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斌 《中医杂志》2005,46(1):76-77
附子大热,石膏大寒,药性截然不同,按常理必无同用之可能,诸般论述配伍和药对的参考书也均未述及.实则<金匮>、<千金>即有附子、石膏同用之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附子配伍不同比例大黄对附子毒性和药效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40 mL·kg-1体质量灌胃给药,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大黄的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SD大鼠10 mL·kg-1体质量灌胃给药,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大黄的心脏毒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与大黄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含量;通过小鼠耳肿胀试验、醋酸扭体试验和回阳救逆试验考察附子配伍大黄对附子药效的影响。结果 随着大黄配伍比例的增高,附子急性毒性LD50有增加趋势,大黄对附子心脏心律失常抑制率逐渐增大,附子配伍大黄后主要乌头类生物碱成分含量降低,但附子配伍大黄后对附子抗炎、镇痛和回阳救逆药效无明显影响。结论 大黄对附子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大黄配伍附子在减轻附子毒性的同时不影响附子的药效,附子配伍大黄减毒时应该考虑大黄的配伍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4.
反药配伍运用二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药,即中药学上记载的“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属中药配伍禁忌,若两药合用可产生毒性反应和副作用.《药典》明确规定:相反药物不能同用.我们临床中疏忽大意,将附子与半夏同用,结果药后疗效显著,现录于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痰厥治验1例     
本文病例所用苍术、附子、半夏等剂量较大 ,且附子、半夏同用为配伍禁忌 ,虑及用药安全 ,故所用方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附子临床配伍运用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410007)方立成主题词附子/治疗应用,中药配伍附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人心、脾、胃三经。根据本人多年临床实践,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才能发挥应有效能。现将附子在临床上的...  相似文献   

7.
附子与半夏在临床上都是常用的中药,但两味药又为“十八反”中的配伍禁忌药,能否同用,临何症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医药界探索的问题.本文对附子与半夏同用治疗不孕症进行了探索与总结,对中药临床配伍运用的继承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味辛甘,大热,有毒,性燥刚烈,入心脾肾经,具有温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通过附子与麻黄、桂枝、干姜、白术、茯苓、人参、大黄等不同药物的配伍,功效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10.
中药学题解     
47.附子、肉桂、干姜的功效及应用特点是什么? 附子为辛热有毒,纯阳燥烈之品,其性走窜,通达内外,能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凡上下内外,诸脏诸腑,果有真寒皆可主治。其功用有三:①回阳救逆:附子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之亢阳,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常与干姜同用,用于亡阳欲脱,肢冷脉微;与人参同用,可用治阳衰气脱。②补火助阳: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适用,且能温一身之阳,阳虚者均可应用。③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诸痛,如寒湿痹痛等。肉桂辛、甘、热,其功用有三:①补火助阳:  相似文献   

11.
一部《伤寒杂病论》不仅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且其立方遣药亦示人以规矩。兹就仲景方中附子的配伍特点作一探讨,或可供临床用药参考。一、附子与补气药合用,能救散失之亢阳:如《伤寒论》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中的附子与人参配伍。附子善破阴寒,能散浊阴。人参壮元气、补五脏,益气生津。二药用之得当,则无形之阳气得以速生,有形之阴血自有后继。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阳亡阴脱险证,急投二药扶阳复阴,可收出险入夷的效果。二、附子与补血药合用,能滋不足之真阴:如《伤寒论》黄土汤、《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与熟地、阿胶配伍。附子大辛大热,其  相似文献   

12.
附子相杀、相畏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古代本草关于附子相杀、相畏的记载,研究与附子具有相杀、相畏配伍的中药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方法:ICR小鼠,40μL.g-1体重灌胃给药,平行比较了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SD大鼠,十二指肠注射给药,20μL.g-1体重,平行比较了附子分别配伍不同比例防风、黄芪、远志前后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结果:附子配伍各药后可不同程度的提高附子的LD50和心脏毒性的TD50,减毒作用与药物的配伍比例有关。结论:相杀、相畏配伍是我国古代先贤在应用有毒中药过程中实践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通脉四逆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回阳救逆之名方,是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通里散寒、回阳救逆之方剂。其为四逆汤基础上倍干姜并重用生附子而成,意在通寒凝之经脉,挽逆在外、在上欲绝之微阳。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其虽方小而药简,但力专而效著,堪称奇制之大剂。救逆之祖方…。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只有深人把握通脉四逆汤的病机,理清各药的剂量配伍.才能准确、灵活应用四逆汤,在疑难病、危重症的治疗中起到迎刃而解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答: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厚朴、枳实同用,泻下之力颇猛,有峻下热结之功;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丹皮,冬瓜子等散瘀消肿,清利湿热之药同用,起泻下湿热瘀毒的作用;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辛热之附子,细辛同用,起温下寒积作用;三物备急丸中,大黄与干姜、巴豆同用,攻逐之力较大,为急攻寒凝之峻剂;麻子仁  相似文献   

15.
附子辛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特别是因其温补、温散作用卓著,历代医药学家精于配伍变化,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证候,并且经过长期的用药经验积累,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药对,屡用不衰.为了更好地把握历代医药学家应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本文拟举其配伍之要,对附子配伍方法进行梳理和辨析,以冀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伤寒论》中,附子是一味使用率颇高的药物。共有18张方剂中应用了附子。在这18张方剂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附子生用与炮用的配伍不同,其主证主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附子是一味非常重要的温阳药,有回阳救逆、起死回生之功,但该药辛热有毒,炮制不当、煎煮不当或服法不当都会引起中毒反应,所以,在临床工作中科学正确地使用附子,预防中毒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附子入补气血药中之我见郑通美浙江省玉环县第二人民医院(317605)众所周知,附子属温里药,具回阳救逆等功效。其温一身之阳,是治沉寒痼冷阳虚证之圣药。除此外,笔者于多年临证中发现附子加入补气血药中能激发气血生长,它是一味补气血的理想增效药。其实前人早...  相似文献   

19.
附子临床配伍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附子辛热有毒,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疼痛的要药[1].特别是因其温补、温散作用卓著,历代医药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不同配伍治疗不同疾病.兹列举临床上常与附子配伍的药对,以冀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升降同用药物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同用药物配伍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对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咳喘、便秘、腹泻等病症确有良好疗效。本文介绍了升降同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