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在我院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1例,根据所使用透析器及透析方式不同,分为低通量透析组(LF组,n=23)、高通量透析组(HF组,n=64)及高通量透析滤过组(HDF组,n=34)。检测三组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及透析前后血磷、血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与LF组相比,HF组及HDF组患者透析前iPTH水平明显降低,透析后血磷的下降率明显增加,血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iPTH及血清磷、钙磷乘积的达标率优于LF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而HF组与HDF组上述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透析前血磷、总碱性磷酸酶、钙磷乘积、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iPTH水平与透析后血钙水平有负相关关系。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及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较低通量透析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部分矿物质骨代谢指标,可能对改善患者矿物质骨代谢异常起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腹膜透析患者的矿物质骨代谢紊乱现状进行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分析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17年12月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的132例患者为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统计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患病率及各指标的达标率,分析影响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 132例患者中,钙、磷和iPTH均达标者15例(11.36%),其余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物质骨代谢紊乱。高iPTH者95例(71.97%),低钙血症者69例(52.27%)。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iPTH水平与血磷、透析龄、血清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r=0.280、0.270、0.518,P0.05),血iPTH水平与年龄、残余肾功能呈负相关(r=-0.204、-0.221,P0.05)。长透析龄组iPTH水平高于短透析龄组(P0.05),糖尿病组iPTH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规律用药组iPTH水平低于未规律用药组(P0.01)。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状况普遍存在,且指标达标率低。高磷血症和残余肾功能下降是iPTH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透析时间越长,患者iPTH异常越严重。规范治疗及提高患者顺应性,有利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矿物质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智能辅助工具改善营养不良及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透析治疗的136名存在矿物质骨异常的患者,采用单双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传统管理组)和研究组(电子智能辅助工具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透析诊疗及宣教指导。研究组:在常规透析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将电子辅助工具融入透析患者营养指导。12月后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score,MIS)量表评估、血钙、磷、甲状旁腺激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水平及达标率的变化。结果入组12个月后研究组白蛋白(t=-3.113,P=0.003)、血红蛋白(t=-3.176,P=0.002)高于对照组;研究组MIS评分低于对照组(t=2.486,P=0.024);2组复合透析方式(χ~2=0.762,P=0.437)、使用非含钙磷结合剂(χ~2=0.697,P=0.680)、活性维生素D(χ~2=0.029,P=0.500)和红细胞生成素使用(χ~2=0.299,P=0.136)的患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血钙达标率57.4%,显著高于对照的30.9%(χ~2=10.206,P=0.002);研究组的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对组组(t=2.170,P=0.043),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909,P=0.007);研究组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的平均水平(t=2.865,P=0.005);研究组钙磷乘积平均水平(3.47±0.73)低于对照组(4.89±0.88),有统计学差异(t=2.610,P=0.016)。结论将电子辅助工具融入透析患者饮食管理可以改善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时减少透析次数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除采取一般治疗外,治疗组每周透析2次,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每晚1次;对照组每周透析3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透析效果、生活质量及肾功能改善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可减少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次数,延长透析间隔时间,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IHD)对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科自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2例.