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的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则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主要是由于四时气候不正,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时疫、感染所致的一些疾病,引起的外感发热。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入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相似文献   

2.
外感发热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笔者的既往分析显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外感发热患者总数的56.9%。近年对2502例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患者开展辨证施护,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晓春  张英 《四川中医》2008,26(11):124-125
根据患者发热的特点,运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把外感发热的患者分为表热证、半表半里证和里热证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施护方法.并配合中药沐足等外治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虽多,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及内伤两方面。然以外感为多,邪正相争,可见恶寒发热,寒热往来。表邪入里化热,多表现为但热不寒或潮热、汗出等等。病人因发热灼伤津液,正气消耗,邪入脏腑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其他慢性疾病。因此,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辨证施护甚为重要。现将外感表症、里热症、内伤发热的辨证护理简述如下。1外感表症外感发热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人)之邪为主的外感热病。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往往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热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外感发热患者治疗中进行辨证施护、辨证施膳、中医调养的宣教,达到治疗预防。方法:选择我院急诊临床诊断为外感发热的患者,年龄7~60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分为风寒袭表型、风热袭表型、郁热夹湿型。在治疗期间结合进行辨证施护、辨证施膳、中医调养等。结果:在治疗期间结合进行辨证施护、辨证施膳、中医调养等措施,对外感发热具有显著协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方法]通过对辨证分型和采用相对应分型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9.99%。提高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外感发热疗效。  相似文献   

7.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症,疗效显著,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急诊科2003年10月-2005年9月就诊的3930例外感发热患者,年龄18-78岁,病程0.5-3天。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45例,男1560例,女1385例;年龄(38.76±13.91)岁;病程(12.31±11.67)小时;就诊时体温(38.82±0.63)℃;辨证分型:风热型2059例,风寒型305例,暑湿型581例;疾病分类:普通感冒2202例,流行性感冒743例。对照组985例,男503例,女482例;年龄(39.49±14.23)岁;病程(11.86±12.16)小时;辨证分型:风热型695例,风寒型107例,暑湿型183例;疾病分类:普通感冒748例,流行性感冒23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体温、中医辨证分型及西医疾病分类构成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联合刮痧疗法对外感发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60例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并给予刮痧外治法。[结果]刮痧结束后30min体温降至正常范围者29例,较治疗前降低>1℃,但仍高于正常者27例,无明显变化者4例。总有效率93.3%。[结论]外感发热患者经正确的辨证施护,并实施刮痧疗法,有利于改善机体功能,能有效降温,并促进发热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外感发热的中医辨证施护心得赣榆县中医院(222100)张来华关键词外感发热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辨证施护外感发热多因感受六淫或疫疠之邪引起,临床以发病较急、热势偏高为其特点,常兼有咳嗽、气急、胸闷等症状。笔者在10余年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对外感发热区别...  相似文献   

10.
外感发热患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萍  邓海燕 《河北中医》2004,26(12):942-943
自从2003年春季爆发SARS以来,各地医院都建立了发热专科,以专门接诊治疗发热患者。我们在发热专科工作期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外感发热辨证分为表热证、半表半里证和里热证三类证型进行施护,患者退热快,痛苦少,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发热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继霞 《河南中医》2006,26(10):87-87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中医将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病两大类,临床应辨证施护。 1 外感表证 1.1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护理措施:病人服药后可给以热粥以助气气行稍加或衣被以助汗撤出,引邪外出,或针刺大椎、合谷、曲池。此时不可用物理降温,以免腠里闭塞,而邪闭不出,可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姜、葱、胡椒、香菜等。因辛散走表,有助疏邪透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热病人如何使用合适的降温方法。方法:将69例发热病分别应用柴胡、复方氨基比林、紫雪丹、冰敷和酒精擦浴进行降温护理,比较降温效果。结果:柴胡适应范围较广,效果较好;紫雪丹较适应于小儿及儿童:冰敷或酒精擦浴有其极限性,尤其不适于外感发热有表证的病人。结论:不同证型的发热病人必须采用不同的降温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菊英 《光明中医》2014,29(12):2656-2657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咳嗽按病因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为冬春季节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年老体弱者及儿童多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周奎龙 《江苏中医药》2014,46(10):22-23
史锁芳教授治疗外感发热宗仲景六经辨证,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常取佳效。辨太阳经发热,卫强营弱自汗用桂枝汤,阳气闭郁无汗用麻黄汤,虚人外感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辨阳明经高热,见大渴以白虎汤加减为主,石膏量重多则100余克,阳明腑实发热且见潮热予承气汤辈。辨少阳经寒热往来,治以小柴胡汤为主,重用柴胡30g辛透外邪。辨太阴病发热多属虚人外感,推崇薯蓣丸,伴阳明热盛口渴喜饮用石膏,腹中大实痛加制大黄。辨厥阴病发热,实肝阳虚馁,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治以乌梅丸、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为主。辨少阴病发热,素体肾阳不足,复感外邪,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附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李秀芹  王秀霞 《河北中医》1999,21(6):384-384
凡人体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有发热感,均称之为发热。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现将20例发热患者辨证施护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8~76岁,平均64岁;呼吸道感染8例,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8例;属外感发热11例,内伤发热9例。2 辨 证辨证分型为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属实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较重,有感受外邪之病史,常伴有其它外感之证;根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又分为表证、里证及半表半里证。内伤发热,虚证为多,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或有…  相似文献   

16.
外感咳嗽多因肺卫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气候突变时,六淫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外邪以风、寒、燥、热为多,常以风为先导,挟寒、热、燥犯肺,故临床上以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者居多.  相似文献   

17.
18.
外感发热是临床上儿童最常见的疾病症状之一。儿童外感发热的特点是病势迅猛,转变快速,体温常达40℃左右;部分儿童出现抽搐惊厥的危险症侯。笔者在近3年中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应用辛温解表、清热劫邪、透疹退热等方法治疗儿童高热5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所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我科自1989年以来,治愈了数百例外感热病患者,同时摸索出了一些中医护理规律,现归纳如下:1 一般护理(略)2 辨证施护由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不同,应根据中  相似文献   

20.
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症300例临床观察与体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热症南方协作组制订的《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结合本地区的用药特点和具体病情,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症30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治愈281例,占93.66%,显效10例,占3.33%,有效5例,占1.66%,无效4例,占1.33%。总有效率98.66%。文中将300例的一般情况,诊断标准、辨证分型、证候与病种的关系、辨证论治方案、疗效分析、病案举例等作了具体详细的报告,最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