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稳态对维持宿主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这也与中医认为"气机升降"运动维持着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等功能作用的发挥,使机体实现动态平衡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功能失调可影响宿主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关键菌的调控已逐渐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新靶点。气机升降理论立足于"动态平衡",将气机升降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精微物质的输布、能量的代谢等环节紧密渗透连贯,高度概括了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升降障碍是导致机体各系统内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藉气机升降理论,动态阐释肠道微生态失衡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病机演变规律。笔者认为气机升降有序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及物质代谢"内稳态"的必要条件。若气机升降失权,金失敛降,土不散精,木郁不疏,元阳虚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下陷,肠腑受盛、传道功能失常;这种失衡状态进一步发展会加剧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使精不归正化,郁滞化火而变生糖尿病。因此,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糖尿病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揭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内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干预糖尿病和预防并发症的重点,也是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所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微循环障碍是胰岛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血糖波动的关键病理环节,而胰岛微循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激活作为胰岛功能失代偿的使动环节,与胰岛内分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是研究胰岛功能的关键靶点。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血糖波动与"脾气散精"障碍密切相关,脾不散"精"(血糖),精滞为浊,浊邪壅塞,是血糖稳态失衡的使动环节,亦为糖尿病全病程的关键病机。通过补益"脾"气以促进"胰"中精微物质的布散能够恢复糖调节激素间的平衡,从而减少血糖波动。目前,"脾气散精"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作者基于以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基础,提出"脾气散精"环节通过促进机体胰岛微循环从而发挥其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糖稳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胰岛微循环局部RAS的激活状态相关。RAS系统在胰岛微循环中各信号通路的相互拮抗关系,与中医理论中脾气散精与固精作用的对立制约关系相类似。因此"脾气散精"环节对血糖波动的调节机制有必要从胰岛微循环RAS整体调控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以此揭示中医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减少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稳态调控功能在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故肠道菌群自稳态失衡与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证候的重要证型之一。所谓"清浊相干",是水谷精微与糟粕不归正化、不行其道,气机升降逆乱的病机概括,是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自稳态失衡的关键环节。据此,本文提出对脾胃湿热相关的肠道菌群自稳态失衡,应立足脾胃,采用清热祛湿、燮理气机、平调寒热为主要治法,以恢复清浊协调状态。从"清浊相干"理论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自稳态调控的关系,可进一步深化脾胃湿热证的理论内涵,为今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患者存在菌群失调,T2DM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在肠道菌群的组成、种类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与血糖有一定的关系~([1])。研究~([2-4])表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群的数量,改善肠道内环境,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降糖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肠  相似文献   

6.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探讨在2型糖尿病中"浊毒"理论与肠道菌群失衡过程之间的共性,以期今后为2型糖尿病从"浊毒"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肠道菌群及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建立由高脂饲料喂养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大鼠模型。实验分4组,Wistar组,模型组,参芪复方组,西药组。于灌胃后每周1次测1日内8∶00,10∶00,14∶00,16∶00,18∶00五次血糖水平,并用血糖稳定性指标(MBG、SDBG、LAGE)量化各组血糖稳定性;检测血清GLP-1水平;运用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果:参芪复方组可减少大鼠血糖波动,升高血清GLP-1水平,增加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升高拟杆菌属、丁酸菌属、Blautia菌属、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结论:具有养阴益气活血功效的参芪复方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加产丁酸菌的相对丰度,促进GLP-1分泌,达到调节血糖稳态,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土郁夺之”是基于有形实邪阻滞中焦及中焦气机不利的重要治则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除中焦有形实邪,调无形气机升降,复气津输布之常。目前肠道菌群已成为防治2型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和重要方向,肠道菌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清化脾胃湿热及调治中焦气机之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降低血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思路即源自“土郁夺之”。本文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土郁夺之”核心治法之祛实邪、调升降、资化源在防治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从"胃强"理论论治2型糖尿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而现代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联系,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状况,因此,肠道菌群成为从"胃强"论治2型糖尿病新的研究靶点。文章通过结合肠道菌群的角度,对2型糖尿病之中医"胃强"理论进行深入的探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脾及糖尿病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中医药理论中“脾病及肾”及“从脾论治”肾脏病的渊源,阐述“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并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其科学内涵,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受多重因素影响。人体肠道内有数百万亿的微生物,大致分为益生菌、中性菌、致病菌三类,处于动态平衡,构成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态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系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分布不平衡已被证实是促进胰岛素抵抗(IR)进展的重要原因,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成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途径、新靶点。中医药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由来已久,独具特色与优势,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中医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中医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逐渐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有研究认为糖尿病起源于“肠道内热”,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表明部分清热类方对失衡的肠道菌群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为此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联性,分析清热类方(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乌梅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热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慢性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可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目前并不能彻底根治。如果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将引起严重并发症。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是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有所差异,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T2DM患者的菌群失调情况,从而治疗2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具有多种方式且各具特色,中药效果温和且不良反应少,针灸推拿依从性好,中医食疗具有独特的饮食理论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益生菌发酵中药也走上舞台,其扬长避短,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由此可见,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慢性并发症是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原因,血糖波动较于持续高血糖更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入手,阐述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认识,治疗上可根据"一气周流"的病机演变规律指导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临床用药,使阴阳二气上下回周,互根互用,上下环抱,使阴平阳秘,从而减少血糖波动,恢复机体稳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形成了高脂饮食、运动量减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性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健康的肠道环境是人体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内在环境,肠道菌群稳态失调伴随着机体的生理代谢紊乱,如诱发体内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紊乱和短链脂肪酸(SCFA)生成减少,导致机体慢性低度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中医药一直被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目前关于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糖尿病症状的研究十分广泛。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的关系,肠道菌群可将中医药转化为多酚、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同时这些活性成分可逆转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且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可见肠道菌群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桥梁,这可能是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之一。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干预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药物及治疗方法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体肠道存在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营养代谢、废物排出、生物拮抗、机体免疫及内环境平衡等生命活动。本文从中医学脾主运化理论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健脾中药对肠道菌群作用机制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为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健脾中药作用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2017年第八版糖尿病联合会糖尿病图谱显示全世界约有4. 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会增加到7亿,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因此,研究病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人类共存,为人类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除了肥胖、遗传和胰岛素功能紊乱外,肠道菌群紊乱也可能导致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不平衡的饮食结构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是营养过剩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的结果之一。但是,肠道菌群是如何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尚未有明确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参与胆汁酸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低水平的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对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通过外科手术、增加益生菌、粪便移植等方法干预肠道菌群来调整肠道微生态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就近年来有关2型糖尿病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未来可能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血糖紊乱的状况。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临床行之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成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新的研究途径。笔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之间紧密相关。在脑缺血发生的应激条件下,肠道菌群及其介导的免疫系统稳态失衡,可能加重缺血脑组织的损伤,而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免疫反应",可以纠正紊乱的肠道菌群,降低免疫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卒中损伤后的脑组织及神经功能恢复。该研究深入剖析了肠道菌群及其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从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探讨了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免疫反应"促进损伤恢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