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探讨其对骨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方法1991/1999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不等长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8~15岁,平均12.5岁。肢体短缩3~12cm,平均6cm,均采用改良干骺端皮质骨截骨术,术后7d开始延长,1mm/d,分2~4次完成。延长1周后拍X线片,了解截骨是否完全、截骨对位对线情况,如有轴向偏移等,随时调整。以后每3周拍X线片1次,了解延长情况,新骨形成情况,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停止延长,带外固定架至延长区获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结果所有病例均达预期延长长度,延长2.0~14.5cm,平均7cm,胫骨延长3~12cm,股骨4~10cm,胫骨、股骨同时延长11.0~14.5cm,尺骨2.0~3.5cm,愈合指数25~43d/cm,平均31d/cm。结论Ilizarov延长技术合理,手术切口小,创伤小,骨膜剥离少,对局部血供破坏小,明显缩短了截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下肢长短不均若超过2.5cm,就可以出现跛行步态。据文献报道,小腿短缩一般占下肢短缩量的2/3,大腿短缩占总长的1/3弱,因此解决下肢短缩问题,首先考虑延长胫腓骨。现报道本院骨科1984年7月~1991年12月所施行胫骨上端牵拉延长术49例。 资料与方法 49例下肢短缩患者,男30例,女19例;年龄12~33岁,平均19.5岁;儿麻后遗症4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短缩范围均在2.5cm以上。 行胫骨上骨骺牵伸分离延长术4例;胫骨上干骺端截骨牵拉延长术45例。最长延长11cm,最短2cm,平均5.1cm。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1989年以来 ,应用自制半环式外固定延长架 ,采用胫骨粗隆下截骨延长术治疗儿麻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 175例 ,经过 1~ 5年随访 ,护理评估优良率达 96 %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75例均为下肢短缩儿麻后遗症患者 ,其中男性 10 6例 ,女性 6 9例 ,年龄 17~ 2 8岁 ,平均年龄2 1 7岁。全部病例均为儿麻后遗症患者 ,术前肢体短缩 3~ 9cm ,平均 4 7cm ,均有不同程度肢体肌肉萎缩 ,10 4例因原膝屈曲畸形施行股骨髁上截骨术 ,马蹄足畸形 16 5例。2 术前护理2 1 手术前三天 ,嘱患者用肥皂水清洗患肢并修剪趾甲 ,常规…  相似文献   

4.
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下肢延长术式,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我院1989年~1992年采用胜骨延长术治疗儿麻后遗症下肢短缩103例。本文通过X线片观察,报告术后骨骼康复情况。1资料和方法本组103例中,男53例,女50例,平均年龄19.4(8~34)岁。左侧51例,右侧52例。患肢短缩2.0~10.0cm。平均4.1cm。平均住院时间15~25d。103例术前均拍摄胫骨正侧位片,并作穿针位置标记,术后转入病房即拍摄床边片。此后于出院前及出院后每月摄片1次;停止延长后一般干拟拆延长架前摄片证实骨质生长情况,以确定拆架与否。2结果由于术后采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应用Ilizarov技术进行肢体延长,探讨其对骨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1991/1999年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肢体不等长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8~15岁,平均12.5岁。肢体短缩3~12cm,平均6cm,均采用改良干骺端皮质骨截骨术,术后7d开始延长,lmm/d,分2~4次完成。延长l周后拍X线片,了解截骨是否完全、截骨对位对线情况,如有轴向偏移等,随时调整。以后每3周拍x线片1次,了解延长情况,新骨形成情况,达到预期延长长度后停止延长,带外固定架至延长区获骨性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预期延长长度,延长2.0~14.5cm,平均7cm,胫骨延长3~12cm,股骨4~l0cm,胫骨、股骨同时延长11.0~14.5cm,尺骨2.0~3.5cm,愈合指数25~43d/cm,平均3ld/cm。结论 Ilizarov延长技术合理,手术切口小,创伤小,骨膜剥离少,对局部血供破坏小,明显缩短了截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髂骨截骨延长术及其防止植骨块回缩的方法。方法  2 6例患者行髂骨截骨延长术 ,其中 18例按预定宽度撑开截骨线后 ,在截骨端间隙基底先填充少量骨水泥 ,骨水泥干固后再植骨。结果 平均随访 4 .3年 ,使用骨水泥填充的 18例下肢延长效果满意。未使用骨水泥的 8例 ,7例术后回缩1~ 1.5cm ,1例植骨块移位。平均延长 3.5cm。结论 髂骨截骨延长术适应证如果选择得当 ,截骨端间先填充骨水泥再植骨 ,能有效防止植骨块回缩 ,简单牢固实用  相似文献   

