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132例局部进展期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47例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者作为观察组,另85例未行新辅助治疗者作为对照组,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和QLQ-CR29评分来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 结果:术前观察组的整体生活质量和情绪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丧失、腹泻、经济困难以及脱发、口干、味觉异常和焦虑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脓血便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但是观察组的疼痛、腹泻以及排气、排便失禁和皮肤灼痛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且腹泻的评分差异一直持续到术后12个月(P=0.023)。从术前至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阳痿和性交困难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明显,相应的男性性功能评分也一直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女性患者的性功能评分只在术前低于对照组(P=0.017)。 结论:对局部进展期的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以胃肠道和性功能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激素替代治疗的必要性。 方法:将120例因甲状腺良性肿瘤行单侧腺叶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30岁,23例)、中年组(<30~<60岁,69例)、老年组(≥60岁,28例),检测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3、6个月,1、2年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 结果:青年组FT3水平在术后1周、1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FT4水平术后各时间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TSH水平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比明显升高(均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年组术后各时间点FT3、FT4、TSH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FT3水平在术后1周,1、3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FT4水平在术后1、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TSH水平在术后1周,1、3、6个月时均较术前比升高(P<0.05),后期各时间点则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结论:不同年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情况不同。中年患者术后代偿能力强,可不予激素替代治疗;青年对甲状腺激素需求量相对较大而老年患者代偿能力较差,故青年患者术后半年内、老年患者术后1年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全肺切除术后早期支气管胸膜瘘(BPF)的效果。方法 给予全肺切除术后确诊为BPF的36例患者早期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8.33%),其中肺栓塞1例、呼吸衰竭2例,给予抗感染、抗凝、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等治疗后均顺利康复出院。再次开胸术后住院时间19~51 d,平均32.21 d。末次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手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全肺切除术后BPF患者行早期手术联合胸腔冲洗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预后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AMH(anti-Miillerian hormone)水平及术后改良Kupperman评分探讨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式对卵巢功能近期和远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因子宫肌瘤需手术的患者120例,分为子宫肌瘤切除组(A组,n=40),全子宫切除组(B组,n=40),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切除组(C组,n=40),分别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前2 d、术后1、6、12个月的血清AM H水平,同时在相应节点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评估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B组、C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2 d相比,AM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相对于A组,B、C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AMH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2 d相比,B组、C组术后1个月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评分明显升高(P<0.05);相对于A组,B、C组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论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而临床效果与子宫次全切除术基本相当,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及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切除患者术后6、12个月卵巢功能减退明显,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可首选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降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滑膜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对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因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08例,其中男48例,女60例。其中54例术中行滑膜次全切除术,男26例,女28例;年龄57-69岁,平均(60.2±6.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3-30.8kg/m^2,平均(27.5±2.5)kg/m^2;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9分,平均(5.9±1.9)分。54例行部分切除术,男22例,女32例;年龄56-68岁,平均(59.3±5.9)岁;BMI21.8-29.9kg/m^2,平均(27.0±2.1)kg/m^2;术前VAS评分6-9分,平均(6.7±1.8)分。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五个时间点分别对患者髌上10cm周径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与次全切除组相比,部分切除组术后1周、2周、1个月肢体肿胀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保留滑膜可以减轻术后早期肢体肿胀,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与胸腔镜下传统的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整理本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行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NSCL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入观察组,选择同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且术后24~48 h总引流量前者低于后者,P<0.05。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比较:术前两组病人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FVC、FEV1%均低于术前,组间比较,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7.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结肠次全切除术(保留回盲部)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效果。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S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随访至少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3、6、12月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排便满意度。共入选59例STC患者,其中腹腔镜组27例,开腹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便秘病程、Wexner便秘评分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成功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开腹组相比较,腹腔镜组术中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排便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排便满意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排便满意度均较开腹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保留回盲部)治疗结肠传输障碍便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排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金珠凤 《护理学杂志》2011,26(21):57-58
