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硝西伴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经CT检查确诊的100例急性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护理,治疗组在患者出现痉挛后给予氯硝西伴口服0.5mg Bi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痉挛情况。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肢肌张力、下肢肌张力及Barthel分级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氯硝西伴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后偏瘫肢体痉挛有降低肌痉挛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下肢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2组MBI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振动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转移能力改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将39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康法抗痉挛针法配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巴氯芬配合康复治疗。用改良Ashworth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肌张力分级、ADL评分、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方面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同,且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训练、作业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针灸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及ADL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各肌群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以观察组患者下肢各肌群痉挛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降低SCI患者下肢异常肌张力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站立床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旋转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3-2016-03脊髓损伤后导致肌肉痉挛的住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研究组(n=26)。均对两组患者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除常规训练外,增加旋转训练。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通过改良Ashworth表评定患者的痉挛程度,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比患者的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分级对比痉挛程度明显改善,改良Barthel评分显著提高,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对比,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配合旋转训练,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肌肉痉挛情况,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日程生活能力均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功能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康复中的疗效和对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基本治疗相同;对照组对偏瘫下肢进行抗痉挛模式训练,治疗组对偏瘫下肢进行功能性运动训练,2组治疗均为40 min/次,1次/天,5.5 d/周,总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MT)、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thel指数(MBI)等评价2组患者下肢的肌力、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MMT分级、MAS分级、FMA下肢运动积分和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肢MMT分级、FMA和M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在治疗前后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功能性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的肌力和日常生活功能,对下肢肌张力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旋转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患者肌痉挛的影响。方法 2010年7月~2015年7月,3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9)。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肢体康复训练后加旋转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Z-2.286,P0.05)、内收肌角(t5.6121,P0.001)、直腿抬高角(t5.1677,P0.001)、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t-6.7428,P0.001)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旋转训练配合康复训练能减轻脊髓损伤后患者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纠正异常呼吸模式训练对降低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同时为降低上肢肌张力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应用纠正异常呼吸训练模式训练综合常规康复锻炼,而对照组仅用常规康复锻炼。两组每周治疗5d,2次/d,40min/次,持续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分及上肢功能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量表、改良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 纠正异常呼吸模式训练可抑制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张力,继而增强患侧上肢活动能力,且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关键肌电针刺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关键肌电针刺法治疗,根据患者不同功能障碍在下肢关键肌上选取不同穴位对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定,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LEMS、MBI和M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6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治疗时,治疗组LEMS、MBI和MAS的差值分别为(8.87±1.36)(19.33±6.12)(1.40±0.5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13±1.31)(15.00±6.43)(0.97±0.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痉挛水平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键肌电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对患者下肢肌力的恢复及早日恢复步行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常规的康复治疗)与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各30例,随访12月,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Ashworth分级评定及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随访12月后,观察组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肌张力Ashworth分级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针刺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8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巴氯芬治疗,而试验组则加用针刺疗法,疗程4周。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和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低于治疗前,而Barthel指数、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Barthel指数、改良Ashworth分级评分和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巴氯芬治疗有助于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序贯性轮椅使用结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12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2组在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常规自选轮椅使用,观察组给予序贯性轮椅使用,持续干预8周,比较2组干预后下肢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FMA)]、平衡功能[脑卒中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表面肌电图[患侧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差异。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4周、8周时,下肢痉挛MAS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PASS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胫骨前肌及股四头肌iE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M...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痉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2010年~2014年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8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方法。连续治疗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评定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痉挛疗效、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12,P=0.030),CSI评分低于对照组(t=2.514,P=0.014),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88,P0.001),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970,P=0.004)。结论大接经从阳引阴针刺法可以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探索该病症临床治疗新方法。 方法:于2017年1月—2021年6月期间选取在院治疗的59例创伤性脊髓损伤伴肌肉痉挛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包括运动疗法、针灸、推拿在内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巴氯芬治疗,治疗时间均为8周,并分别在治疗前、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及SF-36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6.67%,其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总分和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发散式冲击波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痉挛症状,且能充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 40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肌张力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驱铜治疗、改善肌张力药物治疗及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够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足下垂内翻程度、Fugl-Meyer及FIM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改良的Ashworth、下肢FMA及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CSI评分、足下垂及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通道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引起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脑卒中或脊髓损伤引起的尿失禁根据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尿失禁3组,应用直肠(阴道)内窥式电极及骶尾部电极,间接刺激盆底部肌肉,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OABSS)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分别评估3组治疗效果。结果双通道生物电反馈治疗有效率91.2%,观察组OAB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尿流动力学指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通道生物电反馈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引起尿失禁有显著的效果,对提高尿失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头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康复训练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评定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评定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康复训练及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均可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二者联合治疗优于单一康复训练治疗,因此临床上应重视中医头针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中的运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3.067,P0.001),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326,P0.01)。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Z2.919,P0.01),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 MAS分级、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1为50%,对照组2为53%(χ~2=8.573,P=0.014)。结论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