7.
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是治疗骨骺板已融合的青少年或成人下肢短缩畸形的一种较理想的下肢延长手术。为减轻或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功能效果,术后护理极为重要。本文介绍108例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在延长前、后及延长期的护理要点,重点是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预防针道惑染。  相似文献   

8.
吴凤堂 《中国康复》1995,10(2):49-50
1988年6月至1990年,对177例儿麻和其它疾患引起的肢体短缩,采用胫骨骺延长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无1例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牵拉并发症.随访126例,最长2.5年,最短6个月,取得较满意效果.资料与方法儿麻后遗症与其它疾患引起下肢短缩者177例,男114例、女63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41岁;儿麻后遗症156例(87%),其它疾患21例(13%);肢体短缩在2.5~18.5cm间.手术适应症①一侧肢体短缩2.5cm以上;②年龄在6~5岁以上,41岁以下;③全身情况可,局部皮肤正常;④骺线闭合或  相似文献   

9.
肢体延长术,是克服两侧肢体不等长的一种手术。传统上大腿短缩用股骨延长;小腿短缩用胫骨延长。近年来又采用骨盆截骨延长、骨骺牵拉延长等。不论采用何种办法,术后护理的关健在于防止并发症。常见有神经牵拉后麻痹,甚至瘫痪,足下垂;血管受牵拉后肢体远端循环障碍;其次是针孔感染、骨迟愈合或不愈合、肢体畸形或再骨折等。目前肢体延长术在我国众多医院已开展。1982年以来。江西省宜丰县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胫、股骨逐步延长、股骨一次延长、骨盆截骨延长、骨骺延长术共59例,延长长度最高达9厘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施行骨骺牵伸下肢延长术70例,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分析IIizarov骨搬移、骨延长术治疗长骨感染和肢体短缩,以及感染所致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0月,用骨感染病灶清除、II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及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和骨延长术治疗13例长骨感染、缺损的股骨、胫骨和腓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股骨和胫骨慢性骨髓炎8例(伴股骨病理性骨折1例),感染性骨不连4例;腓骨慢性骨髓炎1例。结果13例患者感染均得到一期治愈,窦道愈合,骨搬移结合处正常愈合。其中2例出院后自行搬移过程中出现钉道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后治愈,1例经清创后感染复发截肢),1例在骨愈合后发生再骨折,经髓内钉固定后骨折愈合。13例患者骨搬移长度5~13cm,平均7.5cm;13例患者中有11例骨搬移后双下肢等长,2例患侧下肢较健侧下肢短缩。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损伤。结论IIizarov骨搬移和骨延长技术是治疗长骨感染及感染性骨不连的一种有效办法,手术可祛除感染,治愈窦道,恢复肢体长度,从而解决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肢体延长术已广泛应用于矫正肢体长度不等,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修复各种骨缺损与骨不连[1]。通过矫正肢体短缩畸形,从而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我科2000年2月~2007年2月共为14例小腿短缩畸形患者,应用外固定延长器进行肢体延长,术后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00年2月~2007年2月对14例下肢短缩患者行胫骨延长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7~32岁,平均23.5岁。采用Ilizarov延长术9例、Wasserstein5例。全部病例于术后7~10天开始延长,以1~1.5mm/天的速度开始牵伸延长。2个月后停止延长。手术方法以胫骨结节稍下定为截…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双向骨延长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外固定架固定延长骨断端 ,是一种损伤小 ,骨愈合快 ,并发症少的方法。我科自 1994年开展此项目 ,已经成功实施 16例 ,近日我科成功为 1名 5岁男童实施保留骨膜的胫骨近侧段截骨延长术 ,46天延长胫骨缺损达 8cm ,突破了实施胫骨延长术的最小年龄界限 ,现将护理体会整理如下。1 临床资料刘某 ,男 ,5岁 ,18个月前因车祸致双小腿骨折 ,左小腿软组织碾挫、坏死 ,胫骨缺损达 8cm ,经治疗左小腿骨折愈合。11个月前行左股外侧皮瓣修复 ,8个月前行异体骨 (母亲 )移植 ,入院前 1周自诉…  相似文献   