目的探讨5例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行全肺灌洗术,并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经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后,本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及气喘症状明显好转,平均住院15 d出院。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患者未复发,日常生活均能自理。结论全肺灌洗术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密切观察、配合,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健康指导,能保证全肺灌洗术的顺利进行,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腔镜与开放手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36例行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totally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ET)及36例开放手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采用EORTCQOL调查表(QLQ-C30中文版),随访记录对比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两组患者术后不适、并发症及心理社会影响等情况,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适如疲乏、吞咽不畅、术区压迫感、暂时性低钙症状、声音嘶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区疼痛近期TET组明显,中远期症状均缓解。TET组术后手术疤痕对患者外观、心理、社会关系的影响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TET与开放手术患者术后躯体不适及并发症发生率相近,但TET可显著降低手术瘢痕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术对肺小气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21年1~6月期间,在民航总医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124例患者资料,其中行解剖性肺段切除64例、肺楔形切除6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1、3、6个月的MEF25%、MEF50%、MEF75%/25%变化,明确肺段切除与肺楔形切除对肺小气道功能的影响。 结果MEF50%、MEF75%/25%、MEF25%两组指标术后1周均降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升高,且肺楔形切除组较肺段切除组结果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指标均较前升高,且肺楔形切除组仍较肺段切除组结果高;MEF50%、MEF75%/25%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MEF25%肺楔形切除组恢复至术前水平,较肺段切除组指标高,肺段切除组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小气道肺功能指标更能反映出机体肺功能情况;对于<1 cm且实性成分<5 mm的肺小结节,肺楔形切除术后肺功能指标比肺段切除恢复较快;提示切除肺部组织越小,保留的肺功能越多,越具有长期的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与小切口开胸手术(minimalincision thoracotomy,MIT)治疗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其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特点。方法我们的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生活质量的阶段分析。共纳入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10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06例NSCLC患者(男57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60岁),采用单中心、双盲试验的随机分组方法分为VATS组(n=57)和MIT组(n=49)。利用肺癌症状量表(LungCancer Symptom Scale,LCS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3、6、9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所在肺叶、肿瘤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胸腔引流管置留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中,VATS组内各指标评分与术前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T组内术后1个月食欲[(1.04±0.71)vs.(2.00±0.83),F=6.357,P=0.021]、疲劳[(4.55±1.17)vs.(10.19±2.10),F=4.721,P=0.043]、气促[(2.18±0.86)vs.(10.26±2.05),F=10.020,P=0.005]及疾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5.16±1.70)vs.(17.60±3.17),F=12.319,P=0.002]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ATS行早期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胸中段食管癌微创与开放Ivor-Lewis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121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微创食管癌Ivor-Lewis术60例(腔镜组),传统开放食管癌Ivor-Lewis术61例(开放组)。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和食管癌补充量表QLQ-OES18,及自增的2个项目对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腔镜组术后4周和12周的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疲倦、疼痛、呼吸困难及咳嗽困难评分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其中,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疲倦及疼痛评分术后24周仍优于开放组(P<0.05)。另外,腔镜组术后4周、12周和24周的右上肢活动障碍和右侧胸壁麻木评分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微创Ivor-Lewis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术后生活质量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月31日至2017年1月31日160例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胆外科行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肝切除术(A组)患者80 例,行开腹肝切除术(B组)患者80例。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2)术后第1天的肝功能、白细胞、降钙素原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3)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量表(QLQC 30评分)情况;(4)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分析手术方式与患者长期生存及无复发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术中情况: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患者(P<0.05),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均早于B组患者(P<0.05)。(2)术后情况:A组患者术后第1 天的肝功能、血常规及降钙素原等明显好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胸水等并发症低于B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的QLQ-C 30 较术前评分均升高,A组患者术后3 个月的QLQ-C 30 评分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4)A组患者术后3 年生存率及术后1 年无复发生存率均好于B组患者。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并发症少,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评价腹腔镜手术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接受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直肠癌患者45例,20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25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采取EORTC QLQ-C30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时间分布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1或P<0.05),手术时间稍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出现明显下降(P<0.01),术后3~6个月生活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优于开腹组(P<0.05或P<0.01)。术后2年腹腔镜组死亡率较低,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较长,但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近期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4例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组(60~74岁)、B组(75~89岁)和C组(≥90岁),比较3组患者术前住院日、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和术后半年病死率。