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1年7月至2004年4月应用吻合浅静脉的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及腕部软组织缺损,由于静脉回流通畅,皮瓣均成活良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6~50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5例,烫伤2例,车祸伤3例,输液药物外渗致  相似文献   

2.
足踝部大范围的皮肤、骨缺损及复杂的复合组织缺损 ,是创伤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应行早期有效地修复和重建功能。 1 988年~ 1 998年对 33例足踝部创伤 ,采用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33例 ,男 2 5例 ,女 8例。年龄 1 4~ 62岁。其中车祸伤 1 6例 ,机器绞伤 1 2例 ,钢锭砸伤 3例 ,热烧伤 2例。伴外踝骨缺损 3例。急诊修复 1 8例 ,择期 1 5例。其中腓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踝部软组织缺损 30例 ,腓动脉腓骨皮瓣修复足踝部骨及软组织缺损 3例。1 .2 手术方法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3年6月-2009年6月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7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6~12个月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99年~2002年,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9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5~54岁,平均37.8岁,均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致伤原因:汽车辗轧伤7例,石膏压迫致皮肤坏死跟腱外露1例,脊柱骨折截瘫足跟部褥疮1例。创面最大13cm×7cm,最小1.5cm×3cm。1.2手术方法新鲜创面常规彻底清创,陈旧性损伤则将创面的瘢痕、窦道、坏死组织一并清除干净,并冲洗浸泡,使之成为较新鲜的创面。先用龙胆紫划线设计皮瓣,以外踝与跟腱中点至腘窝中点的连线…  相似文献   

5.
本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小腿及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 1996年 12月~ 1999年 12月开始利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2 4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 ,男 17例 ,女 9例。年龄 14~5 4岁 ,平均年龄 2 9.5岁。足跟部撕脱伤 11例 ,胫腓骨及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内固定及骨外露 3例 ,慢性骨髓炎窦道切除术后皮肤缺损 2例 ,小腿内侧、足背慢性溃疡切除术后骨外露 5例 ,踝前疤痕挛缩 2例 ,足跟部电烧伤 1例。急性损伤清创术后 期皮瓣转移修复 7例 ,延期修复 4例。皮瓣最大14 cm× 8cm,最小 3 .0 cm× 1.5 cm。二、…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造成的儿童足踝部损伤后软组织缺损很常见,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来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深度烧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足踝深度烧伤常造成肌腱、神经及骨骼外露或部分坏死,受区多不具备植皮条件,需采用皮瓣进行修复。因组织缺损较大且局部无供瓣条件,可选用远端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的方法。若组织缺损局限则宜采用局部岛状皮瓣或局部皮瓣进行修复。2003年6月~2005年9月,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深度烧伤创面8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腓血管的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0-2003年,在对腓血管跨区关系显微解剖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带腓血管的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2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大为21 cm×10 cm,最小5 cm×8 cm,切取皮瓣最大24 cm×12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的外形平整美观,疗效好。结论带腓血管的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薄皮瓣修复手背创面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Bertelli等首先报道了皮神经伴行血管蒂皮瓣的概念及其应用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但由于手背部有其特殊的外形和功能,用此皮瓣修复后常出现手背臃肿、外观欠佳,不能达到功能与外观的统一。自2002年5月以来,我们将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经修薄后移植于手部创面,临床应用12例,术后手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8月—2003年 12月,笔者单位对收治的 13例患者足远端高压电深度烧伤创面,用转移带蒂逆行足背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其供瓣区创面再转移小腿隐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接力修复,术后患者足部功能及外形恢复均满意。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 12例、女 1例,年龄 17~44岁,平均 27岁  相似文献   

12.
自 Masquelet等于 1992年首次提出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概念后 [1 ]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在国内外有了很多报道。足跟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为多见 ,我院于 1997年 3月~ 2 0 0 2年 3月间开展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 5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共 5例 ,均为成年男性。年龄 18~ 5 1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 2小时~ 3周。其中右足 3例 ,左足 2例 ,均伴有跟腱、骨及关节等深部组织外露 ,其中合并感染、跟腱粘连 1例。致伤原因 :烧伤 2例 ,撕脱伤 1例 ,电击伤 …  相似文献   

