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诊疗且在过程中需行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于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应用传统导感定位法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均0. 05),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阻滞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快,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误入血管不良事件少,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阻滞效果良好,麻醉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肩部和上臂手术6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其麻醉效果、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8例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行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阻滞麻醉效果优者43例,占63.24%;麻醉效果良者24例,占35.29%,优良率为98.53%;麻醉效果差者1例,占1.47%。1例麻醉效果差者辅助用药无效后采用静脉全麻后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肩部和上臂手术采用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可解决单纯臂丛或颈丛阻滞在肩区和上臂手术中的阻滞不全,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麻醉效果良好,优良率高等优点,且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安全,比较适合在县、市级医院麻醉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锁骨骨折病人随机分为颈丛阻滞麻醉组、臂丛阻滞麻醉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组,对三种麻醉方法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并记录有无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在三组中颈臂丛联合组麻醉效果最为满意,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颈丛神经阻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阻滞用于肩锁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肩锁部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选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引导下在颈丛与臂丛神经移行处行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选用传统的直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结果Ⅰ组麻醉效果优1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Ⅱ组麻醉效果优7例,良7例,优良率为70%。2组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阻滞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肩锁部位手术是一种较好而又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瑞英  窦峰诠 《河南中医》2014,(12):2375-2376
观察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应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加杜氟合剂麻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能有效避免颈丛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维持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稳定,降低应激反应,保护和调节脑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行锁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Ⅰ组、Ⅱ组单纯行颈丛和臂丛神经阻滞,Ⅲ组行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方法:3组均于麻醉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阿托品,局麻药配方均为0.5%布比卡因及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共20 mL,分别记录3组麻醉效果、麻醉后并发症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所有资料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麻醉效果:Ⅰ组麻醉优良率为62%,Ⅱ组麻醉优良率为65%,Ⅲ组麻醉优良率为96%,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对生命体征的影响:Ⅰ组、Ⅱ组NIBP、HR麻醉后较术前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结论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手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且不增加麻醉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王宏伟 《中医正骨》2008,20(11):64-64
肩部手术时常应用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但是由于肩部特殊的神经支配,很难获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自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作者采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行肩部手术4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神经丛由颈1~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除第l颈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外,其它几对颈神经均为感觉神经[1]。甲状腺及前颈部手术具有颈丛神经阻滞的强烈指征,临床上多采用颈深丛、颈浅丛及颈深浅丛同时阻滞法,我院自1990年3月~1998年8月采用了天窗穴局麻药阻滞,并与颈深丛、颈浅丛阻滞法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男43例,女47例,年龄18~62岁,多数为青壮年。病种均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未列入观察范围,术前检查无心血管及其它并发症, ASA1~2级。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颈深丛组30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一颈丛浅支神经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A组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先行臂丛阻滞,后再行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方法与B组相同;B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结果: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平稳,麻醉阻滞效果确实。结论:臂丛神经一颈丛浅支神经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40-144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穴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穴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以及两组术后麻醉效果、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麻醉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较麻醉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全程血压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前后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血氧饱和度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全部麻醉成功,但对照组Ⅲ级麻醉患者比例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1 h、4 h、12 h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干扰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组采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阻滞效果,并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及起效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均取得了.理想的阻滞效果,对照组则有2例患者阻滞效果不佳,且治疗组阻滞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佳,起效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与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小剂量颈丛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方案麻醉,即25 mg杜冷丁与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20 m L双侧合谷穴与内关穴注入,2%氯普鲁卡因7 m L与0.894%罗哌卡因5 m L颈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杜氟合剂方式麻醉,即2%氯普鲁卡因10 m L与0.894%罗哌卡因10 m L混合颈丛阻滞麻醉,诱导15~20 min以氟哌啶2.5 mg以及杜冷丁25 mg辅助麻醉。观察2组术中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2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氧分压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无明显变化(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镇静效果良好,可以稳定患者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阻滞和传统异感法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阻滞臂丛神经,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阻滞臂丛神经,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异感法相比,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阻滞麻醉方法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佳,具有较高的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厦门 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 149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 (n = 73)和观察组(n = 74),对照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联 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优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 95.95 %,麻醉不良反应发 生率为 2.70 %;对照组的麻醉优良率为 85.33 %,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麻 醉前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骨折复位时,观察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联合臂丛神经阻 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患者手术中应用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临床中的价值。方法将60例需行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Ⅰ组为硬膜外麻醉组;Ⅱ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Ⅲ组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采用神经刺激仪(PNS)引导。比较3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的SBP、DBP、HR变化。结果Ⅲ组SBP、DBP、HR用药前后变化不大,无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SBP、DBP、HR在用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都有所下降;用药后20 min下降最大,与用药前相比,Ⅰ组SBP、DBP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Ⅱ组SBP、DBP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神经刺激仪(PNS)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循环影响小,效果确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于肩关节手术病人的麻醉,过去单纯采用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效果欠佳,常须辅助用药。我院于近年来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加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手术病人,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5横突为标志一点法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开放整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8例锁骨骨折及肩关节脱位手术男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C5横突为标志一点法臂丛神经阻滞,找到异感注入局麻药20 mL;B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找到异感注入局麻药20 mL,颈浅神经丛10 mL。20 min后判断手术开始及术中麻醉效果。结果A组麻醉效果满意率为88%(30/34),明显高于B组64%(22/34),2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C5横突为标志一点法臂丛神经阻滞能为锁骨骨折及肩关节脱位开放整复手术提供完全的麻醉效果,且操作简便,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1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41例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0 min、30 min、60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观察组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阻滞维持时间要显著长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段的血压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16例(40%)出现不良反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起效迅速、麻醉维持时间长、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影响小,且不良反应少,是行下肢手术患者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小儿臂丛神经阻滞临床上更安全快捷的方法。方法:30例择期行上肢的儿童(2~12岁),ASA分级1~2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S和神经刺激仪引导组NS,两组均结合传统的解剖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1:1混合液,药量为0.5mL/kg,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术中静脉药丙泊酚的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无差异,神经阻滞效果均完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术后清醒早,US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NS组(P〈O.05),且US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NS组(P〈0.05)。结论:超声在小儿臂从神经阻滞中有明显的优越性,明显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与全身麻醉相比,臂丛神经阻滞有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患者可保持清醒、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但阻滞的成功率受到操作者的经验,患者的合作程度及能否及时、准确地讲述异感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上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并不少见,难以保证麻醉的效果,尤其是高龄患者或意识不清者。我院对某些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的上肢或肩关节手术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