每次治疗前、后采血测肾功能、离子,透析前、透析后及透析中每隔2小时测量血压、心率,记录肾功能恢复时间,并记录治疗结束后APACHE-Ⅱ评分.结果 CRRT组与IHD组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次数、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别为(1.93±0.35)、(3.88±1.23),P<0.05;(1.39±2.37)、(3.75±3.39),P<0.01;24小时尿量达到600毫升的时间分别为(15.44±5.29)天、(22.93±8.44)天,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4.20±5.56)、(17.30±4.37),P<0.05.结论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用CRRT治疗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溶质清除率及预后方面优于IH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诊的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首次腹膜炎的诊治情况。按透析龄3年、5年为界,将所有首次PDAP分为长透析龄组(≥60月)、中透析龄组(36~59月)以及短透析龄组(<36月),对比不同透析龄患者首次PDAP的临床特征与治疗预后。结果 (1)近15年期间,166名患者发生了首次PDAP,其中男性83例(占50%),发病时年龄(63.33±12.14)岁,中位透析龄30(13,57)月。主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59例(35.5%)。(2)长透析龄组36例(占21.7%),发生首次腹膜炎时的中位透析龄79(68,102)月。随着透析龄延长,3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占比逐渐下降(62.1%、45.7%、30.6%,χ2=11.068,P=0.004),首次PDAP的治疗失败率、腹膜炎相关死亡率逐渐升高(χ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D)联合血液灌流(HP)对尿毒症患者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5年以上尿毒症并发DRA患者,先给予低通量血液透析(HD)+HP治疗6个月,再给予HFD+HP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T0)、低通量HD+HP治疗6个月后(T1)及HFD+HP治疗6个月后(T2)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情况,降磷药物(醋酸钙片)、降甲状旁腺药物(骨化三醇胶丸)、降压药物(拜新同)、护心药物(麝香保心丸)、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蔗糖铁)使用剂量变化情况,皮肤瘙痒、骨痛、不安腿综合征、双下肢麻木等透析并发症改善情况。结果 30例患者T2时点Cr、BUN、UA、P、iPTH、β2-MG水平较T0、T1时点显著降低(P<0.05),醋酸钙片、骨化三醇胶丸、拜新同、麝香保心丸、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蔗糖铁使用剂量较T0、T1时点显著减少(P<0.05),皮肤瘙痒、骨痛、不安腿综合征、双下肢麻木等透析并发症发生率较T0、T1时点显著降低(P<0.05);上述各项指标T0与T1时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D+HP可明显降低MHD患者血浆中肌酐、尿酸、尿素氮、血磷等小分子物质及iPTH、β2微球蛋白等中大分子毒素,控制或延缓DRA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腹膜透析法治疗的36例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透析前后患者血压、尿量及血液中K+、HCO_3~-、血肌酐、尿素氮等临床及生化指标变化,分析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治愈10例(27.8%),继续腹膜透析7例(19.4%),死亡10例(27.8%),9例转为血液透析治疗(25%),肾功能平均2~25d恢复。经腹膜透析治疗后,迅速纠正了高钾血症、高血压及急性心力衰竭、尿毒症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血液生化检查尿素氮由透析前平均(40.9±16.1)mmol/L降至(20.4±8.5)mmol/L,血肌酐由透析前平均(1010.3±148.6)μmol/L降至(435.2±45.2)μmol/L,透析前后K~+、HCO_3~-、Na~+、Ca~(2+)、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613,12.783,8.05,4.445,3.487,P值分别为0.021,0.015,0.028,0.037,0.031)。结论腹膜透析对于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具有简单易行、操作简便、无需抗凝、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治疗费用较低等优点,值得临床一线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中血糖变化规律、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含糖透析液(glucose-containing dialysate,GCD)对透析中低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MHD的患者,常规使用无糖透析液(glucose-free dialysate,GFD),后改用5.5 mmol/L葡萄糖的GCD,测量GFD末次及GCD治疗第4次透析开始、1h、2h、3h及透析结束时的血糖,分析比较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非DM患者透析中血糖变化规律及低血糖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M患者透析中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MHD患者232例,DM组102例和非DM组130例。GFD治疗时,DM组(非DM组)21例(6例)发生低血糖,透析0~2 h发生3次(0次),2 h~结束发生21次(6次),无症状低血糖占比79.17%(83.33%)。DM组与非DM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59%比4.62%,χ^(2)=14.180,P<0.001)。改用GCD治疗后,DM患者仅1例出现了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0.98%,低于使用GFD时低血糖的发生率(0.98%比20.59%,P<0.001);非DM患者未发生低血糖。