13.
毛良军  乔聚义 《临床医学》1990,10(6):272-273
下肢骨骺牵开延长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新手术。我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胫骨骨骺牵开或千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及化脓性髋关节炎引起的下肢短缩畸形,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比较完整,有治疗过程及随访 X 线片的16例,加以综合 X 线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强 《中国康复》1996,11(2):95-96
我院1986年3月至1987年5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骨盆延长治疗下肢短缩14例,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4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7~29岁,平均21岁。病变在左侧8例,右侧6例;短缩下肢较对侧短缩2.5~8.5cm,平均4.7cm,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和瘫痪,其中8例在骨盆延长前后分期作过其他手术治疗,1例在骨盆延长术后再次行胫骨近侧干骺端截骨延长术。 1.2 手术方法 取Smith-Petersen切口,另加一向腹股沟方向4cm长切口,在髂肌上方找到旋髂深血管,向腹股沟方向游离4~5cm,结扎切断其腹横肌支、髂嵴下内外板骨膜下剥离,切断缝匠肌和股直肌返折头,注意游离保护股外侧皮神经。取(3~4.5cm)×(4.5~5.5cm)髂骨块,注意保护血管蒂,见髂骨块断面有渗血,取骨瓣成功。于髂前上下棘之间锯断髂骨,缓慢撑开,将带血管蒂髂骨瓣植入,注意血管蒂不可扭曲或受压以免影响骨瓣血供。用克氏针2~4枚固定骨瓣,伤口置负压引流1~3d,患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双向骨延长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外固定架固定延长骨断端,是一种损伤小,骨愈合快,并发症少的方法.我科自1994年开展此项目,已经成功实施16例,近日我科成功为1名5岁男童实施保留骨膜的胫骨近侧段截骨延长术,46天延长胫骨缺损达8 cm,突破了实施胫骨延长术的最小年龄界限,现将护理体会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5年5月采用胫骨干骺截骨延长术治疗下肢短缩17例 ,配合康复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7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 ,男13例 ,女4例 ;年龄15~20岁 ;短缩下肢在左侧10例 ,右侧7例 ;较对侧短缩4~8cm ,延长时间5~11个月。手术方法 :(1)术前仔细体量 ,确定延长长度。术中于外踝上约5cm处纵切口长约2cm ,暴露腓骨予以凿断。于胫骨干与骨骺前后分别穿2支钢针 ,在胫骨骨干骺间行长约4cm孤形切口 ,于其干骺间行“V”字形截骨 ,然后上骨延长固定器。术后约12d开始延长 ,每4d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端清创、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胫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3例双下肢长度基本恢复一致,2例仍有1.5—2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术后截骨端骨延长4~8cm,平均延长5.6cm,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所有病例骨延长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结论骨搬移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胫骨干骺端延长术88例临床分析空军衡阳医院张义生,刘斌广州空军儿麻中心曾文彪,曾凯生下肢短缩畸形患者的矫治与康复,是处理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重要问题 ̄[1]。我们从1985年起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88例肢体短缩病人,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88例中男4...  相似文献   

19.
我们1985年4月以来,共进行29例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块转位移植髂骨延长术。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9例中,小儿麻痹症后遗症22例,股骨头骨软骨炎后遗畸形3例,脑性瘫痪2例,慢性骨髓炎后遗症1例,股骨陈旧性损伤1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11~25岁,平均19岁。肢体短缩3~7cm,平均3.4cm。  相似文献   

20.
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对592例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主要并发症10种84例,占14.19%。计有胫骨上端关节面劈裂、胫骨平台后倾、同筋膜室综合症、髌腱止点下移、骨迟缓愈合、病理性骨折、马蹄足、骨端提前融合、膝关节屈曲畸形、神经牵拉症状等。结论 术前认真设计、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处理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