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提高临床医师防治药物性肝炎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用药物史、临床表现、发生药物性肝炎的时间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引起219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依次为抗结核药(35.61%)、中草药(23.29%)、抗感染药(19.18%)、抗肿瘤药(16.44%)及其他药物(5.48%).大多数肝损害发生时间为服药后1~16周.结论 药物性肝炎与患者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密切相关.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常见因素;由中草药所导致的药物性肝炎不容忽视;临床上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和防治。方法:对64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常见的是抗结核药、中药、抗生素、抗肿瘤药等。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多,许多临床常见的药物可引起肝脏损害,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及药物性肝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庞增 《河北医学》2006,12(5):432-43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以来本院住院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它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认识影响抗痨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定时检测肝功能,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抗痨疗程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停药后的效应,探讨其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包括抗结核药、抗艾滋病药、抗生素、中草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亢进药、避孕药、治疗前列腺增生药等。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停用肝损伤药物,经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1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5):91-92
目的分析118例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病原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等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他疾病等,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认识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定时检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抗结核疗程完成,减少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他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定时检测肝功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7.
史学斌  冯慧萍 《吉林医学》2012,33(17):3660-366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提高认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6例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有患者用药时间,患者年龄、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以肝细胞损伤性性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抗结核药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一类药物,其发病时间多在2~4周,以肝细胞损伤较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临床资料,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4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肝损害发生在抗结核治疗1月内,3例患者肝损害发生在抗结核治疗1-2月内,5例患者肝损害发生在抗结核治疗2月后.经一定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全部消失,且肝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ALT以及AST指标等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因而所有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预后效果.结论:针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通过实施一定的心理护理、消毒隔离、饮食护理、肝功能护理以及健康宣教之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且能获得较高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将我院确诊为药物性肝炎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诱发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依次为抗结核药、中草药、喹诺酮类抗生素、降脂药及其它,及时停药,给予保肝药物,只有1例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药物性肝炎通过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停用损害肝脏的有关药物,并给予积极的护肝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肝功能能较快的恢复,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及其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接受抗结核治疗所致药物性肝炎32例患者护理效果等资料进行分析,并了解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有效护理,使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的预后良好.结论: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科学服药方法、合理的饮食及有力的心理支持,能够明显减少药物性肝炎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 1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2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0例患者中60%以上有乏力、纳差及黄疸,肝功能损伤以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变化为主.有肝细胞损伤型185例(80.4%),胆汁淤积型27例(11.7%),混合型18例(7.8%).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最多见的为中草药汤剂及中成药(55.2%)、抗结核药(9.6%)和其他抗细菌药(5.2%).218例(94.7%)患者预后良好,预后不良12例(5.3%),包括加重后自动出院4例,死亡8例.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易误诊漏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应注意中草药、抗结核药、其他抗微生物药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数预后良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79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各类中药为主,占44.2%,其次为抗生素,共占24.6%;其中抗结核药物占13.4%;潜伏期大多数为1~8周(64.8%),但不少病例(26.8%)用药至发现肝损伤时间〉12周.临床类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57.5%),重型肝炎少见;主要表现有乏力(54.8%)、纳差(61.5%)、黄疸(65.4%).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病因中以中药为主,临床分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详细询问用药史和用药过程中监测肝功能是诊断的关键.应积极建立我国药物性肝病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的认识,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6~2006年初以第1诊断的124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原发病、服药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停药后的效应,探讨其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原发病有肺结核、高血压高血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甲亢等。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有恶心、食欲不振、乏力、发热、皮肤瘙痒等。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并非安全无不良反应,要充分了解所使用药物的成分、性能、适应证、禁忌症。由于药物性肝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背景]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病例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抗结核类药物为16例(22.5%),抗生素类药物为13例(18.3%),抗肿瘤药物为9例(12.7%),解热镇痛药物为7例(9.9%),抗甲状腺类药物为4例(5.7%),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2例(2.8%),其他为3例(4.2%).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最常见,为30例(42.3%),其次为肝细胞型。为28例(39.4%),其他为混合型,为13例(18.3%).经停用致肝损伤药物及给予保肝等治疗,70例(98.6%)预后良好,1例(1.4%)发展为肝硬化.[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抗结核药及抗生素类药物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损害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01~2006-12本院的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30.84%,其次为中药(18.69%),解热镇痛类药物(7.48%),抗肿瘤药物(5.61%);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7.95%,胆汁淤积型占23.36%,混合型占18.69%;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病人预后较好(89.72%)。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获得对重型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重型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临床表现无特异性,γ球蛋白异常升高占81.3%,并发症以电解质紊乱、腹水和肝性脑病最为常见。经治疗,8例好转,其中6例无并发症;14例无效,其中7例并发肝性脑病者均无效,不同疗效间TBIL、PTA、CHE、TC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重型药物性肝炎与联合用药相关,免疫介导机制参与发病过程,疾病预后与并发症的有无及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丽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68-1069,1071
目的:分析6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61例药物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前3名的药物主要是中药(16例,26.2%)和抗结核药(13例,21.3%),抗肿瘤药(6例,9.8%);肝衰竭类型以急性(28例,45.9%)、亚急性(25例,41%)为主;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腹水、肝性脑病和腹腔感染,而病死率最高的前2位并发症分别为腹水、肝肾综合征,腹腔感染和消化道出血并列第3位;总治愈好转率为26.2%;实验室指标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在好转组与无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是中药和抗结核药,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51例药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加深对药物性肝衰竭的认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51例药物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窜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1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的药物主要是中药(28例次,54.9%)和抗结核药(13例,25.5%),肝衰竭类型以急性(13.7%)、亚急性(78.4%)为主;并发症以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和腹水为主;总治愈好转率为29.4%,无效组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的发病率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实验室指标分析表明,凝血酶原活动度在好转组与无效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和总胆固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是中药(包括成药及汤剂)和抗结核药,其治愈好转率低下,预后不良,用药过程中应予以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