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用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抑肝扶脾法治疗。结果:痊愈27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8%。结论: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和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分析80例患者的证候特征,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主要有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以及肝脾不和型;经治疗,实验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特征,对其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自拟中药调肝补脾方,每日1剂,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1g,每天3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调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将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押肝扶脾法治疗,对照组则以思密达加谷维素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疏肝理脾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应用疏肝理脾止泻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8%,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疏肝理脾止泻汤进行治疗,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脾肾同调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腹痛及排便情况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D-IBS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西药治疗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肝脾肾同调方并随证加减,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疗程为4周。应用腹痛视觉模拟评分及症状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28 d观察并记录腹痛、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改变。结果:治疗组腹痛视觉模拟评分、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评分治疗14 d及28 d均优于治疗前,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症状评分治疗组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症状治疗14 d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腹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大便性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肝脾肾同调可有效控制D-IBS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临床效果优于匹维溴铵片,并随着疗程的延长中药的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医抑肝扶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之腹痛腹泻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与对照组17例。两组均给予复方地芬诺脂片口服,治疗组同时煎服抑肝扶脾的痛泻要方加味,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症状的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估。2周后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总有效率52.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用中医药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抑肝扶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缓解腹泻、腹胀、腹痛、情绪障碍等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缓肝理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现将2015年4月—2016年7月期间在该院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66例患者就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33例给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并确定为对照组,剩余33例患者使用缓肝理脾汤治疗并确定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改变程度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和症状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可使用缓肝理脾汤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痛苦,并提升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银鸿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219-219,232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0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对照组150例给服补脾益肠丸,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抑肝扶脾汤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抑肝扶脾汤合培菲康治疗组42例,思密达合培菲康对照组36例,治疗8周后观察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变化及服药反应,同时复查B超,血、尿、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及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服中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抑肝扶脾汤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阳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患者按比例1∶1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温阳止泻汤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和四神丸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满意且作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6,(6):671-672
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法应用于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中医证型均为脾肾阳虚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汤剂治疗,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候评分、主要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中医症候总积分、腹胀、腹痛及腹泻频率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法应用于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可使主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脾泻肝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给予白术芍药散加味,对照组40例给予丙咪嗪合替加色罗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并于3-6个月后观察2组病例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5%,总有效率为85%,6个月内复发率为20%,对照组则分别为32.5%、72.5%、55.56%,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补脾泻肝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优于丙咪嗪合替加色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疗效评定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疏肝健脾、理气通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抑肝扶脾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服用抑肝扶脾汤,对照组服用得舒特,以8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中18例患者痊愈,具有显著效果的5例,有效的2例,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患者中8例痊愈,10例效果显著,3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84%。结论: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孙海利 《新中医》2016,48(2):205-207
目的:观察补脾益肠丸联合西药治疗结合专项护理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服用匹维溴胺片联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脾益肠丸治疗联合肠易激综合征专项护理进行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补脾益肠丸联合西药治疗结合专项护理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疗效,在症状改善情况、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结合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方治疗小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NPY)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影响。方法:94例小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调肝理脾方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血清CGRP、NPY、VI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8%;治疗后,2组患儿的主、次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CGRP、NPY、VIP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用药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调肝理脾方治疗小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有效,改善胃肠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联合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附子理中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观察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取附子理中丸联合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得舒特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与复发情况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组(50例)和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50例),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疗效评定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疏肝健脾、理气通腑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