结双径路是一种隐匿性房室结双径路的概念,其具有较多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注意这些特征对心电图及临床诊断有较大的助益,射频消融术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原因。方法: 对356 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其电生理资料。结果: 356例中10例复发,复发率2.8%,320例患者射频术后无心房回波,无跳跃现象,一直未复发;术后有心房回波无跳跃现象未诱发出室上速17例,其中3例复发;术后有跳跃及心房回波未诱发出室上速11例,其中5例复发;术后有跳跃无心房回波未诱发出室上速8例,2例复发。10例复发患者,第2次射频消融术后房室结不应期均较第1次术后延长,且与术前快径不应期差值明显减小,第2次射频消融术后随访至今(>9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慢径残存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术中房室结快慢径前传不应期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 2 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病人射频消融术 (RFCA)中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 (ERP)变化的意义 ,应用心房程序刺激法测定放电前后房室结快慢径前传ERP并据此指导治疗。结果 :2 7例AVNRT病人房室结ERP对射频电流呈 4种反应 :①快径前传ERP缩短 10例。其中 6例表现为引起跳跃的S2 间期缩短 ,无心房回波 ,异丙肾上腺素可诱发AVNRT ,继续寻找并消融慢径 ,跳跃现象消失。 4例前传ERP由 36 0± 15ms缩至 170± 8ms,跳跃消失 ,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AVNRT ,不再消融。②快径前传ERP延长 6例 ,由 36 0± 10ms增至 430± 12ms。延长S2 与S1耦联间期行心房程序刺激 ,跳跃再现 ,继续寻找并消融慢径至跳跃消失。③慢径前传ERP缩短 5例。术中AVNRT频率由 170± 14次 /分增至 2 30± 11次 /分。继续消融慢径 ,跳跃消失。④慢径前传ERP延长 6例 ,表现为AVNRT的频率减慢 ,继续消融慢径获成功。上述病人经 3.3± 0 .8( 2 .0~ 4.5 )年的随访 ,未见房室阻滞 (AVB)发生 ,亦无AVNRT复发。结论 :对于少数AVNRT病人 ,借助术中房室结前传ERP的变化指导消融 ,可望提高治疗效率、减少复发机率、避免AV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ith triple atrioventricular (AV) node pathway physiology. A discontinuous curve was present in the antegrade AV nodal function curves. During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the earliest retrograde atrial activation was recorded at the left-sided coronary sinus electrode. The retrograde ventricular-atrial interval was long and had decremental conduction. We induced a slow-slow AV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with eccentric retrograde left-sided activation. After slow pathway ablation, dual AV nodal pathway physiology was present. AVNRT with eccentric retrograde left-sided activation is relatively rare, an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ccentric retrograde left-sided atrial inputs consist partially of a slow pathway and disappear with slow pathway abl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临床特征、心电网和电生理检查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旨在为临床长RP。心动过速鉴别提供帮助。方法1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心电图特点及电生理检查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动过速表现为窄QRs波心动过速,RP’〉P’R,P。在Ⅱ、Ⅲ、aVF导联倒置,RP’间期为350±25ms,心率为1664-30bpm。11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室房逆传跳跃现象。心房程序刺激无明显跳跃现象,11例均可由心房StS: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发作,且容易诱发,容易终止。心动过速发作时,5例CS9.10A波最早,6例HiS的A波最早,其中1例静推ATP心动过速终止。11例患者中9例经房室结改良消融传统慢径获得成功,2例在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均未再发作心动过速。结论长RP’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如能排除慢旁道和房速,应考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7.
心动过速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消融成功后再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包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心动过速诱发 ) ,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终止手术。若提示存在房室结多径路 ,则进行慢路径改良术。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 :4例患者存在房室旁路伴房室结双径路 ;2例患者存在房室结三径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显示 :3例患者为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后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患者同时存在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改良慢路径 ;2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 ,经慢径路改良后房室结传导曲线连续 ,未诱发心动过速。 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期间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率较低 ,且均与房室结传导不连续有关。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除了与房室结纵向传导的不连续有关外 ,还与其不应期密切相关。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比对揭示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