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对1例颅内多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两次手术标本进行观察,通过复习文献分析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男性患者,48岁。因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肿瘤卒中而行右侧额颞叶肿瘤切除术。两次手术标本组织病理学表现不一:首次右侧额叶病灶表现为异型性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呈乳头状排列;再次手术标本为右侧颞叶,病灶表现为梭形细胞呈片巢状或束状排列,胞质丰富、淡染或透亮,胞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呈明显嗜酸性。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提示肿瘤转移,且肿瘤组织局部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S-100蛋白、人黑色素细胞瘤抗原45、Melan-A和波形蛋白,部分表达上皮膜抗原,而细胞角蛋白、高分子角蛋白、低分子角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突触素、神经微丝蛋白等表达阴性。结论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需注意与转移癌、脑膜肿瘤、淋巴瘤及其他含黑色素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对1例颅内多发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两次手术标本进行观察,通过复习文献分析其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男性患者,48岁。因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肿瘤卒中而行右侧额颞叶肿瘤切除术。两次手术标本组织病理学表现不一:首次右侧额叶病灶表现为异型性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呈乳头状排列;再次手术标本为右侧颞叶,病灶表现为梭形细胞呈片巢状或束状排列,胞质丰富、淡染或透亮,胞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呈明显嗜酸性。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提示肿瘤转移,且肿瘤组织局部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S一100蛋白、人黑色素细胞瘤抗原45、Melan—A和波形蛋白,部分表达上皮膜抗原,而细胞角蛋白、高分子角蛋白、低分子角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突触素、神经微丝蛋白等表达阴性。结论颅内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明确诊断仍需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需注意与转移癌、脑膜肿瘤、淋巴瘤及其他含黑色素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患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颅内黑色素瘤成功全切除,术后结合放疗,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颅内黑色素瘤临床较少见,影像学表现多变,术前易误诊,显微手术结合放疗可以降低恶性黑色素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正原发部位不明的黑色素瘤一般以转移灶为首发表现,且原发部位不明,临床上可误诊为原发性黑色素瘤。现报道原发部位不明的颅内黑色素瘤1例如下。1病例男,38岁,因"阵发性头痛12 d"于2012年7月21日入院,患者12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疼,呈阵发性,以左额部为著,无恶心呕吐,服用止痛药物,效果差。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头颅CT示左侧额叶占位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66年11月至1981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黑色素瘤5例,占同期颅内肿瘤的0.2%;其中3例转移性,占同期颅内转移性肿瘤的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后肿瘤控制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3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7例颅内转移性恶性黑素瘤患者,多发43例,单发4例,给予行伽玛刀放射治疗病灶数223个,通过定期复查头颅核磁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结果 47例患者中,治疗肿瘤总个数223个,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局部的控制率92.82%,中位生存期8.2个月,颅内转移病灶进展导致死亡率68.09%。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颅内转移病灶采用伽玛刀放射治疗,可明显控制颅内转移病灶进展,降低因颅内病灶进展导致的死亡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1 病例男,44岁.因反复头痛8年,表情淡漠3天,四肢抽搐1次于1998年2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查体:表情淡漠,少语,检查不合作.背部肩胛间区见一大小为20×18 cm2的黑痣,其下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界清,活动性差,黑痣表面有毛发分布.阴囊及大腿内侧见多个点片状黑痣,边界清.头颅CT示小脑、枕叶、额叶、顶叶数个大小不等高密度影,密度与血肿相似,最大5×5 cm2,最小1×0.5 cm2,边界清,周围有水肿带,增强不明显.入院后给脱水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类高度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率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极易误诊或漏诊,预后极差。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以隐匿性头痛起病、病程短、进展迅速;初始头颅CT表现正常,动态复查头颅MRI发现左侧额部颅板下结节状信号影逐渐增大,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动态复查脑脊液细胞学发现异形肿瘤细胞;最终通过脑组织活检明确诊断。该病例提示对于原发性颅内恶性黑色素瘤应动态复查头部影像学及脑脊液细胞学,必要时采用更为新颖的脑脊液液体活检方法,如DNA扩增及鉴定等技术,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1 病历摘要男性,23岁;因头痛3个月,加重伴呕吐4d入院。查体:神清,双侧视乳头略见苍白,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异常色素沉着,双侧病理征阴性。头颅MRI检查:左颞叶2.3cm×3.0cm占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7)
正1病例资料病人,女,50岁。因左侧听力下降1年余、行走不稳并进行性加重5个月、头痛2个月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全身皮肤无黑痣,闭目难立征(+),指鼻试验欠稳准,左侧听力下降。术前头部MRI显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团块灶及右侧顶部硬膜下类圆形灶,呈短T1、长T2信号,增强明显均一强化(图1A~E)。初步诊断:左侧桥小脑角及右顶凸面多发脑膜瘤。行左侧乙状窦后入路左侧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术中 相似文献
12.