结果术前住院日、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及术后半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3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率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01)。术后半年病死率C组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PFNA治疗≥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良好,但术后半年病死率较高,且术后输血率高,需特别关注血红蛋白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单孔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SLDG)与传统五孔法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MLDG)对胃癌患者近期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胃癌患者按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随机分为SLDG组(n=42)与MLDG组(n=44),对比分析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制定的生活质量问卷(QLQ-C30)、胃癌模块生活质量问卷(QLQ-ST022)评估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ECOG评分、重建方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病理、文化背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DG组手术时间[(207.14±31.68)min vs.(172.26±28.95)min,P<0.05]长于MLDG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优于MLDG组(P<0.05)。MLDG组3例(6.8%)发生并发症,SLDG组发生2例(4.8%)。住院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无出院后30 d内再入院病例。SLDG组患者术后1周QLQ-C30量表中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MLDG组(P<0.05),术后疼痛、疲倦、恶心呕吐症状较MLDG组更轻(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QLQ-C30评分差异较前缩小,总体生活质量较术后1周明显好转。但在身体外观、焦虑方面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DG与MLDG治疗进展期胃癌具有相同的手术效果,安全、可行,SLDG术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更高,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Little is known of how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changes after surgery, and whether or not quality of life is associated with and predictive of survival.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METHODS: 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 36 (SF-36), and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LQ-C30 and QLQ-CR38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before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 on discharge home and at 3-month intervals after operation for up to 1 year. Survival was measured in days from the time of surgery to death. RESULTS: Sixty-five patients with a median age of 67 years participated. Most quality of life scores dropped significantly below baseline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From the third month onwards some scores, such as the global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emotional function score on the QLQ-C30, improved. Other scores, including role function, fatigue and pain on the QLQ-C30, were similar to baseline values after 3-6 months and remained unchanged. However, scores such as sexual enjoyment and male sexual problems on the QLQ-CR38 were worse than baseline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remained poor thereafte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pre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dimension scores for physical function, nausea/vomiting and sexual enjoyment, together with age, predicted postoperative 1-year survival with an accuracy of 76.8 per cent.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nfirm that quality of life after rectal cancer surgery changes with time. It is generally worst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Pre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is a good predictor of survival at 1 year.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病人术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对照研究2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29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癌症病人QOL评价量表QLQ-C30,评价和比较手术前后QOL的变化特征。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肿瘤与肛缘距离、TNM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早期除情绪功能和认知功能以外的QOL总体评价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3~6个月,各项功能分值呈逐渐恢复趋势,腹腔镜组恢复显著早于开腹组(P<0.05)。总体健康状况量表的评价结果显示,腹腔镜组病人QOL恢复到中等以上水平的时间也显著早于开腹组。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不但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且病人术后QOL恢复较开腹手术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行经腹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经腹近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组)或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组)的85例AE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2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胃癌特异性评价量表(QLQ-ST022)测量其生活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近端胃切除组患者在饮食受限、腹泻及气促方面的得分低于全胃切除组(P〈0.05),而在味觉改变和反流方面的得分高于全胃切除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其他项目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AEG患者行近端胃切除+管状胃重建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近端胃切除术在饮食受限、腹泻以及气促方面的效果更优;而全胃切除术在反流和味觉改变方面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补充外源性胰酶是否可以改善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106例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试验组予口服胰酶胶囊,对照组不用胰酶.每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填写1次EORTC QLQ-C30问卷和Korenaga问卷,并测定粪便脂肪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各项评分是否有统计学差异,评价补充外源性胰酶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分析粪便脂肪含量来评估其对患者术后脂肪泻的影响.结果 术后6个月时86例患者接受评价,通过EORTCQLQ-C30和Korenaga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和粪便脂肪含量的分析显示,通过补充外源性胰酶可以减少体重丢失,缓解食欲减退、失眠、疲劳、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并且改善肠道对脂肪的耐受性及患者健康状况.结论 全胃切除引起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通过补充外源性胰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