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背景: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换、骨延长等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方法虽已在临床上应用,但均有各自的局限性。 目的:就目前骨缺损的治疗加以回顾总结,并对长骨大段性缺损的修复方式作展望性分析。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期刊数据库2000-01/2010-12有关长骨大段性缺损修复的文章。英文关键词为“bone defect, bone tissue engineering,artificial bone,bone transplantation,therapy”,中文关键词为“骨缺损,骨组织工程,人工骨,骨移植,治疗”。排除标准陈旧性文章及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保留33篇文献进行文献证据提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骨替代移植等,以组织工程人工骨的研究、利用为热点和主要发展方向,但以基础性研究和动物实验为多,少见于临床应用。组织工程人工骨在应用于临床长骨缺损治疗之前,尚存诸多问题急需解决,但仍为最有开发前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诱导膜技术是目前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尤其是骨髓炎清创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该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高达10%-15%,如何预防及降低感染复发是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目的:探讨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后如何降低感染复发的要点。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bone infection;osteomyelitis;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antibiotics;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ebridement”;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技术;骨感染;骨髓炎;软组织重建;抗生素;负压创面治疗;清创”。将如何降低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清创技术的改良、优化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局部软组织重建方法及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改进是降低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术后感染复发的四大要点。抗生素载体负载靶向抗生素作用于感染灶,可以有效提高局部抗生素的抑菌性。如何精准调控局部抗生素释放曲线以应对局部细菌不同时机的负荷变化是未来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降低高抗生素释放量对诱导膜生物性的影响,将抗生素载体技术与诱导膜技术联合应用是未来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背景:长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仍是一个未完美解决的骨科难题。 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长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进展研究。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长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的文章,英文检索词“bone defect, long bone reconstruction, tissue engineering of bone,scaffolds,bone reconstruction,bone graft,bone tumor; tumor resection,musculoskeletal tumors,regeneration,autografts”;中文检索词“大段,骨缺损,骨肿瘤,软组织肿瘤,瘤段切除,组织工程,骨移植”。共检索到104篇相关文献,纳入52篇文献进一步研究。 结果与结论:传统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延长、人工假体置换等。研制适用于儿童保肢需要,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假体成为儿童保肢的一个挑战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制出可以不断延长的假体,用于儿童骨肿瘤的保肢重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人工骨,尤其是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春阳  柴益民 《解剖与临床》2008,13(4):294-295,298
创伤、感染、先天性骨病及肿瘤切除所致的节段性长骨缺损(segm ental bone defect)的治疗一直是骨科的难题和研究热点。一般认为,小于6 cm的节段性缺损多可通过传统的自体皮质松质骨或人工骨移植基本恢复患肢的长度和功能;而大段长骨缺损的修复则较为复杂,目前临床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为带血供的自体骨移植、牵拉成骨技术以及同种异体骨移植。本文就近年来大段长骨缺损的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骨搬移技术:将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与胫腓骨坚强固定后,在胫骨骨缺损的远端或近端截骨,形成滑移骨段;按照既定调节速率牵拉滑移骨段,向骨残端靠近,逐步填充骨缺损区;在牵拉应力的作用下,机体再生信号系统被激活,新生骨痂逐渐产生、增多、聚集、矿化、塑性,填补搬移区,最终治愈骨缺损。 手风琴技术:基于牵拉组织再生技术衍生出的手风琴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单纯的牵拉应力,在此基础上引入压缩应力,使断端受到交替性的牵拉-压缩应力刺激,从而刺激新骨及血管再生,以期达到断端骨愈合的目的。 背景: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骨缺损方面优势明显,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胫骨骨缺损,但该技术仍存在诸多不足,急待解决。 目的:就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优势、不足及改进策略进行综述。