透析前血糖水平≥10 mmol/L(OR=0.185,95%CI:0.054~0.636,P=0.007)、透析日减停降糖药物(OR=0.226,95%CI:0.073~0.707,P=0.011)是透析中低血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糖尿病病程≥20年(OR=3.280,95%CI:1.046~10.286,P=0.042)是透析中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透析2h至透析结束是MHD患者低血糖的好发时段,且以无症状低血糖为主;葡萄糖浓度5.5mmol/L的GCD可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DM病程≥20年是透析中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透析日减停降糖药物、透析前血糖水平≥10mmol/L是透析中低血糖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柠檬酸低钙透析在合并出血的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柠檬酸低钙透析对于合并出血性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及透析抗凝效果.方法:35例合并出血的血液透析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用钙离子浓度1.25 mmol/L(DCa 1.25)的柠檬酸盐透析液、对照组17例用钙离子浓度1.50 mmol/L(DCa 1.50)的碳酸盐透析液,透析液其他成分不变.两组患者每次透析2~5 h.无肝素透析.同时测透析前后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钙水平(Ca).观察透析器及血管通路的凝血情况,记录盐水冲洗次数和透析时间.结果:治疗组在透析前后Fib有差异(P<0.05),Ca无统计差异(P>0.05).透析后治疗组Fib比对照组的Fib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后PLT、APTT、PT均无明显差异(P>0.05).透析器凝血情况:两组盐水冲洗次数和平均透析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柠檬酸低钙透析能够保证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日本透析医学会出版了“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治疗指南”主要用于指导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治疗指导[1],2009年K/DIGO(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公布了慢性肾脏病骨、矿物质代谢异常(Cronic Kidney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指南[2],2012年,日本透析医学会结合这两部指南重新修订了日本成人慢性肾脏病-骨、矿物质代谢异常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基酸腹膜透析对腹膜透析患者透析效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40例,依据不同的腹膜透析液分为氨基酸腹膜透析组和葡萄糖腹膜透析组,每组各20例。葡萄糖腹膜透析组患者应用1. 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进行透析,氨基酸腹膜透析组患者接受0. 491%氨基酸腹膜透析液进行透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Ch)、转铁蛋白(Tri)、高密度脂蛋白(HDL)、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等一般生化指标、血肌酐(Ccr),透析液尿素-肌酐(R-Ccr)、腹膜-残余肾总尿素(Kt/v)等透析效能指标和前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等营养状况指标。结果氨基酸腹膜透析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h、Tri、HDL、CO2-c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葡萄糖腹膜透析组患者治疗后的Ch、Tri水平高于治疗前(P 0. 05);但治疗前后的HDL、CO2-c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相较于葡萄糖腹膜透析组,在治疗后氨基酸腹膜透析组患者Ch、Tri水平均明显较低(P 0. 05)。氨基酸腹膜透析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Ccr、R-Ccr、Kt/v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葡萄糖腹膜透析组(P 0. 05)。氨基酸腹膜透析组患者治疗前Alb、TF、PA分别为(38. 7±6. 8) g/L、(2. 53±0. 36) g/L、(461. 4±70. 3) g/L,治疗后Alb、TF、PA分别为(41. 5±3. 8) g/L、(2. 86±0. 13) g/L、(479. 6±75. 2) g/L;葡萄糖腹膜透析组患者治疗前Alb、TF、PA分别为(37. 7±4. 6) g/L、(2. 50±0. 46) g/L、(460. 1±76. 3) g/L,治疗后Alb、TF、PA分别为(38. 6±5. 7) g/L、(2. 40±0. 52) g/L、(351. 6±52. 4) g/L。氨基酸腹膜透析组患者治疗后的Alb、TF、PA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葡萄糖腹膜透析组治疗后的TF、P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氨基酸腹膜透析组患者的Alb、TF、PA水平均显著高于葡萄糖腹膜透析组(P 0. 05)。结论氨基酸腹膜透析能够有效改善腹膜透析患者一般生化指标、透析效能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通透量血液透析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及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尿毒症88例,根据血液透析通透量不同分为低通透量透析组和高通透量透析组两组各44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血PTH、钙、磷水平,血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6个月高通透量透析组血PTH和磷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高通透量透析组血PTH及磷水平均低于低通透量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血Cr、β2-MG及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高通透量透析组血Cr、β2-MG及IL-6、CRP水平均低于低通透量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行高通透量血液透析可改善机体PTH水平及钙、磷代谢,减轻炎症反应,且有助于保护肾功能,减轻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应用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已日渐增多。