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信号叠加心电图(SAECG),以时域和频域两种分析方法,检测69例老年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并与9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结果显示:心梗后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NMVA)病人与正常组3组比较中,时域及频域参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VLP是一种病理性电活动,可以作为判断老年心梗后病人预后的手段,通过Baye差别分析证实:时域和频域两种方法检测VLP,对预测老年心梗后病人发生MVA均有较大价值,如将两种方法结合,更能提高预测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室性心律失常有着不同的类型和发病机制,系由各种不同的致心律失常因素引起。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的单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是因接近疤痕组织边缘的折返所引起。地高辛中毒引起的VT可能起因于晚期后去极化所致的触发活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左束支阻...  相似文献   

3.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率蒋文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系指致命性心律失常,它包括:①心室率>230bpm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②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速,有发展成心室扑动(简称室扑)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趋势。③室速伴有严重血...  相似文献   

4.
汪吉红  黄玉华 《山东医药》1996,36(11):30-30
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枣庄市立医院(277138)汪吉红,黄玉华QT离散度(QTd)或QT间期离散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预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猝死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传统的预测是心律失常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方法为:(1)室性早博的LOWNS分极(适用于急性心梗);(2)运动试验诱发;(3)心室晚电位;(4)临床电生理检查。这些方法尚有许多不足,仍有相当多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能被预测。近年来在无创心电图领域,发展了一些新的预测方法和指标,这些指标对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特殊意义。另一方面对这些指标发生机理的研究,又推动了心律失常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研究的进展。这些预测指标为:(1)QT间期、QT延长、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74例AMI患为对象,按是否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A组和B组,A组(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32例,B组(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42例,对比两组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住院病死率显高于B组(P<0.05),A组3年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和3年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均显高于B组(P<0.05)。结论 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住院病死率高,再发心脏事件发生率高,再发心脏事件病死率高,预后差。改善预后关键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阳性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的增加与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定冠心病(心绞痛型和心力衰竭型)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组(22例)与无恶性心律失常组(30例)之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及JTd。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和JTd分别为72.7±23.1ms和72.8±21.9ms,明显高于无恶性心律失常组(38.2±16.8ms和37.1±16.2ms),差异显著(P<0.01)。如以QTd值>40ms或≥80ms分别预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其敏感性分别为64.5%和100%,特异性分别为90.5%和63.8%,预测值分别为90.9%和100%。结论冠心病病人的QTd或JTd明显增加时,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提示检测QTd或JTd是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治疗前后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应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后与治疗前相比较,显著减少(P〈0.05),QTcd亦有显著性下降(P〈0.01),并未发现该药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缩小QT离散度,从而减少室颤的发生,可降低恶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10.
杨炜  郑新权 《心电学杂志》2011,30(4):309-310,313
目的 探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Q-Td)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5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的Q-Td,计算校正的QT离散度(Q-TdC).分析Q-Td、Q-TdC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n=28)与对照组(n=17).根据Q-TdC水平(分别以60ms、80ms为分界)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Q-Td、Q-TdC[(70.84±29.87)ms、(79.21±33.58)ms]与对照组[(46.19±17.03)ms、(51.64±17.71)m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dC≥6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92.30%)高于Q-TdC<60ms者(21.05%)(P<0.05).Q-TdC≥80ms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100.00%)高于Q-TdC<80ms者(10.34%)(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随着Q-Td或Q-TdC值的增大,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 …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住院患者,采用ICD和药物治疗,并随访21~36个月。结果: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复发率100%,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复窦性心律,有效率100%。对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共有34次持续性VT/VF发作,相对集中在8个不同时间段,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北京电力医院陈新根,张兰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是AMI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认为,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能减少或阻止AMI恶性VA的发生。本文...  相似文献   

1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诊治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端 《心电学杂志》2006,25(3):184-187,190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MVA)系指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方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11例,健康对照组13例,对两组的跨度壁复极离散度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病人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可能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心室扑动]的发生情况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冠心病左室肥厚(LVH)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室性期前收缩(PVS)的冠心病者86例,根据心脏彩色超声仪检查结果分为LVH组(A组)和无LVH组(B组),A组又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A1组)和对照组(A2组)。所有患者均行24hDCG监测,计算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数目、形态。结果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B组明显增高,两组对比A组TO升高、TS降低;A组中A1组与A2组比较,也存在TO升高、TS降低的现象。结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是冠心病LVH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HRT的降低可作为冠心病LVH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吴宁  张晓梅  徐春芳  张赤  郑奕 《山东医药》2008,48(22):84-85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健康者的心电学、心脏形态学指标。结果AMI患者QT间期变异度(QTV)、QT间期变异系数(QTCV)、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DNN)明显低于健康者;心率变异性(HRV)和QTV、QTC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VA)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V、QTCV、SDNN、LVd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0.01)。提示QTV、QTCV、SDNN、LVd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心衰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浓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52例左心衰竭患者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的BNP浓度,连续心电监测住院期间(Lonwn分级Ⅲ级以上)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加重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事件。结果随着BNP浓度的增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P〈0.05);随着心功能的好转,BNP浓度下降(P〈0.0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下降(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对心力衰竭时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60例,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24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结果房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房性心律失常组左心房明显扩大(P〈0.01),传导阻滞组较非传导阻滞组左心室明显扩大(P〈0.05),复杂(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复杂(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左心室明显增大(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发房性心律失常与心房扩大有关,传导阻滞的发生与左心室扩大有关,复杂(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心室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早和室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者,更易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1700万人群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death,SCD)占40%-50%。室速、室扑和室颤都属于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SCD的最主要原因,为65%-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