13.
带隐神经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2002年8月-2004年5月以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裸部软组织缺损6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改进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2005年4月,对15例足跟、踝关节和足前部皮肤缺损患者,应用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为皮瓣提供血供,设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蒂部最远可达外踝平面。其中切取单纯皮瓣12例,复合皮瓣3例,皮瓣范围7cm×6cm~11cm×8cm。供区伤口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瓣肿胀或血运障碍,供、受区创面均期愈合。术后获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近似,无局限性臃肿,能穿鞋正常行走,皮瓣受力处无破溃,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不需吻合血管,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报告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18具成人下肢标本中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的走行及血供;临床应用修复足踝部缺损9例。结果 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有明确的体表标志线,在小腱下1/6-1/8有多源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9例皮瓣均存活,随访1-36个月,皮瓣供区,受区的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 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具有多源的动脉血供和丰富的静脉回流网。临床随意性相对较强,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掌背及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6月,收治20例24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14指,女8例10指;年龄14~55岁.挤压伤10例,绞伤6例,电锯伤4例.示指6指,中指8指,环指8指,小指2指.创面范围为2.5cm×1.5 cm~6.0cm×2.2 cm.患者伤后1 h~15 d入院.术中采用3.5 cm× 2.0 cm~6.5 cm×2.5cm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0例12指手指近节及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1.3 cm×1.0 cm~2.5 cm×2.0 cm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0例12指指腹及指端侧方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指外形良好,皮瓣质地柔软耐磨,静止两点辨别觉为4.5~7.8 mm.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13年10月,对20例足踝部皮肤缺损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瓣转移修复,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5~62岁,平均36岁。损伤原因:烧伤10例,机器伤5例,车祸伤3例,感染2例。其中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1次12例,2次6例,3次2例,皮瓣选择:外踝上皮瓣8例8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5cm×4cm~13cm×8cm;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12例12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6cm×4 cm~18cm×9cm;修复部位包括足背、足跟和内、外踝,皮肤缺损范围6cm×4cm~15cm×8cm。结果:术后外踝上皮瓣完全成活6例,完全坏死1例,尖端部分坏死1例。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完全成活10例,其余2例尖端出现表皮坏死,经换药后痊愈。术后经1月~5年随访,皮瓣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是一种较好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面感染率低,成功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对36例足踝部皮肤缺损分别采用同侧外踝上皮瓣或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其中男35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机器伤12例,车祸伤22例,感染1例,冻伤1例。其中急诊行皮瓣修复24例,12例于伤后7 d~1个月手术,修复部位包括足背、足跟、前足和内、外踝,皮肤缺损范围5 cm×4 cm~20 cm×10 cm。其中外踝上皮瓣15例15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5 cm×4 cm~15 cm×8 cm;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21例22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6 cm×4 cm~20 cm×10 cm。就其术后疗效及两种皮瓣的成活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外踝上皮瓣完全成活10个,完全坏死3个,尖端部分坏死2个。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完全成活21个,其中3个尖端出现表皮坏死;1个在术中即出现动脉供血不足,改行其他方法修复。术后经3周~6个月随访,两种皮瓣修复后的疗效相似,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皮瓣的痛、触觉为S0~S1。修复足跟跖侧的两种皮瓣术后均较臃肿,皮瓣与跟骨之间存在滑动,皮瓣表面出现压迫性表皮坏死。结论外踝上皮瓣适用于内外踝部、足背近侧等距皮瓣供区较近的部位,皮肤缺损面积相对较小的创面;对于缺损较大或距离踝关节较远的足部创面,应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但有踝关节动脉网破坏严重时需谨慎应用。  相似文献   

19.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M asque let等[1]于1992年首次提出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概念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国内外进行了深入研究[2~3]。2002年10月至2005年8月我科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中足及踝关节损伤皮肤缺损1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改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指端缺损的较好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常遇到因蒂部受压致失败的病例。我院自2002年以来通过改良其蒂部带有“V”型皮桥后,无1例失败,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18指,男8例12指,女4例6指;年龄18~42岁。其中示指8指,中指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