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八十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其中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几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已证实,溶栓治疗组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降低25%~47%。近年来溶栓治疗降低病死率的机制、溶栓药物之间疗效的比较、用药方案的改进及新的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1.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与AMI病死率:溶栓治疗降低AMI病死率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从而保护并挽救缺血(尚未坏死)的心肌。全球应用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闭…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检查在溶栓后再灌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检查对心肌梗亡溶栓后冠脉再灌流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本文对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肌酸激酶MB亚型、肌酸激酶MM亚型、乳酸脱氢酶及及其亚型的酶学检查和心肌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的蛋白检查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腺苷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通过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尽早恢复病变心肌的有效血液供应,从而减少心肌坏死、防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有效降低病死率。然而,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后,因再灌注损伤产生心肌形态及功能异常变化,甚至可能使部分缺血存活的心肌坏死而失去活性。严重影响了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效果。令人鼓舞的是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腺苷能够预防和逆转无复流现象,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现就心肌再灌注损伤及腺苷在AMI再灌注损伤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做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的再灌注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的再灌注治疗沈卫峰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表现类型,由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因此历来作为国内外重点研究的心血管疾病。一、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AMI在西方国家发生率较国内更高,例如在美国每年有100~150万人患本病。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特点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5月期间281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静脉溶栓、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比较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接受静脉溶栓、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患者分别为51例、182例、34例、14例,接受再灌注治疗以男性为主,常伴有糖尿病史,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年龄偏小。心肌梗死部位无差异性,发病至入院时间无差异性,入院至再灌注治疗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冠状动脉造影示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补救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冠状动脉搭桥组梗死相关动脉分布、狭窄程度、病变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病变血管数有明显差异(P〈0.001),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住院期间仅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有4例行再次血运重建,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无差异性,但四组患者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21例患者失访,随访期间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因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有6例和9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切割球囊+支架植入术。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重视对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开展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8.2%),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杨跃进  赵京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1048-1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能使血栓性闭塞的冠脉迅速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已成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然而,有研究发现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可能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称为心肌组织无再流(myocardial no-reflow),其发生率高达37%~43%。心肌无再流是发生于再灌注后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是心肌彻底坏死、梗死范围扩大,心室扩张和重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住院病死率增加5~10倍,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实现心肌组织完全再灌注是现代AMI再灌注治疗的最重要目标和再灌注治疗后时代的研究重点,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也已成为当今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目前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为重要的手段,可以明显减少心脏事件并降低死亡率.但是再灌注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缺血心肌重获血供,挽救了缺血心肌,但另一方面又产生再灌注损伤,加重了对心肌和内皮细胞损伤,继而可造成无再流、心律失常、心肌顿抑或死亡,使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20多年来,药物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再灌注治疗方法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救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简要综述如下。老年AMI的溶栓治疗20世纪80~90年代的多项国际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已证实,STEMI患者行溶栓治疗后病死率较安慰剂组降低25%~47%,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溶栓治疗仍为STEMI的首选再灌注治疗方法。虽然目前年龄已不是溶栓治疗禁忌证,但老年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仍应考…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首要目标.业已证实,AMI后早期(<12 h)再灌注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能挽救缺血心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及远期预后.多项研究表明,AMI患者的预后与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BT)密切相关,DBT在90 min以内、91~120 min、121~150 min、>150 min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0%、4.2%、5.7%和7.4%[1].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按照发病时心电图有否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AMI(STEMI)和非ST段抬高AMI(NSTEMI).