脑膜黑色素瘤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女,17岁,学生.因"头痛10 d,意识不清6 h余"于2008年3月15日入院.患者近10 d来头痛头胀,但未重视,入院当日凌晨家人发现其跌落床下,意识丧失,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13.
脑膜转移性黑色素瘤,系由外周皮肤、黏膜或视网膜等部位的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经淋巴和(或)血流弥漫性转移至脑膜所致。虽然临床少见,但目前已位于颅内转移瘤第3位,仅次于乳腺癌及肺癌;其恶性程度较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1 资料 患者 ,男 ,2 0岁 ,于 2 0 0 0年 1 2月 2 7日因头痛伴恶心、呕吐 40d,外院头颅CT检查III脑室及双侧脑室稍扩大 ,拟“脑积水”入神经内科进一步检查。检查 :除眼底视盘欠清外 ,余颅神经未见异常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无感觉障碍 ,病理征 (- )。腰穿检查颅内压增高 (2 60mmH2 O即 0 2 5kPa) ,脑脊液生化提示糖低 ,常规无特殊 ,头颅MR检查未发现特殊 ,诊断考虑“结核性脑脊髓膜炎” ,给予脱水 ,抗结核治疗 ,此间多次复查脑脊液 ,压力均无明显降低 (最高达 40 0mmH2 O即 0 39kPa) ,脑脊液生化不稳定 ,有…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50岁,间断头痛3个月,加重伴呕吐1个月于2004年4月30日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查体:神清,颈强(+),周身散在大小不等黑色素痣,余查无阳性体征.头MRI示左颞极肿物,大小约1.5 cm×3.0 cm,增强扫描呈明显均一强化,与脑膜关系密切,似伴有脑膜伪征(图1,2),周围有轻微水肿,无占位效应,疑脑膜瘤.为进一步治疗转神经外科.行MRA+ MRV检查未见异常,腰穿检查:脑压极高,拔出针芯时,脑脊液喷射而出,脑脊液无色清亮.化验结果:蛋白含量高(54.0 mg/dl),氯含量偏低(114.0 mmol/l),T细胞20个,白细胞3个. 相似文献
16.
颅内脂肪瘤1例报告刘玉琴孙永才患者,女,34岁,于1996年12月1日收入院。该患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经常头痛、失眠,曾多次就医,诊断为神经衰弱,经常口服“去痛片、安定”等对症药物。平时食欲不振,逐年消瘦,近2年明显加重,有时表现双手抽搐,并时有语言...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抽搐,以上肢显著,站立不稳,伴头痛头晕,持续约2 min,无呕吐、无双眼上翻、无意识丧失、无大小便失禁.外院行头部CT检查发现左顶混杂密度影,诊断为“颅内自发出血”,予甘露醇静脉滴注、止血、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等治疗,1个月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仍有右侧肢体抽搐,每次持续约1 -2 min,复查CT示水肿较前加重.遂转我院并行MRI检查发现左顶病灶.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8岁。晨起活动时突然跌倒,随之呕吐,意识不清,家人急送医院。查体:深昏迷,右侧瞳孔直径4.5 mm,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2 mm,光反射迟钝。颈硬,四肢肌张力不高,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急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双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大片团块状高密度灶,以右侧为著,境界清楚,密度欠均匀,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双侧脑室额角受压明显,中线向左移位,右侧脑室体部亦见明显受压,左侧脑室体部轻度扩大。拟为“双侧额叶脑出血”。急行单侧右额颞瓣开颅,硬脑膜张力高,呈浅蓝灰色。弧形切开硬脑膜,基底留于中线侧。硬膜下有大量凝血块。清除凝血块发现肿块下有约6 cm×5 cm×5 cm黑色稍硬块状物,其外下侧在皮层下,内侧和脑组织间为陈旧血。周围脑组织易被吸除,肿块和脑组织间界限较清楚,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出血不多。 相似文献
19.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7):655-656
<正>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又称痣癌或色素痣,是一种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多见原发于皮肤,也可发生于眼、鼻腔、咽喉、肛管直肠、中枢神经系统等处。多数恶性黑素瘤均起源于正常皮肤的黑素细胞,约40%50%发生于色素痣。恶性黑素瘤在大小、形状、颜色及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倾向方面均有不同。该肿瘤扩散迅速,可在诊断数月后死亡。早期,非常表浅的病损5 相似文献
20.
马尾部原发黑色素瘤比较少见,现将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姜某,女,22岁。因腰腿痛1年,双下肢麻木,运动障碍,排尿困难1个月于1982年9月20日入院。起病时无发热,按“风温性腰腿痛”治疗无效。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在入院前1个月下肢疼痛加重。麻木由足部逐渐向上发展,运动失灵,小便失禁而卧床不起。检查:全身皮肤、粘膜、眼底未发现色素痣,脊柱无畸形,腰3.4.5棘突有叩击痛。双下肢肌萎缩;肌力:左2级右3级;双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