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特征,20例行平扫及四期动态增强扫描(即早动脉期,晚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7例仅行增强扫描.结果 肝门区胆管癌15例,胆总管癌12例;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方式的胆管癌CT表现各具特点,除延迟强化等直接征象外,肝叶萎缩,胆管扩张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肝外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提高对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均为单发低密度灶。CT增强扫描21例不均匀轻度强化,其中4例出现大片无强化低密度区,部分边缘强化,2例病灶延迟强化,17例肝内胆管扩张。结论CT是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是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30个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变区或其周围见胆管扩张,其中15例见肝包膜回缩征,1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9例。门静脉期11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14例中8例边界模糊的类圆形低密度肿块,11例伴肝内胆管扩张,6例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8例早期肿块周边呈不规则强化;4例周边呈环形或结节状明显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延时扫描所有病灶均延迟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均经病理证实.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2例行冠状面、矢状面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1例行容积再现(VR);增强扫描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结果 3例均为多房性囊性结构肿块,囊壁及多房分隔平扫呈稍低密度,囊内液性部分呈低密度,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多房分隔呈不同程度强化,2例延迟期强化,囊壁及多房分隔显示较平扫清楚;其中1例多房分隔较薄不规则,可见壁结节,增强后冠状及矢状面MIP像上清晰显示囊肿内下部分较完整的分隔及壁结节;1例囊壁及多房分隔光滑,局部增厚,增强后冠状及矢状面MIP图像清楚显示不同角度的多房分隔的形态,VR图像显示门脉左支血管腔明显受压、变细、移位;1例囊壁及多房分隔较厚不规则. 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笔者收集我院2006年9月-2010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23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长方式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方式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活检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动态CT表现。结果3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形成型27例,围管浸润型5例,腔内生长型2例。肿块形成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24例,3例表现为等或高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有增加,延迟期16例表现为均匀强化,11例表现为肿块周边不均匀强化,中央始终无强化。围管浸润型表现为胆管壁的不规整增厚2例,闭塞3例。2例腔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内强化结节。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生长方式的不同,有不同的CT表现。熟悉不同生长方式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CT表现,有利于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IHP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经病理证实15例PIHPCC的CT平扫和强化表现。结果15例中肝左叶10例,右叶5例;单发12例,多发3例;病变直径3~12cm;圆形6例,分叶形9例,平扫低于肝实质,CT值8~29HU,7例见扩张胆管,1例钙化,2例结石;病变区轮廓膨突8例,萎陷7例。CT强化早期见周围不完全、内部条网状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显著。结论CT检查对PIHPCC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样PCC患者,11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15例共检出病灶19个,直径(2.8±1.4)cm,于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5个病灶,增强扫描示14个病灶动脉期呈周边强化,门脉期显示8个病灶内对比剂向中央扩散强化,6个病灶未见上述强化方式;1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改变.4个病灶见邻近肝包膜凹陷,2个病灶伴随胆管轻度扩张.6例MRI共检出6个病灶,T2WI示5个病灶呈不规则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相应区域均见强化;另1例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有异常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结节样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多样,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相关,其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IHPC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多数边界不清,伴病灶周边胆管扩张15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肝叶萎缩13例,病灶局部肝轮廓凹陷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环形、结节状强化19例,内部呈斑片状强化7例,线样强化5例、网格状强化4例,静脉期及延迟10~15min后扫描病灶有进一步强化、充填,呈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发现肝门周围和后腹膜区淋巴结肿大8例,无弥漫性肝硬化表现及门静脉癌栓形成征象。结论:IHPCC与其它肝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有着不同的病理和CT表现特征,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分型在肝门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MSCT定性诊断为肝门胆管癌的患者30例,对MSCT轴面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肿瘤病灶的Bismuth-Codette分型及大体形态分型,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Bismuth-Corlette分型和不同大体形态分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情况.结果 3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和Ⅳ型分别为1、3、4、5和17例,其中17例行根治性切除术,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和Ⅳ型分别为1、2、1、4和9例,不同Bismuth-Corlette分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875,P>0.05).MSCT对Bismuth-Corlette分型的总准确率达86.7%(26/30).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外生肿块型及管内结节乳头型的患者分别为13、13和4例,分别有6、8和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不同大体形态分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83,P>0.05).MSCT对肿瘤大体形态分型的诊断准确率达100%(30/30).结论 MSCT能作出较为准确的Bismuth-Corlette分型及肿瘤大体形态分型诊断,为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SCT对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方法:对MSCT连续性诊断为肝门区胆管癌的62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62例患者分别依次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所有图像均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法判断病变类型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2002年TNM分期判断病变分期。