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淑云  刘志良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1):1202-1202
患者男 ,67岁 ,因言语欠流利 5个月 ,双下肢麻木 2个月 ,无力 1个月 ,伴饮水呛咳 ,大小便障碍 2 0d于 2 0 0 1年 6月16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头晕、颈痛 ,以后渐消瘦。 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根发硬、言语欠流利 ,即来院行头颅CT检查示 :右额叶小片状低密度灶 ,给予治疗不见好转 ,并进行性加重。 2个月前出现双下肢麻木 ,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 ,尚能行走 ,但进行性加重 ,自 2 0d前不能下床活动 ,同时出现饮水呛咳 ,大小便困难 ,门诊行MR检查示 :颈髓、胸髓及硬脊膜多发性异常信号灶 ,查ESR、AFP及ACP增高 ,经各科会诊及多种治疗…  相似文献   

2.
脊髓肿瘤1例     
患者男 ,5 7岁。因左侧胸痛 4个月 ,伴双下肢麻木 10d入院。患者 4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左侧中胸部束带样箍痛 ,咳嗽时加剧。曾在多家医院就诊 ,行胸片及胸CT检查无异常 ,均拟肋间神经痛予卡马西平、消炎痛等治疗 ,病情无改善。 10d前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步行时双下肢沉重感。查体 :消瘦 ,心肺正常 ,颅神经检查正常 ,皮肤深浅感觉正常 ,双下肢肌肉稍萎缩 ,肌张力高 ,肌力Ⅳ级 ,双侧膝反射 ( ) ,双侧巴氏征 ( )。颈、腰椎X线片示 :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胸椎MRI示 :胸7、8,9、10椎间盘信号改变 ,考虑为椎间盘变性。入院诊断 :肌萎…  相似文献   

3.
女。52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走路不稳5个月,加重伴尿便障碍1个月于2005-04-10入院。5个月前出现双足麻木,呈持续性,并沿双足向上进展,同时逐渐出现走路不稳如踩棉花感及闭眼不能行走,伴有纳差、全身无力。曾去北京某大医院就诊,头颅MRI未见异常,颈椎MRI示颈4/5、5/6间盘突出,胸椎MRI可见T2水平脊髓后索有小片状异常信号,TW1正常,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56岁,4月前出现腰部疼痛,1月前出现右下肢乏力麻木,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感觉运动丧失,10天前出现会阴麻木伴小便障碍,外院MRI示L2~4水平右侧腰大肌-椎管内异常信号,考虑脓肿可能(结核性?)。2018年10月8日入我院后查体:左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IV级,右下肢肌力0;右  相似文献   

5.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背部疼痛,起初症状较轻,能耐受,伴有双下肢麻木,乏力等不适感,症状渐加重,现步行明显受限,两便无异常。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外院MRI提示上胸段椎管内占位。影像表现:MR平扫及增强检查(图1)示胸4~5椎体水平椎管内占位,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T_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_2WI不均匀略高信号,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增强后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附着处硬膜似有强化,脊髓受压推移。术前考虑脊膜瘤。手术记录:全麻成功,气管内插管,俯卧位,常规消毒铺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5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3个月伴行走不稳1个月入院。查体:颈7、胸1节段脊柱旁压痛( ),叩击痛( ),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双Hoffman征(),脐以下皮肤浅感觉减弱,四肢腱反射均亢进,四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Babinski征( )。皮肤、黏膜及内脏无恶性黑色素瘤,无先天性巨大痣及ota痣。颈椎MRI示颈7上缘至胸1下缘平面椎管内椭圆形T1W1等信号,T2W1混杂信号病灶;增强扫描示病灶轻度强化,位于硬膜囊内偏左侧,颈3~4椎体平面脊髓可见长T1、T2信号。提示颈7~胸1椎体平面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以脊膜瘤可能性大,脊髓中央管扩张可能。术中…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患者女,50岁。因"双下肢及躯干感觉异常2+个月,肢体肌肉抽搐21 d"于2013年2月18日入住我院。病史:患者于2012年12月出现双足麻木,遂向上发展至双侧肋缘以下,伴双下肢僵硬感,于当地医院就医,胸腰椎MRI平扫:脊髓胸段中央管周围多处小斑片状异常信号影。免疫检查:抗核抗体1︰320,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抗Ro52阳性(+++)。唾液腺显像:唾液腺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C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SCD患者脊髓MRI均显示颈胸段脊髓长节段异常信号,病变主要位于后索(20例)或同时累及后索和侧索(3例),2例单纯累及侧索,1例同时累及后索、侧索及前索。横轴位T2WI显示颈髓与胸髓异常信号形态各具特点,病变位于颈髓后索表现为"倒V字征"或"点状征";位于胸髓后索表现为"双目望远镜征"或"圆点征";位于颈髓或胸髓侧索均表现为双侧对称点状高信号。结论:SCD脊髓MRI提示脊髓后索和侧索选择性受累,可同时累及前索或单独累及侧索。病变在颈髓和胸髓上的特异性表现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信息动态     
病例资料患者,女,15岁.因颈部疼痛伴右手麻木近2个月入院.患者近2个月前开始自感右手有麻木、乏力等异常感觉,初期症状较轻,能自行缓解,后症状逐步加重,不影响肢体活动,近1个月自感颈部疼痛,两便无异常,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外院颈椎MRI提示颈4椎管内占位来我院就诊. 影像表现:颈椎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图1);CT检查(图2)发现颈4椎管内混杂密度占位灶,边界清晰,病灶内大片钙化,与病灶邻近的颈4椎体后缘骨皮质毛糙,脊髓受压向左后方移位;MR平扫及增强检查(图3)示颈4椎管内占位,病灶位于髓外硬膜外,T1WI和T2WI均呈较均匀略高信号,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增强后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硬膜增厚强化,脊髓受压推移显示更为清晰.考虑来源于髓外硬膜外的良性肿瘤,骨源性肿瘤可能大.  相似文献   

