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双髂骨瓣转位移植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自1998年5月~1999年2月对应用双蒂髂骨瓣移位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28侧32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14例,可2例,差2例。结论: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可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坏死区的修复与重建.具有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网状植骨结合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并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基层医院治疗类似病例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3月共收治31例股中下段骨折并骨缺损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4例,年龄16-43岁,平均21.7岁。术中采用残存自体骨或取髂骨,在残存大骨片及取髂骨周边钻孔,以可吸收缝线编织成网状,分别固定在近远端,网状腔中间填塞松质骨。固定方式采用普通钢板、锁定钢板、LISS钢板以及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 31例骨折患者取得较好效果,其中22例均顺利愈合,6例出现钢板断裂,另3例发生感染及骨不连并发症,9例均在术后5-18月二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网状植骨结合钢板或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下段骨缺损效果良好,是治疗股骨中下段骨骨折并骨缺损的方法之一。内固定的材料、股骨髁间骨折、内侧植骨的可靠程度与远期钢板断裂及下肢内翻等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较大游离骨块的效果差异。 方法 选择66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较大游离骨块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按游离骨块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仅复位固定,未行钻孔和植骨)和试验组(35例,行钻孔、松质骨孔内插秧式植骨和周围植骨,以及复位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末次随访时临近关节功能恢复(HSS法)。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手术出血(847.58±147.53) ml和手术时间(138.43±12.10) min优于试验组(分别752.18±143.78 ml和115.27±11.31 min),而试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4.79±1.00 月)、骨延迟愈合(1/35)、骨不连(0)和内固定断裂(0)的发生率以及功能恢复(26/5/0/0)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49±2.59 月,11/35,8/35,4/35和15/1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股骨干骨折合并较大游离骨块,仅复位固定的效果较差,而采用钻孔、松质骨植骨可以加快爬行替代愈合速度和改善骨折端的力学性能,骨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主张力骨小梁的生物力学性能,为解释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原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8个正常国人(45 ~60岁)尸体股骨,排除畸形、骨折等病变.将近端主张力骨小梁系统从外侧到内侧分成3个区,在每个区内沿主张力小梁方向及与其垂直方向切取骨小梁试件,并分别在EnduraTEC ELF3200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通过观察兔膝关节软骨下立柱式自体骨移植的软骨的变化,探讨移植后关节软骨塌陷及软骨退变的原因。方法 42只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建立保留不同厚度的关节软骨下大块骨缺损的动物模型,采用立柱式自体额骨移植。分别于术后第1、12周处死10只、32只动物,切取标本。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对实验动物的软骨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A组平均残留软骨下骨的厚度为1.42mm,1周时软骨下骨未  相似文献   

15.
We treated three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bone cysts and seven with giant cell tumours who presented with a large osteolytic lesion in peri-articular areas of the knee. The patients age ranged from 8 to 49 years (mean 25 years). The average tumour volume was measured at 39.8 cm3 (range 18 to 65 cm3). The tumour cavities were treated with curettage, phenolis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composite bone graft substitute containing 35% calcium-sulphate hemihydrate and 65% hydroxyapatite granule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4.0 to 5.2 years (mean 4.5 years). Tumour recurrence was noted in two cases. In the remaining patients consolidation of the lesion was considered complete at a mean of 4.5 months (3–6.5 months). During follow-up no deformities developed and no radiological signs of joint degeneration were noted. All patients regained close to normal function, with a mean Musculoskeletal Tumour Society Rating Score of 95.1%.

Due to their good osteoconductive abilities, composite synthetic bone graft substitute combining porous hydroxyapatite with calcium-sulphate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autologous cancellous bone graft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osteolytic lesions in peri-articular areas around the knee joint. They bear major advantages through ubiquitous availability and the avoidance of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iliac crest harvest. Concerns remain as the radio-opaque appearance of the bone graft substitute may potentially delay the detection of tumour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16.
17.
文题释义:自体块状皮质骨:自体块状皮质骨具有刚性的板层状结构,毛细血管的含量较低,因此移植后很难维持具有活性的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致密的矿化基质导致血管重建和长入的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空间维持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其中含有的成骨细胞和生长因子对骨再生起促进作用,是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 Onlay植骨:于两侧下颌外斜线处取长方形皮质骨块,在上颌左侧骨缺损区植入皮质骨块,右侧骨缺损区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 背景:自体骨有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的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但关于自体骨块移植后的骨块是完全被吸收替代?还是能保留细胞活性长期存留?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皮质骨移植后改建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6只健康比格犬麻醉后拔除两侧上颌前磨牙,并去除颊侧宽约10 mm、长约15 mm、厚度约2 mm的骨板,建立上颌骨缺损模型,在双侧下颌骨体颊侧切取相应大小的块状皮质骨并修整边缘。在上颌骨缺损区移植皮质骨块,一侧为单纯块状皮质骨移植,另一侧在块状皮质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分别于骨移植后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测和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骨块的吸收率、移植骨中的细胞存活率。实验方案经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可见移植骨块体积逐渐缩小,边缘圆钝,与基骨结合稳固;②6个月时全部种植体脱落;硬组织磨片可见移植骨块与基骨间存在新生骨连接;6个月时移植骨骨陷窝孔隙率明显低于3个月,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3个月(均P < 0.05);③结果说明,块状皮质骨移植后,能够与受植区基骨发生骨结合,其内部的骨细胞部分保持活力,随着愈合期延长,新生骨细胞的比例增加,移植骨块的体积逐渐变小。皮质骨移植同期种植后移植物吸收明显,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ORCID: 0000-0001-5201-9377(王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OSTEOSET®型人工骨植骨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6月~ 2013年6月采用OSTEOSET®型人工骨植骨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15例,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观察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3.4个月,所有病例都取得骨性愈合,无骨不连、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OSTEOSET®型人工骨材料术后1个月开始吸收,术后3个月基本或完全吸收,术后半年和1年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OSTEOSET®型人工骨材料在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植骨较佳方法,从而可使患者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在体内的血管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了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在体内血管化的机理、意义及过程,以更好地促进骨缺损移植修复的效果.通过对近期有关文献所作相关研究的综述,总结出各类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体内血管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骨移植体及骨移植替代物体内血管化过程是移植手段能够奏效的重要保障.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骨移植替代物,进一步提高其在体内的血管化进程,是更好发挥其生命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股骨头松质骨力学性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股骨头松质骨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 对正常国人新鲜尸体股骨头松质骨的拉伸、压缩、扭转、剪切、弯曲、冲击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得出了股骨头松质骨的拉伸、压缩破坏载荷、强度极限、弹性模量,扭转破坏扭矩、扭转剪切强度极限,弯曲破坏载荷、弯曲强度极限、剪切破坏载荷、剪切强度极限,冲击功、冲击韧性等测试指标的实验结果。结论 股骨头松质骨抗压强度大于抗拉强度,压缩弹性模量大于拉伸弹性模量,扭转强度大于剪切强度,抗弯强度与抗压强度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