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71至2019年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以“bone defect,bone transport,accordion maneuver,ultrasonography,energy spectrum CT,pin site infection”为英文检索词,以“胫骨骨缺损,骨搬移技术,手风琴技术,超声,能谱CT,针道感染”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7篇,并以此对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优势、不足及改进策略作一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感染及畸形的胫骨骨缺损方面优势明显;②对于骨搬移技术的并发症,如针道感染、搬移区新骨矿化不良、对合端愈合困难等问题,可采用新的消毒剂、手风琴技术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谱CT等辅助检查来解决,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③仍需改善现有的治疗技术或选择新的方法来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ORCID: 0000-0003-3985-1091(贺国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骨诱导膜技术:包含体内形成诱导和诱导膜内植骨2个阶段,其中体内形成诱导膜首先行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依据骨折具体状况选取合适固定方式对骨折行稳定固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则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或经验采用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该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结构,小心去除骨水泥,采用钻头或骨锉去除两侧骨端和髓腔硬化骨,促进植骨融合,于骨膜内填充自体松质骨,缝合诱导膜,预防移植骨重吸收。 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经过应力牵拉刺激加速骨折断端间充质干/祖细胞分化增殖,加速生成新骨与肢体重建,在修复骨缺损时还可恢复肢体长度完成骨折断端加压愈合。但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需要长时间固定,技术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费时费力。 背景: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长段骨缺损具有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等优势,既往研究多采用该技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骨缺损患者,对于骨缺损且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者伴随感染等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平均年龄(47.15±8.16)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5.1 cm×3.4 cm至21.8 cm×9.4 cm,骨缺损长度5.8-19.5 cm,平均(11.4±2.3) cm。对于创面轻度污染者行清创、骨折外固定、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填塞,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皮肤创面;对于创面感染患者,先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填充骨水泥及皮瓣手术。一期术后8-12周行二期植骨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试验获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创面轻度污染的9例患者,清创后固定外固定架、填充骨水泥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未发生感染;②6例感染患者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一二周完全控制感染后进行填充骨水泥和皮瓣手术,创面愈合;③15例患者在骨缺损二期植骨以后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间,平均(9.18±2.10)个月;④结果表明,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可有效治疗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ORCID: 0000-0002-6182-9993(陈彦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诱导膜技术:又称膜诱导技术、Masquelet技术,1986年由Masquelet等最先提出并使用,是一种重建超临界尺寸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该技术在清创后所形成的骨缺损处植入骨水泥占位器,以形成一层生物膜,并在所形成的膜内进行植骨对骨缺损进行二次重建。该技术修复大段骨缺损具有重建时间短、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势,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并可增加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纤维蛋白原渗出,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形成提供基质。在促进骨愈合方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促进血管增生,协调软骨细胞的消长、细胞外基质的改建,加快软骨内成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还可以趋化并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使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局部钙盐沉积增加,促进骨愈合。 背景:研究发现在皮下、肌肉等部位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也可形成诱导膜,膜内同样具有微血管的形成并分泌多种成骨因子。 目的:比较皮下、肌肉、股骨骨缺损处诱导膜内血管化程度和成骨因子表达的差异。 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后肢皮下、肌肉内、股骨骨缺损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每组12只。植入6周后,取出骨水泥周围的诱导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诱导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Western Blot印迹方法、RT-q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诱导膜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实验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1101006。 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3组均可形成诱导膜,但骨缺损组诱导膜组织切片外层血管数量较肌肉组、皮下组多,靠近骨水泥侧的内层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细胞数量较肌肉组、皮下组多;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缺损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最多,皮下组最少;③Western Blot与RT-qPCR检测显示,骨缺损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多于肌肉组、皮下组(P < 0.001);④结果表明,不同的周围组织条件对诱导膜的组织结构和成骨因子表达有重要影响,在骨缺损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提高诱导膜的形成质量,膜内新生血管更丰富,骨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更多。