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层和深部电极监测致痫灶切除治疗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顽固性癫痫病人致痫灶的术前和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34例病人接受了致痫灶切除术。作者根据(1)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2)电生理检查(包括EEG、长时脑电监测),(3)影像学检查(CT、MR和DSA等)进行术前定位,术中应用ECoG和部电极对致痫灶行精确定位。结果:术后经3个月-3年随访,无发作16例,占47.1%,改善17例,占50%;无变化1例,占2.9%。结论:术前EEG,术中ECO  相似文献   

2.
痫灶切除方式对顽固性癫痫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疗效的因素。研究痫灶切除方式、病灶存在与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992年以来术后随访3件以上的51例顽固性癫痫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Ridit分析,比较痫灶完全切除组(20例)与痫灶不完全切除组(31例)、占位组(28例)与非占位组(23例)的疗效。结果:全组显效率达88.23%。1.痫灶完全切除组的疗效较痫灶不完全切除组好(P<0.01);2.占位组与非占位组疗效无差别(P>0.05)。结论:痫灶切除程度对顽固性癫痫手术疗效有重要影响,有无占位性病灶对疗效影响不大,进一步说明了病灶与痫灶是二个不同的概念。把痫灶切除与否作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顽固性癫痫病人致痫灶的术前和术中的定位方法。方法:34例病人接受了致痫灶切除术。作者根据(1)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2)电生理检查(包括EEG、长时脑电监测),(3)影像学检查(CT、MR和DSA等),进行术前定位,术中应用ECoG和深部电极对致痫灶行精确定位。结果:术后经3个月~3年随访,无发作(用药和不用药)16例,占471%;改善17例,占50%;无变化1例,占29%。结论:术前EEG、术中ECoG和深部电极是癫痫手术治疗中的必备技术。  相似文献   

4.
脑电监测下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8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88年6月~1995年1月在脑电监测下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84例。经1~5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正> 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8~56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4.6年。癫痫发作形式均为大发作,发作频率每日4次至每月一次不等。全部病例原因均明确:脑外伤后8例,蛛网膜囊肿摘除术后复发4例,脑膜瘤术后4例,脑血管畸形2例。脑电图检查:局灶样癫痫放电(棘波及慢波)6例,双侧大脑半球广泛波异常波形4例,脑电图变化不典型8例。CT扫描均发现原发病的直接征象:脑软化灶7例,蛛网膜囊肿形成6例,脑穿通畸形5例。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8年6月~1995年1月在脑电监测下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病84例.经1~5年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平均23.6(6~48)岁.病程2~25年,平均病程7.6年.1.2 癫痫发作类型的频率 大发作31例;大发作伴精神运动性发作19例;单纯精神运动发作17例;单纯部分性发作6例;失神发作伴大发作11例.发作频率1~20次/周.本组病例均经正规系统抗癫痫药物治疗2年以上.  相似文献   

