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性瘫痪泊外科治疗和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不同手术方法及腰骶神经根兴奋性与肌肉痉挛的关系。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和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64例痉挛型脑瘫患者,并对12例L2-S1 408根感觉根小束进行兴奋阈值测定。结果:脑立体定向术组手术有效率81.3%,脊神经背根切断术后肌痉挛明显缓解,两种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各节段脊小束兴奋阈高低不均,但传导潜伏期值在正常范围。结论: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是脑性瘫痪最有效方法之一,手术通过减少背根传入纤维的异常兴奋性而缓解肌痉挛。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和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不同手术方法及腰骶神经根兴奋性与肌肉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和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 6 4例痉挛型脑瘫患者 ,并对 12例L2 ~S14 0 8根感觉根小束进行兴奋阈值测定。结果 :脑立体定向术组手术有效率 81 3% ,脊神经背根切断术组术后肌痉挛明显缓解 ,两种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各节段脊小束兴奋阈高低不均 ,但传导潜伏期值在正常范围。结论 :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是脑性瘫痪最有效方法之一 ,手术通过减少背根传入纤维的异常兴奋性而缓解肌痉挛  相似文献   

3.
许世跃  郑路 《中国康复》1998,13(1):45-46
脑性瘫痪患者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需要独立的生活和适宜的外表。设计合理的服装能让患者感觉舒适,减少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的穿脱、洗涤和收藏困难,并能通过外观的改善增强自信心。本文根据脑瘫患者功能损害特点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一些服装设计的建议。1材料和方法1.1材料①内衣布料:以选用透气性好的纯棉或蚕丝布料为宜;②外衣布料:毛晴、毛涤或晴棉混纺较合适。1.2设计和制作脑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制作时应注意个体化。设计原则是最大可能增加个人生活的独立性。由于患者常有大关节活动障碍,在制作时应注意上装…  相似文献   

4.
5.
6.
儿童脑性瘫痪痉挛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性瘫痪 (脑瘫 )可分为痉挛型、随意运动障碍型、失调型和混合型[1 ] 。尽管脑瘫定义的特征不是痉挛 ,而是不能控制运动和姿势 ,但大多数脑瘫患者均存在明显的痉挛症状。由于痉挛限制了患儿运动范围 ,可诱发形成固定化的异常姿势 ,导致疼痛 ,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力学及形态学改变 ,进一步加重对移动能力的限制。患儿由于移动受限 ,将面临很多并发症的威胁 ,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脊柱侧凸、心脏病、肥胖或营养不良等 ,心理上还会因过分依赖他人或失去自由而出现沮丧、失望、自卑等反应。目前治疗脑性瘫痪痉挛的方法很多 ,其疗效、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峰  战立功 《临床医学》1997,17(4):35-36
脑瘫是在胎儿期及新生儿期由各种脑损伤所致,缺血缺氧是主要因素,是一种致残性疾病,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现将我院1994年4月~1996年4月应用高压氧治疗脑瘫204例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04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男134例,女70例。年龄最小者37天,最大者10岁,<半岁者70例,~1岁者61例,~2岁者51例,3岁以上者22例,平均年龄11个月。临床分型:痉挛型115例(56.4%),混合型26例(12.7%),低张力型24例(11.8%),手足徐动型11例  相似文献   

8.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亚民  刘娟 《中国康复》1997,12(2):70-71
1989年5月~1995年5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脑性瘫痪80例,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取得一定疗效。三资料与方法1.且对象脑瘫患儿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6个月以内18例,7~11个月24例,1~2岁26例,3~5岁12例。新生儿窒息26例,新生儿破伤风5例,新生儿败血症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0例,新生儿核黄疽毛例,早产儿8例,双胎伴营养不良3例,新生儿化脑《例,产伤3例一80例中左偏瘫23例,右偏瘫20例,单上肢瘫8例,单下肢瘫13例,三肢瘫8例,四肢瘫8例。参照1989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提出的诊断条件及分型为标准[’],其中痉挛型24例,…  相似文献   

9.
小儿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英俊  李善春 《现代康复》2001,5(1):110-111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中约2/3为瘘挛性脑瘫,表现为锥休束障碍的体征。我院从1995年6月-2000年6月收治5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以训练为主,选择部分合适病例辅以手术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手段,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18 4 4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李德 (WillinJohnLit tle ,1810— 1894 )提出了痉挛性强直的概念 ,185 3年又提出这些患儿还常常伴有智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1861年 ,他又发现该病的发病与难产、未成熟儿、新生儿窒息等因素有极密切关系。自此 ,李德全面叙述了脑性瘫痪 (脑瘫 )的主要障碍、并发障碍及继发障碍的临床表现到发病的高危因素等概念。这一概念一直维持了 2 0余年 ,当时称为李德病[1、2 ] 。1889年 ,Osler将此概念扩大到包括后天性因素所致的这类婴幼儿功能障碍 ,同时开始使用“cerebralpal sy”一词 ,概括出了以脑…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cerebal palsy,CP)的治疗难度大,疗效缓慢.本院自1995年设立脑瘫康复中心以来,收治病人748例,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同时,加强其护理,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曾蓉君 《华西医学》1998,13(1):91-93
SPR(Selectiveposteriorrhirotoing)是七十年代开始于国外,九十年代引入我国的一种新的治疗脑瘫的神经外科手术。该手术选择性切断肌梭传入Ia纤维,阻断脊髓Y环路,被称为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功能最有效的方法。我院1995年至1996年共收治16例脑瘫患者行SPR手术,通过围术期规范化护理,患儿术后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背景:20世纪60年代,日本国九州大学濑捂策教授等为改善重度、多重障碍的各类特殊儿的运动功能,创建了动作法犤1犦。经过40多年临床观察,“动作法”在改善自闭症、脑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目的:探究动作法在脑性瘫痪社区及家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前后对照的随访分析。单位:一所市级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对象:选择1999-01/2003-12参加上海市康复职业培训中心与日本国爱知教育大学、东海、北陆心理康复研究所共同举办“脑性瘫痪技术训练营”的脑性瘫痪患者90例。纳入标准: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30d…  相似文献   

14.
徐动型脑性瘫痪儿童言语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背景:20世纪60年代。日本国九州大学濑捂策教授等为改善重度、多重障碍的各类特殊儿的运动功能,创建了动作法。经遗40多年临床观察,“动作法”在改善自闭症、脑性瘫痪患的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脑性瘫痪是儿科的难治之症。根据头针为主、体外为辅的原则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09例,总有效率为99.51%,取得明显的疗效。其疗效与年龄、疗程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佳。头针治疗能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代偿已变性或坏死的脑细胞功能,配合体针则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患儿的心理特征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的心理特征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4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2个月-1年的综合康复治疗,并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结果:治疗后,显效10例(25%),有效15例(37.5%),进步13例(32.5%),无效2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掌握脑性瘫痪患儿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促进患儿身心全面康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症状,康复治疗干预的方法。方法通过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小儿治疗前后运动发育率的比较说明康复治疗的意义。结果 治疗后脑瘫儿童的运动发育率明显提高。结论 康复治疗方法在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提高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