前者80%~90%而后者约20%最终演变为Q波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这两部分内容,后者主要针对STEMI患者而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后ST段变化与心肌微血管灌注之间的关系 ,探讨ST段变化预测心肌微血管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测量PTCA和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 1、5、10、2 0、3 0min及 12h内相关导联ST段抬高指数 (∑STI)。术后 12h内行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MCE)。根据心肌灌注将 2 4例患者分为无再流者 8例 (MCE积分为 3分或 2分 ) ,再流者 16例(MCE积分为 1分 )。MCE图像用MCE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成功重建后 ,16例患者危险区有再流 ,8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再流者 16例患者中 ,14例∑STI下降≥ 5 0 % ,而在无再流者 8例中只有 1例 (P =0 0 0 0 1) ;无再流者 7例在术后 10min内∑STI进一步抬高≥3 0 % ,而再流者仅有 2例 (P =0 0 0 3 )。∑STI变化预测心肌微血管灌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 87 5 % ,阳性预测值为 93 3 % ,阴性预测值为 77 8%。术后 2 0min的∑STI与标化A·β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γ =-0 881,P =0 0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成功再灌注治疗后不同的ST段变化与心肌微血管灌注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可预测心肌微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大剂量国产尿激酶(UKTP)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152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收大剂量UKTP治疗。其中118例给予200万U,34例给予300万U,对其中41例溶栓后90分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为76.3%;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开通率为80.5%;住院死亡率为5.3%;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4.5%;无大出血及脑卒中发生。比较200万U和300万U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300万U血管开通率及轻度出血发生率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大剂量UKTP治疗AMI安全、可能提高血管开通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尿激酶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前后梗死范围的变化。方法: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定36例AMI患者心肌再灌注前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组和无再灌注组首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组再次显像心肌缺损面积明显小于首次显像(17.5±2.8%和31.9±4.5%,P<0.05);无再灌注组再次显像心肌缺损面积与首次显像无明显差异(29.6±4.7%和32.4±5.1%,P>0.05);预后不良组(n=6)心肌缺损面积明显高于预后较好组(34.6±5.1%和21.4±3.6%,P<0.05)。结论: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作为AMI再灌注疗效评价较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96名拟行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之前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入院后立即给予30 mg依达拉奉静推(n=48)或生理盐水20ml静推(n=48)。监测TNI,CK-MB,MCP-1,并于入院后及2周时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左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绞,依达拉奉组CK-MB峰值明显下降(193±49U/Lvs 221±58U/L,p= 0.01), TNI峰值明显下降(16.3±4.7ng/ml,vs 18.6±5.2ng/ml P=0.03),三天时测依达拉奉组MCP-1较对照组明显减少(784±105 pg/ml vs 857±122 pg/ml, p= 0.002),入院24小时心功能明显改善(54.6±4.9vs 51.8±5.6, P=0.01)。依达拉奉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11例,较对照组18例,无明显差异.(p=0.1)。结论:依达拉奉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损伤,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降低 MCP-1。  相似文献   

15.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remains a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erms of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costs. Pharmacologic reperfusion therapies for MI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This review therefore places contemporary pharmacologic MI developments into perspective. An historical overview of pharmacologic reperfusion therapy for MI is provided,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current limitations, treatment options, and present and likely future pharmacologic therapies. Adjunctive percutaneous and other treatments are also discussed, to clarify what is becoming a rapidly changing field.  相似文献   

16.
将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为两组,≥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7%及70.6%(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6.5%及5.3%(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49±0.12及0.51±0.14(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45.1%及20%(P<0.01)。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为2.7%及12.5%(P<0.05),LVEF分别为0.56±0.14及0.44±0.11(P<0.01)。因此认为,溶栓治疗AMI的疗效与年龄无关,而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老年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虽出血等并发症高,但其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2005年142例前壁AMI患者,观察其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ST段回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入院时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d升高,第3d下降(P〈0.01)。ST段回落组和未回落组患者在第2d、3d中性粒细胞计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K—MB峰值和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相关性。结论前壁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梗死范围、心肌组织再灌注和出院时的左室功能具有相关性,可作为AMI患者不利结果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100例临床分析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我院心内科在1991-1995年间施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血管通畅率61%,其中尿激酶57%,链激酶71%;总死亡率6%,其中血管再通组和未通组分别为1.6%或12.8%(P<0.001);再通组的心衰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通组,且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通组;溶栓在梗塞发作6小时内开始者其通畅率远远大于6-12小时者,我们认为在严格排除禁忌证,确定适应证后,溶栓治疗应尽早开始;同时严密心电血压监测,以增加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治的68例AMI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重点在溶栓治疗前做好准备工作,强调心理和饮食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严格各项技能操作;治疗后积极预防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并发症,并给予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治疗顺利,静脉再通率为72.8%,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