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火郁发之”罗珍春(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导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  相似文献   

2.
论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成为中医治疗火热病证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实火"之"火郁"当寒温并用,"阴火"之"火郁"当补散结合.  相似文献   

3.
范艳艳  季光 《光明中医》2010,25(7):1269-1270
<正>"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火郁,即火邪不能正常外出,  相似文献   

4.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5.
"火郁发之"出自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疗大法之一。"火郁"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凡是有热邪郁滞气机表现的,都可以称之为"火郁",治疗上应遵循"发之"原则,采用清解、宣散、透表、升发等治疗方法开郁清热,调畅气机。本文主要探讨"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木郁达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木郁达之"首见于《素问》中对木、火、土、金、水五郁的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中医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具有较大优势[1]。《素问·本病论》谓:“人或善或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阐述了五气之郁的治疗原则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相似文献   

8.
<正>"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由此提出了"火郁"病名及治疗原则。《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中多次提出"火郁发之"的治则,现将这一治则在本书中的运用阐述如下。1胎赤"胎赤胎中受热毒,生后遍体若丹涂,清热解毒汤极妙,蒋氏化毒功效殊。"胎赤多由孕妇过食辛热,致热毒蕴于血分,传于胎儿所致。临床表现为婴儿出生后,身热皮肤湿  相似文献   

9.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涵盖了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此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内、外科疾病均可,经历代医家实践使得其理论内容逐渐发展完善,现对其简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浅析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及临床意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娅(430030)木都达之、火郁发之是运用中医理论来治疗疾病的两个法则,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笔者对这两个治则从三个方面试析如下。l五行学说及其特性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  相似文献   

13.
升麻鳖甲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江泳教授据升麻鳖甲汤及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二方的配伍机理研究,基于疾病本体创新性地提出升麻鳖甲汤与"火郁发之"的联系,指出"阴阳毒"实为"火郁"之机,升麻鳖甲汤切合"发之"之法,并以此为基础明确界定"火郁发之"的临...  相似文献   

14.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清酒、熟蜜组成。升降散虽是治疗温病之方,但谨守因郁致火之病机,其用药特点以清、透为主,适用于气机升降失调,郁热外出不畅之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这一五郁致病治则的论述,探讨了历代医家对该治则的认识与发挥,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提出临证应用之时务必清楚"清"、"发"之比例,才能辨证准确,用药精良,效如桴鼓。同时也例举了笔者应用该治则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6.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者,“六气皆可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之谓也。郁者,因气滞、血淤、痰结、便秘、尿涩而拂郁不达也。发者,以汗、吐、下、宣、散、疏、利等法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也。简而言之,用“发之”的方法来治疗因“火郁”引起的病证,即“火郁发之”。笔者根据上述原则治疗内伤杂病之火热证,稍积经验,兹举例案以为印证。  相似文献   

17.
<正>"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法之一,临床应用甚广。但凡邪气阻滞于里,内郁不宣,郁久化热,均可成"火郁"之证。《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云:"小儿脏腑之气软弱。"《育婴家秘》亦云:"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易受外邪侵袭,且热邪致病,传变迅速,易致肝风内动、热极生风甚至邪热内陷心包之危象。因此临床上及时准确地辨  相似文献   

18.
五郁是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的合称,源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达之"等五郁之甚之治.伴随情志不畅致"郁"的热议,对运气异常致"郁"的探究或流于表浅、混淆、曲解,有碍守正传承."郁"具茂盛、温暖、郁积、阻滞等多重字义,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均有体现,五郁并提的队列式出现仅见于六元正纪大论、刺法论、本病论三篇....  相似文献   

19.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五郁之说是《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  相似文献   

20.
"火郁"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许多病证共同的病理基础,涵盖范围相当广泛。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因而表现纷纭繁杂。"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火郁治疗的关键在于宣畅气机,清透郁热。六腑以通为用,故肠腑气机以通降下行为顺。邪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