10.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49岁,双下肢麻木酸软无力近4年,无疼痛。于院外治疗,病情无减轻,近期渐加重,不能行走,大小便失控,伴头晕、头痛。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黑痣,双侧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颈1~胸1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纵向生长软组织肿块,T_1WI高信号,T_2WI低信号,边界较清,相应水平颈髓明显受压变细;增强扫描病灶明显较均匀性强化(图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21例临床确诊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221例患者中,17例MRI有阳性表现,阳性率为7.69%。2例为单发病灶,位于脑桥背侧;15例为多发病灶,4例病灶集中在延髓及上段颈髓,7例病灶位于脑桥背侧及上颈髓,4例病灶位于脑桥、延髓及上颈髓。所有病灶MRI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不清,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小儿HFMD合并脑炎病变主要位于脑桥背侧、延髓及上段颈髓。  相似文献   

12.
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且极具侵袭性的脊髓肿瘤,且常规影像学检查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诊断困难。现报道1例并复习文献,总结及分析常规影像学检查及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术前诊断率。病例资料男,39岁,以四肢无力伴麻木3个月余入院。3个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以左下肢明显,伴双下肢麻木,有踩棉花感,双上肢疼痛伴麻木不适,以左上肢明显,肩颈部及背部疼痛不适。外院头颅MR示:颈段脊髓增粗并信号异常。体检:颈软、转颈困难,左上肢肌力Ⅲ级,余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四肢感觉麻木,双下肢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5岁,主因双下肢无力、疼痛伴麻木1年余,加重并发现血小板增多8个月于2014年6月9日第3次入我院。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疼痛伴麻木,全身皮肤变黑、粗糙,于2013年9月4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2014年2月感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乏力,至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示:WBC18.93×109/L,Hb 187 g/L,PLT 618×109/L,门诊以"全血细胞增高查因"收住我科,住院期间患者出现颜面、四肢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23岁,双上肢麻木疼痛1个月、左下肢乏力4天;既往无特殊病史。专科检查:颈椎活动受限,颈椎棘突及椎旁肌肉叩压痛(+);双手握力1~3级,双上肢肌力2~3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左侧腱反射亢进;双侧压颈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部MRI(图1A~1D):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呈轻度反弓;C4~C7水平颈髓外椎管内23 mm×10 mm×42 mmT1W等、T2W稍高信号肿块,边界清晰,压迫颈髓,增强后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15.
12例平山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平山病临床、电生理与颈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平山病的临床、电生理、颈MRI和骨骼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和结论 患者均为男性,青春期发病,单/双侧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肌电图以颈7-胸1支配区为中心呈神经源性异常.颈MRI示3例下颈髓轻度萎缩,屈颈位12例程度不等下颈髓受压扁平、前移,硬膜囊后间隙增宽,硬膜外新月形或条状高信号,部分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4例,新月形信号影有强化.肱二头肌活检3例,组化染色病理分析1例示轻度神经源性异常,2例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亚急性联合变性颈髓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亚急性联合变性累及颈髓的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并复习相关临床及文献资料。结果:5例患者MRI均显示颈髓不同程度范围的后?蛐和侧索长T2信号,其颈髓正中矢状位T2加权图像均呈连续束带状异常信号;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其中2例可见条片状强化。结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颈髓矢状位束带状改变有比较典型的特点,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病例女,13岁,颈部疼痛20d,右上肢力弱麻木7d,双下肢有麻木感,近期未接种疫苗,无发热,有感冒史,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MRI检查:延髓至T4段脊髓示大范围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为大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示C4、C5水平椎管内硬膜下偏右侧梭形明显均匀对比强化灶,大小约2.5cm×1.2cm×0.6 cm,边界清晰,灶周水肿带无强化改变(图1~5).  相似文献   

18.
中心型桥脑溶解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例 1,男 ,14岁 ,因厌食、乏力 2年 ,双下肢瘫痪、语言不清、吞咽呛咳 1周就诊 ,临床拟诊 :①营养不良。②颅内占位性病变。MRI平扫示桥脑上部中央圆形异常信号 ,呈长T1长T2信号 ,占位效应不明显 ,增强扫描示无强化 ,诊断为中心型脑桥溶解。例 2 ,女 ,34岁 ,临床确诊乙肝后肝硬化 ,住院半月后出现烦躁、胡言乱语、行为异常 ,生化化验示肝功能异常 ,而肾功能和电解质均正常 ,头颅CT扫描示未见异常 ,经神经内科和精神科会诊考虑 :①肝性脑病 ?②精神病 (木僵型 )。MRI平扫示桥脑中央一略不规则圆形异常信号 ,呈长T1长T2信号 ,边缘…  相似文献   

19.
女,49岁。因腰部胀闷不适及双下肢麻木、疼痛伴行走不利2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腰部胀闷不适,双下肢麻木、疼痛,渐出现行走不利,当地医院MRI检查示胸椎管肿物(图1见封3),转我院拟行手术治疗。发病以来睡眠、饮食尚可,大小便无异常,无发热。查体:  相似文献   

20.
2010年2月,我康复中心收治1名急性脊髓炎致尿潴留并发尿路结石的患者,现将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2009-08-31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痛,逐渐加重,2009-09-06出现双下肢麻木,无法站立行走,大小便不能控制,入院行腰椎MRI示"急性脊髓炎",2009-11-12B超显示"膀胱炎、泌尿系结石",饮食、睡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