1976年自Popovich氏等提出用不卧床持续性腹透(简称CAPD)治疗慢性肾衰后,因其透析效果好,不需要机器设备,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可以保持一定的生活及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腹膜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糖尿病终末期肾病 (ESRD)患者腹膜透析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对糖尿病ESRD患者 2年存活组与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肾功能、营养状态及合并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糖尿病ES RD患者 2年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高于存活组 ,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存活组 ;与存活组相比 ,2年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血红蛋白 (Hb)、血浆白蛋白 (Alb)明显较低 ;2年死亡组开始透析时的合并症数目多于存活组。结论 糖尿病ESRD患者的腹膜透析生存率与开始透析时的肾功能、营养状态及合并症情况密切相关 ,应根据患者透析前肾功能、营养状态及合并症情况综合考虑 ,选择适当的透析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期尿激酶溶栓在尿毒症患者长期导管维护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时间3~6年、通路均为带cuff管的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40例(男21例),平均年龄68.40岁;随机分为2组:定期尿激酶干预组(19例),透析结束时予以行尿激酶干预(盐水4 ml+尿激酶20万U注入导管动静脉端,保留半小时后抽出,用5 ml生理盐水冲净后,使用普通肝素封管),1次/2周,透析结束时常规予以行普通肝素封管。对照组(21例),透析结束时常规予以行普通肝素封管。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透析量指标(Kt/V)及透析时血流量、静脉压、透析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量、静脉压、BUN、Scr、PT及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激酶定期干预组静脉压为(68.0±30.5)mm Hg,BUN为(7.2±3.7)mmol/L,Scr为200.5(89.2,325.1)μmol/L,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C-反应蛋白(CRP)经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而血流量、Kt/V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尿激酶溶栓组形成血栓有2例,占11%;对照组有10例,占47%。两组在干预治疗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尿激酶溶栓可提高患者透析质量,减少导管血栓形成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邱宏  汤兵  贾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9012-9012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是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个别重度CKD-MBD患者因四肢长骨及脊柱骨溶骨性改变、长度变短而致身高缩短,称为退缩人综合征。近年来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早期药物干预及晚期手术治疗,国  相似文献   

18.
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相关淀粉样变(Dialysisrelatedamyloidosis,DRA)的临床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10年以上长期血液透析患者30例进行B超(小器官高频浅表探头)检查,测定肩袖(rotatorcuff,RC)厚度以及观察肩关节周围有无强回声(PE)、X片、部分行CT、MRI检查。结果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超过10年以上共30例,均接受B超检查,其中2 5例RC增厚,为(0 .86±0 .12 )mm(正常参考值<0 .8mm) ,占83.3% ,PE阳性者6例,占2 0 .0 % ,膝关节积液者2 0例,占6 6 .6 %。颈部、手、膝关节X线检查14例,可见囊性骨损害者10例占71.4 % ,2例有颈椎间隙变窄占14 .3% ,但经CT检查骨囊性变为10 0 % ,CT和MRI检查发现颈端脊髓呈骨破坏2例占14 .3%。结论 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致残性严重并发症,B超检查可早期发现DRA的证据,CT及MRI检查有助于发现X线不易显示的脊椎关节DRA(破坏性骨关节病)及骨囊肿,应及早发现和早期治疗,以防止造成不可逆的全身性损害。  相似文献   

19.
张美玲  仇素云 《现代护理》2006,12(15):1411-1413
目的探讨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效果的方法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30例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5例,每周用F60高通量透析器做血液透析滤过1次,用F6透析器做血液透析2次。对照组15例,每周用F6透析器常规血液透析3次。所有患者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均为500 ml/min,血流量220~250 ml/min,每次4 h。所有患者均观察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β2-微球蛋白(β2-M)、血磷下降情况,并且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急性并发症、副反应。结果2种透析方法血肌酐、尿素氮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β2-微球蛋白(P<0.001),血磷(P<0.05)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血液透析滤过的治疗方法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20.
1993年以来,我们用无肝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并出血6例,共23人次,其中合并消化道出血3例,合并消化道出血及肉眼血尿1例,合并大量肉眼血尿2例。无一例因空心纤维透析器或静脉壶滤网凝血而中止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