ORCID: 0000-0003-1405-0765(李树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诱导膜技术:是修复骨缺损,尤其是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手术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手术是在骨缺损部位填塞骨水泥,由于异物反应刺激周围软组织形成伪膜,伪膜逐渐增厚成为诱导膜;第二阶段手术是切开诱导膜取出骨水泥填塞物,在诱导膜内植入松质骨等植骨材料,并缝合诱导膜。第二阶段手术时间因骨缺损部位是否感染和感染何时得到控制而不同。 诱导膜包裹松质骨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机制:一方面是诱导膜具有机械性的隔离和包裹作用;另一方面诱导膜是生物膜,具有生物性成骨活性。诱导膜厚度可达1 mm左右,比正常骨膜更厚,外层主要为纤维组织,具有机械性隔离纤维组织长入骨缺损部位作用。 背景:对于骨缺损的治疗,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的骨愈合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阶段行诱导膜内植骨修复骨缺损的愈合效果差异和影响骨愈合的主要因素。 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7年8月无锡市骨科医院和无锡市人民医院行诱导膜技术治疗的63例胫骨骨缺损患者,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6-69岁,按骨水泥填塞后诱导膜内植骨时机不同分为2组:早期组(n=25)在骨水泥填塞后6-8周诱导膜内植骨,晚期组(n=38)在骨水泥填塞后10-12周诱导膜内植骨。随访评估两组骨缺损愈合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发生延迟愈合和骨不连的原因。试验获得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LW2019001)。 结果与结论:①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骨移植手术,术中发现早期组形成的诱导膜较薄、毛细血管相对较多,而晚期组形成的诱导膜通常较厚、毛细血管相对较少;②63例获得16-50个月随访;早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22例,延期愈合3例;晚期组伤口或切口一期愈合34例,延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2例;③早期组延迟愈合1例,无骨不连病例,临床愈合时间5.0-12.0个月,平均6.64个月;晚期组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临床愈合时间5.0-16.0个月,平均7.42个月;两组骨缺损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早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3例、良11例、可1例,晚期组患肢功能恢复:优17例、良18例、可3例,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行诱导膜内植骨对骨缺损骨愈合时间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对愈合率无影响,而诱导膜体积和完整性、植骨质量和数量及断端稳定性等其它因素对骨缺损骨愈合,尤其是愈合率的影响更大。ORCID: 0000-0002-7347-1773(周子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骨缺损:是部分骨骼的缺失,小部分骨缺损机体可以自我修复,但当缺损长度超过缺损骨横径的1.5倍时,则会造成缺损处迁延不愈的情况,是临床常见病,其中四肢骨缺损最为常见。发病原因主要有高能量直接损伤和感染,以及肿瘤和骨髓炎所致也较为常见,目前对于骨缺损治疗方面有着治疗周期长,成本高,疗效不可控,并有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 组织工程骨技术:是将组织工程技术应用到治疗骨缺损上,其方法是从患者自身提取出所需的种子细胞,在体外经过特殊的体外培养技术,使其大量增殖,然后把培养的种子细胞放置在适合缺陷部位形态结构的细胞支架上,接着将植入种子细胞的支架放入到已经清创的骨缺损部位,随着种子细胞的成骨作用,支架材料也开始降解,最终完成骨缺损的治疗。 背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车祸等所造成的创伤性骨缺损越来越多见,骨缺损范围越来越大,目前骨缺损治疗有着治疗周期长、所需花费高、疗效不可控制的特点,并有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同时对骨科医生来说是难题也是挑战。 目的:分析传统骨缺损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其最新进展,着重探究组织工程技术领域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及其优越性,作一综述。 方法:作者以“骨缺损,骨移植,组织工程,诱导膜技术,骨搬移技术,内皮祖细胞,3D打印技术”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 defect,bone transplantation,tissue engineering,induced membrane technology,bone transfer technology,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3D printing technology”为英文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万方和PubMed数据库归纳总结,检索到120篇相关文献,并通过对于题目、摘要和部分文献内容的阅读,排除了时效性不强、结论模糊、重复的文献,最后纳入符合标准的4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传统骨缺损治疗方式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组织工程骨技术的出现有望成为骨缺损治疗最有效的方式;②种子细胞有着良好的成骨性能并能分泌促进成骨的一些重要因子;③支架材料可为患者早期提供机械强度,有着良好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可控降解性等优势;④迫在眉睫的血管化问题也在逐步解决,能够为骨缺损患者带来福音。 ORCID: 0000-0003-3706-0771(秦宇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临床上常见,一直以来是骨科修复领域的难题。 目的:介绍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用。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1年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CNKI 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 和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有关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egmental bone defect,titanium mesh or titanium cage”;中文检索词为“四肢或长骨,骨缺损,钛网”。排除重复性研究、非四肢长骨和Meta分析类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共检索到3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无论在大动物或是小动物的实验中均取得较好的成骨效果,优于非钛网的游离植骨和大块皮质骨游离植骨;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骨均是可行的填充植骨材料,以自体松质骨为主的植骨材料的成骨效果相对较好,具有生物活性钛网较普通钛网的成骨效果更好。临床上,在四肢长骨各个部位的节段骨缺损中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包括骨缺损长达十余厘米的病例。