8.
颅内电极监测对顽固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颅内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经临床、影像学及头皮脑电图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变化,并与头皮脑电图、MRI进行比较,分析癫痫灶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跟踪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癫痫病人颅内电极埋藏时间1~5天,每个患者至少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每一病例均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5例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定侧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病灶,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按Engel术后效果分级:手术效果满意(癫痫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埋藏而致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致痫灶不能定位的难治性癫痫,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方法,尤其是发作期起始时脑电图变化,可以确定致痫灶位置,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皮质电图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灶切除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6例癫痫灶切除手术病例,结果近期全部有效,无神经病学并发症,认为术前完善的监测评估,术中在反复皮层电图监测下尽量作癫痫灶切除,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低功率热灼的方法,毁损脑皮层的横行纤维,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观察该方法在临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12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非功能区致痫灶后,辅助热灼功能区的致痫灶或癫痫样放电。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后,功能区致痫灶热灼前后均行皮层脑电图监测。病理观察热损伤的深度和范围。结果:热灼后肉眼下见:皮层呈红白相间的条纹状改变,与多软膜下横纤维切断术(MST)类似。显微结构见:热损伤仅在脑浅皮层(Ⅰ-Ⅱ)。随访108例术后病例1-5年,癫痫发作消失的占75.9%,总有效率91.7%。术后9例病人出现一过性的功能障碍,但均在一周左右恢复。结论:非功能区致痫灶切除辅助功能区致痫灶热灼,其疗效肯定,方法安全可靠,易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应用病灶切除并胎脑组织移植术为13例顽固性癫痫患儿进行治疗,从术前定位到疗效评价及追踪随访,均应用脑电地形图作为重要手段之一。认为脑电地形图作为检测手段可以较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合理选择脑组织移植的方式,术后定期检查可以给临床疗效提供神经生理方面的客观指标和帮助判断远期疗效,因而脑电地形图在胎脑移植术治疗顽固性癫痫时,不论术前术后均应作为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痫灶切除辅助脑皮层横行热灼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了验证脑表浅层热灼治疗功能区癫痫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我们首次应用功能区痫灶切除后,并辅助功能区皮层痫灶双极电凝热灼治疗.方法难治性癫痫124例,颞叶癫痫75例(包括原发52例;继发23例),非颞叶癫痫48例及1例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者,以上病例均行病灶和痫灶切除.不能切除的功能区皮层痫灶行双极电凝脑表多处横行热灼.双极电凝输出功率为4μ,持续时间为1-2秒,脑表热灼间距为5mm.痫灶切除前后和功能区痫灶热灼前后均行皮层脑电监测.对术后早期和远期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功能区皮层热灼无SAH出现,脑软膜上血运不受热灼影响.病理证实浅表层(Ⅰ-Ⅱ)有不同程度的热凝损伤.其下Ⅲ层部分神经元变性,固缩,胶质增生不明显.而深部(Ⅳ-Ⅵ)神经元未受损.对64例术后病人随访6个月-3年,癫痫发作消失病人为51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75%的病人为10例,癫痫发作减少大于50%的病人为4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位于功能区不能切除的痫灶,辅以脑表热灼的治疗方式,可大大提高手术疗效.热灼治疗,它的优点在于安全、易行及治疗效果好,故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38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的难治性癫痫病人,采用颅骨钻孔或骨瓣开颅方法埋置硬膜下和(或)深部电极,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定位致痫灶。根据术中致痫灶定位、术后病理、术后疗效和EEG复查结果分析iEEG监测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结果8例埋置深部电极,13例埋置硬膜下电极,17例联合应用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埋置4~22d,平均9d;脑电监测8~226h,平均128h.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iEEG,32例(84.2%)病人准确定位了致痫灶,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应用硬膜下和深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是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癫痫发病机制中,关于神经元异常放电起源需区分致痫灶和病理灶这两个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癫痫致痫灶和病理灶的定位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脑电图、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脑磁图在癫痫的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能提高致痫灶、病理灶定位的准确性,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长程颅内电极记录定位致痫灶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应用颅内埋藏电极进行长程视频脑电(Video-EEG)监测,对于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向颅内可疑部位植入深部电极和/或硬膜下条状电极。采用DaVinci系统,进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EEG变化,确定癫痫起源部位。在皮层电极脑电图(ECoG)监测下,手术切除致痫灶或行立体定向毁损术。结果 本组17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4~17天,平均9天。各例均记录到明确的发作间期异常放电和/或发作期EEG变化。手术切除致痫灶16例(联合胼胝体切开术1例);行双侧杏仁核毁损术1例。术后复查Vidoo-EEG,显示痫性放电基本消失15例,改善2例(集中于手术对侧1例)。按照Engel术后效果分级:Ⅰ级15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长时间埋藏颅内电极引起的并发症。结论 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中,应用埋藏式颅内深部电极和/或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程颅内电极记录,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可改变外科治疗计划,从而提高了癫痫的治愈率及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癫痫是一种常见疾病 ,脑电检查在致痫灶的术前定位及手术中监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我科1996年 1月~ 1999年 11月实施的癫痫手术 4 9例 ,对脑电监测在其中的应用加以总结分析。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32例 ,女性 17例 ,年龄7~ 4 2岁 ,平均 19 4岁。病程 5~ 2 2年 ,平均 8 3年。引起癫痫的病因 :脑发育不全 7例 ,脑血管畸形4例 ,头部外伤后 15例 ,脑炎后 5例 ,有出生后窒息史者 4例 ,不明原因者 14例。癫痫发作类型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2 0例 ,局限性上肢或下肢抽搐扩展至全身性发作 16例 ,失神性小发作 7例 ,感觉性复杂部分性…  相似文献   

17.
偶极子在癫痫外科中对痫灶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偶极子定位法(DLM)对癫痫痫灶定位的价值。方法:对133例癫痫病人进行DLM和CT-MRI检查,部分病人行单光子发谢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120例手术病人行皮层或深部电极验证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LM检查与术中电极结果一致,且精确度高(〈1cm)、特异性好。结论:DLM是一种新型的无创伤癫痫痫灶定位方法,对局限性癫痫样波DLM定位明显优于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皮质脑电图监测下痫灶切除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经皮质脑电图监测下痫灶切除手术治疗的149例顽固性癫痫患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随访资料讨论痫灶定位、手术要领、适应症及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随访11个月~21年,按Engle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判断,I级31.5%,Ⅱ级25.5%,Ⅲ级28.2%,Ⅳ级14.8%。手术总有效率为85.2%,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皮质脑电图监测下痫灶切除手术安全、有效,可为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20.
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使用皮层电极监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探讨致痫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43例。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9例,巾度异常脑电罔26例,重度异常脑电图8例。CT或MRI检查皆可见占位病变。常规手术开颅显露相应部位脑皮层使用皮层电极对脑电进行监测。确定大体致痫范围,行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再行脑电监测,若仍有癫痫波,根据皮层电极之定位切除致痫灶。结果22例病人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5例病人近全切除肿瘤.6例病人次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6个月~6年。34例(79.1%)病人癫痫症状消失,7例(16.3%)病人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例(4.7%)病人癫痫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93.7%)。结论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脑肿瘤病人.只有在切除胶质瘤时一并切除致痫灶,才是治疗肿瘤并根治癫痫的最佳方法。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是治疗有癫痫症状的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