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美国《针灸新闻》报道,到1985年为止,加州针灸考试委员会正式批准下列院校招生:旧金山的美国传统中医学院,圣地亚哥的亚美针灸学院,加州针灸学院(包括洛杉矶、圣地亚哥、圣大巴巴拉三个分院),圣大莫尼加的皇家东方传统医学院,洛杉矶的美国中医健康科学大学,旧金山针炙学院等。美国的中医热潮(主要是针灸热)首先在西部各州兴起,大有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我应邀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96首届国际中医药杰出成果展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200多人。代表们共同讨论了中医的成果及其发展情况。会后应美国加州中医公会及中医针灸医师公会的邀请,进行了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可以深切体会到在美国的华人中医从业者为中医及针灸进入并立足美国付出了很多艰辛。在西医发达的美国,中医、针灸争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事。虽然以往美国已有针灸,然而针灸真正为美国人了解并逐渐认可还是1972年以后。很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医学仪器学会团结全国从事及涉及传统医学(中医、针灸、按摩、气功及少数民族医学、中兽医)仪器及其相关仪器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继承和发扬祖国民族医学科学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7月7日,美国加州中医政治联盟及美国中医针灸联盟在洛杉矶东区的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 Park)联合主办"庆祝加州针灸立法成功42周年盛典"暨"全美各界联合推动支持联邦针灸保险法案誓师大会",在场近300人还为推动联邦针灸保险法案的囯会议员赵美心举行庆生活动。大会组织者表示,除了庆祝和纪念加州针灸立法成功42周年,这次启动全  相似文献   

5.
《亚太传统医药》2011,(1):F0002-F0002
<正>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该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针灸》2008,28(7)
针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中医一直用它来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但利用针灸来戒除毒瘾则是现代的事。在美国,人们已开始认可针灸的作用,认为这种治疗可以使病人们在戒毒时保持安静和放松。这个治疗项目现在非常流行,从加州到佛州都有着它的坚定的支持和拥护者。  相似文献   

7.
彭长燕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07-107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医护理作为中医的一部分,更应得到传承与发扬。本文就中医护理教育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护理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医海之窗     
中医在美国的发展势头美国之中医药,是19世纪大批华工移民到旧金山开掘金矿时带入的。当时中医药的使用几乎只限于华人移民。以后美国一直不允许中医开业行医,但禁而不止。直至本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总统访华,其随行医生参观了针刺麻醉手术,回美后积极向美国各界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成就,才使美国人民和医师有机会了解中医及针灸。1976年美加州首先通过法律程序承认中国针灸医学合法,允许针灸师开业  相似文献   

9.
<正> 1 世界传统医学概况及中医的地位 世界五大洲都有传统医学,其中中国、印度、非洲、拉美、中东的传统医学流传至今,成为当地医疗保健的一个手段。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往往有几千年的积淀,但由于近几百年来现代医学席卷和覆盖全球,传统医学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被遗忘、淡化,甚至被歧视和排斥。 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巨大贡献,尤其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中医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成果,针灸医学的应用和发展,对许多常见病、疑难病的独特疗效,以及针灸镇痛/麻醉的临床和实验成就,以针灸为契机,使国际医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从70年代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被人们淡忘的传统医学在世界卫生组织中逐渐列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医学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光辉篇章。我国的民族传统医学由中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等传统医学组成。本文主要对中医和藏医伦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医和藏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各自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有鲜明的文化背景,与周边医学文化有广泛联系。在全面总结、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