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改变了以往认为大于 6 cm以上长段骨缺损只适宜带血运的骨移植、而不适宜无血运游离植骨的传统观点。该方法较简单、安全、有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治疗长骨骨干部节段骨缺损的无血运游离植骨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研究使用抗生素骨水泥抗感染并形成诱导膜,采用膜诱导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及其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015年9月手术治疗15例胫骨骨髓炎患者,一期病变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外固定支架固定,6~8周诱导膜形成后二期手术取出骨水泥,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采用膜诱导技术修复骨缺损促进骨质愈合。结果随访12~52月,15例患者感染无复发,骨折均获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膜诱导自体骨或结合异体骨材料移植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及其术后骨缺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曲折漫长,需要控制骨感染和修复骨缺损,一直是骨科的棘手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众多,临床常用手段包括清创后植骨、抗生素缓释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Masquelet技术及Illizarov技术,使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但目前没有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方案都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笔者查阅、回顾了感染性骨缺损的文献,就主要治疗现状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3.
俞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25):4683-4686
背景:由于肿瘤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而如何修复骨缺损是骨科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的:介绍各种骨填充材料在骨肿瘤中的应用,并观察硫酸钙人工骨复合自体骨修复骨肿瘤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骨填充材料,骨肿瘤,骨缺损”为中文关键词;以“bone filled materials,bone tumor,bone defec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1-01/2011-01 PubMed及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共检索到文献40篇,最终纳入符合标注的文献24篇。 结果与结论:用于骨肿瘤骨缺损的骨填充材料众多,主要分为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合成材料。有学者应用复合材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每种材料在修复骨肿瘤骨缺损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理想的骨肿瘤骨缺损填充材料。通过骨组织工程技术获得所需的骨填充材料,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Aim: The aim of the current report is to illustrate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oroantral fistula (OAF), using an autologous bone graft integrated by xenologous particulate bone graft.Background: Acute and chronic oroantral communications (OAC, OAF) can occur as a result of inadequate treatment. In fact surgical procedures into the maxillary posterior area can lead to inadvertent communication with the maxillary sinus. Spontaneous healing can occur in defects smaller than 3 mm while larger communications should be treated without delay, in order to avoid sinusitis. The most used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OAF involve buccal flap, palatal rotation - advancement flap, Bichat fat pad. All these surgical procedures are connected with a significant risk of morbidity of the donor site, infections, avascular flap necrosis, impossibility to repeat the surgical technique after clinical failure, and patient discomfort.Case presentation: We report a 65-years-old female patient who came to our attention for the presence of an OAF and was treated using an autologous bone graft integrated by xenologous particulate bone graft. An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titanium-reinforced membrane (Gore-Tex ®) was used in order to obtain an optimal reconstruction of soft tissues and to assure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bone graft from epithelial connection.Conclusions: This surgical procedure showed a good stability of the bone grafts, with a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OAF, optimal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patient discomfort, and good regeneration of soft tissues.Clinical significance: The principal advantage of the use of autologous bone graft with an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titanium-reinforced membrane (Gore-Tex ®) to guide the bone regeneration is that it assures a predictable healing and allows a possible following implant-prosthetic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自体块状皮质骨:自体块状皮质骨具有刚性的板层状结构,毛细血管的含量较低,因此移植后很难维持具有活性的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致密的矿化基质导致血管重建和长入的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空间维持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其中含有的成骨细胞和生长因子对骨再生起促进作用,是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 Onlay植骨:于两侧下颌外斜线处取长方形皮质骨块,在上颌左侧骨缺损区植入皮质骨块,右侧骨缺损区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 背景:自体骨有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的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但关于自体骨块移植后的骨块是完全被吸收替代?