62例均经手术病理(54例)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8例)证实。结果:62例全部为肝门胆管癌,6例MSCT术前评估不可切除与术中评估一致,56例术前MSCT评估手术可切除中有2例术中评估为不可切除,MSCT诊断可切除组与术中诊断可切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组较平扫、增强扫描更能提高早期诊断的符合率(P〈0.05)。结论:MSCT对肝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符合率高,对评价手术可切除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儿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小儿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的分类及意义,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患儿的计算机X线摄影(CR)、MSCT扫描影像资料,MSCT肺部常规10mm层厚扫描,在16层MSCT机进行1.25mm层厚、1.25mm层间隔重组,获得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重组(VR)、表面遮盖技术(SSD)、仿真支气管内镜(VB)图像,记录病变的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伴发异常。结果:43例病变经CT后处理技术全部清晰显示,CT横断面扫描显示37例,CR仅显示1例;43例中38例有先天性心血管病变,40例为右侧气管性支气管,3例为双侧气管性支气管,共有9例伴随气道狭窄,2例气管插管过深引起右肺上叶节段性肺不张。结论:MSCT对于诊断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显示气道及其周围伴随组织有良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癌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外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肝内胆管癌5例,CT平扫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中可有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由边缘向中央逐步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病灶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肝门胆管癌6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或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充盈缺损、轻中度强化的肝门软组织肿块。中下段胆管癌12例,CT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病变以上胆总管扩张、病变处胆总管狭窄、中断,梗阻近端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腔内见软组织结节影或周围软组织肿块。结论:肝内胆管癌及肝门部胆管癌根据CT动态增强表现不难作出诊断,胆总管癌须认真分析CT薄层放大增强表现鉴别其他低位梗阻性胆道疾病后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余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应用MSCT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采用1.25mm层厚和1mm重组间隔获得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肠系膜、邻近肠管及血管改变。结果 所有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系膜根部,围绕系膜血管,2例见血管远端明显变细。6例病变可见假包膜征。肠系膜脂膜炎CT值平扫为-47-36HU,增强后动脉期为-41-39HU,门脉期为-41-4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扫时肠系膜脂膜炎密度明显高于腹膜后正常脂肪密度(-91--11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内可见界限清楚的小结节,增强明显。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14例均有延迟强化;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其中12例共38个病灶(非癌变组4例17个病灶、癌变组8例21个病灶)可清晰显示,测量各扫描期肿瘤的CT值及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搜集近期行腹部CT检查表现正常的40名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和40例胆结石患者作为胆石症组,测量其平扫胆管内胆汁的CT值,用于和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比较.非癌变和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各期相CT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远端胆管扩张情况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正常对照组及胆石症患者的平扫胆汁CT值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6例中,肿瘤位于肝左叶者8例,肝右叶者1例,左、右叶均受累者1例,肝门部1例,胆总管3例,肝右叶及胆总管均受累者2例.胆管内肿瘤呈乳头状11例、扁平状3例,两种形态并存者1例,1例CT未发现明确肿瘤组织,仅见胆道系统扩张和胆管结石.非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25.8±8.0)、(37.7±10.3)和(51.7±17.1)HU,癌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值分别为(38.4±10.2)、(56.6±18.0)和(68.4± 13.4) HU,癌变肿瘤CT值高于非癌变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0、-3.549和-3.767,P值均<0.01).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平扫胆汁CT值(中位值为5.8 HU)高于正常对照组(中位值为0.4 HU)和胆管结石患者(中位值为2.4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54和2.765,P值均<0.01).16例均见肿瘤近端胆管扩张,11例合并远端胆管扩张,癌变肿瘤远端胆管扩张> 100%者7例,多于非癌变组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结石,其中3例结石位于病变区域,3例结石距病变部位较远.结论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常见于肝左叶,多呈乳头状;CT平扫肿瘤密度偏低,动态增强后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癌变的肿瘤组织CT值高于未癌变者;肿瘤近、远端胆管均可扩张;胆汁的CT值比正常人及胆结石患者稍高;可合并肿瘤区域或非肿瘤区域的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埘髋F1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州顾性分析68例患者共75侧髋臼骨折的X线平片、轴位cT平扫和CT三维成像资料.比较3种检查方法检测骨折线和关节内骨碎片的能力和在Letournel—Judet分型中的价值。各组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对髋臼骨折线的检出,轴位CT组(134处,97.1%)和三维CT组(138处,100%)优于x线组(99处,71.7%);对于骨折分型的价值,三维CT组(75处,100%)〉轴位CT组(69处,92.0%)〉X线组(48处,64.0%);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侧髋臼骨折合并关节内骨碎片,X线组检出19例,轴位CT组和三维CT组无漏诊。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能立体直观地观察髋臼骨折并准确进行分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型肝癌CT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型肝癌术前均做了CT平扫,28例中27例做了常规CT增强扫描,其中7例于病灶最大层面加做单层的“两快一长”增强扫描。28例中8例手术切除的完整标本做了10mm层厚的全标本CT多层扫描,并进行标本CT、术前CT与标本对应切面的对照研究。取材103个病理点切片,观察不同CT征象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病灶内部有两种基本CT征象:(1)延迟强化区;(2)无强化区。病理上延迟强化区是大量纤维组织伴少量散在的腺癌组织;无强化区则是凝固性坏死或同时含有大量粘液的存活癌组织。结论:胆管细胞型肝癌病灶内的延迟强化区和无强化区的CT表现,在与肝细胞型肝癌等多种常见肝肿瘤的鉴别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