还是能保留细胞活性长期存留?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皮质骨移植后改建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6只健康比格犬麻醉后拔除两侧上颌前磨牙,并去除颊侧宽约10 mm、长约15 mm、厚度约2 mm的骨板,建立上颌骨缺损模型,在双侧下颌骨体颊侧切取相应大小的块状皮质骨并修整边缘。在上颌骨缺损区移植皮质骨块,一侧为单纯块状皮质骨移植,另一侧在块状皮质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分别于骨移植后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测和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骨块的吸收率、移植骨中的细胞存活率。实验方案经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可见移植骨块体积逐渐缩小,边缘圆钝,与基骨结合稳固;②6个月时全部种植体脱落;硬组织磨片可见移植骨块与基骨间存在新生骨连接;6个月时移植骨骨陷窝孔隙率明显低于3个月,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3个月(均P < 0.05);③结果说明,块状皮质骨移植后,能够与受植区基骨发生骨结合,其内部的骨细胞部分保持活力,随着愈合期延长,新生骨细胞的比例增加,移植骨块的体积逐渐变小。皮质骨移植同期种植后移植物吸收明显,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ORCID: 0000-0001-5201-9377(王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强大的骨诱导特性,已被证实能够促进骨折、骨缺损等疾病的骨愈合。但目前国内外针对骨形态发生蛋白用于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较少,并且各研究结果间存在争议,使得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疗效尚不明确。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相比自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优势和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lsevier、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4月发表的文献,筛选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相关的随机或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系统提供的Rev Man5.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各4篇,多为30-124例的小样本量研究,共计613例骨不连患者,观察组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对照组采用自体骨移植;(2)Meta分析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的术后愈合率、感染率、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自体骨移植[WMD=-1.24,95%CI(-1.70,-0.79),P <0.01];骨形态发生蛋白或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骨移植的手术时间短于自体骨移植(P <0.01);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术中出血量少于自体骨移植(P <0.05);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的治疗费用高于自体骨移植(P <0.01);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自体骨移植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同时也是自体骨移植物的安全佐剂,具有加速骨折愈合的潜在优势,但目前的证据暂不支持骨形态发生蛋白联合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应用Masquelet技术行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治疗的53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一期清创术后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塞骨缺损并稳定断端,二期手术取出抗生素骨水泥,更换固定器械为髓内钉,诱导膜内充分植骨。随访观察术后感染复发率、骨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66个月,平均(46.3±11.5)个月,均无感染复发、轴线偏移、再骨折现象。51例(96.2%)骨愈合;2例(3.8%)出现肥大性骨不连,翻修辅助重建锁定钢板后均愈合;1例(1.9%)出现髂后供骨区切口感染。结论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应用Masquelet技术二期髓内钉固定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增加稳定性、减少植骨量、避免轴线偏移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发现直径300-500 μm微米结构的微小颗粒骨比直径4.0-5.0 mm的经典颗粒骨更容易在非感染骨缺损中成活。 目的:评价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感染性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8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或骨不连患者,其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2岁;胫骨上段19例,胫骨中段2例,胫骨下段7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病例17例,骨折术后感染合并骨不连11例。随访6-30个月观察创面及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平均6周移植微小颗粒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经植骨后骨缺损处均骨性愈合,2例骨折愈合差,经二次植骨后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药敏反应。表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混合万古霉素开放性植骨修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