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苍术又名茅术、赤术、北苍术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 ,但《本经》仅言“术” ,无“苍”、“白”之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分赤术、白术。根据《本草经集注》中“赤术叶细无桠 ,根小苦而多膏”的记载 ,陶氏所述之“赤术”即苍术。至宋代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始用“苍术”之名。苍术系菊科植物茅苍术 [AtractylodesLancea(Thunb .)DC .]或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 .Koidz .) ]的干燥根茎。苍术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药用历史 ,自古即很重视其炮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苍术是一味临床治疗效果很好的药物。现将我临床运用苍术的经验,报道如下: 古代医书,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单写为“术”,后人在“术”前辄加一个“白”字。一般人只知用白术,不知用苍术。苍术和白术,临床效用,大有区别。如果该用苍术而用白术,效果就不理想。如《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疼者,就应该用苍术。“术”分为赤白二种,始见于《名医别录》。别录的赤术,即今之苍术。苍术、白术二味效用,其不同之处,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3.
得气是针刺治疗时所应达到的状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古人在描述得气时用“气来如动脉之状”、“气来如鱼吞钩”来形容。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难经.七十八难》说“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针灸大成》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篇》又写到:“夫行针者……右手持针而刺之……徐徐而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得气者,若鱼之未吞钩。”《标幽赋》描述得气时为“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可见“气来如动脉之状”与“…  相似文献   

4.
朱焜 《江西中医药》2008,39(11):14-15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除湿和止汗安胎的功效。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便以白术治疗便坚或泄利不止,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三)第23条:“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本条文历来有争议,有认为白术为燥湿止泄温燥之品,用之不宜,甚至怀疑文有错简者。其实白术健运脾气,使胃肠津液输布正常,水行当行之处,自然便坚得润,大便得通尔。《王旭高医书六种》谓:“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硬是肠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  相似文献   

5.
周辉  尹岭 《河北中医》2011,33(2):225-227
膏方是将中药加水煎煮,滤渣后加辅料而成的膏状制剂,有素膏、荤膏之分。素膏由草药组成。荤膏中则含有动物胶等动物药,易发霉,古代一般在冬季服用,现代冷藏技术使得荤膏一年四季也可服用。《素问.三部九候论》曰:"虚者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损者益之。"  相似文献   

6.
<正>膏方是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的不同处方,按照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对药物进行配伍,经过煎煮,去渣过滤,药液浓缩,再加入适宜辅料收膏而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体的剂型。秦伯未《膏方大全》记载:"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本草蒙筌》谓:"膏,熬成稠膏也……去久病用之,取其如饴,力大滋补胶固。"膏方分为成方膏方和临方膏方(个体化膏方)~([1])。成方膏方为经典方或传统方,疗效确  相似文献   

7.
<正>"如意"和"如意头"特指白术外观形状,全体有多个瘤状突起大部分,根茎下部两侧膨,形似古代"如意"之"如意头",又称谓"云头"。鹤颈特指白术外部形状,根茎部形似仙鹤,有时还带有上部残茎,如仙鹤脖颈。亦有因其木质状茎如腿形,故又称谓"白术腿"。  相似文献   

8.
白芷外用祛斑美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芷外用为美容要药。《日华子本草》谓白芷“去面皯疵瘕”。皯者,雀斑也。《本草纲目》谓自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古代美容方中多用之。据笔者临床验证,白芷一味单独外用便可美容;若配伍菟丝子、白附子外用,能祛除黄褐斑。菟丝子,《本经》谓其“汁去面(黑干)”;白附子,《本草纲目》谓其主治“面上百病……面皯瘢疵”,可以“入面脂用”。如治王某某,女,36岁,怀  相似文献   

9.
漫谈人参     
人参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Schin—Seng Nees(P.ginseng C.A.Meyer)的根。《神农本草经》将本品列于上品。陶宏景·《名医别录》云:“人参生上党山谷。”“人参,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次用高丽者……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明·李时珍谓:“上党,今潞州也。……其高丽、百  相似文献   

10.
苍术又名茅术、赤术、北苍术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但<本经>仅言"术",无"苍"、"白"之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分赤术、白术.根据<本草经集注>中"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的记载,陶氏所述之"赤术"即苍术.至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始用"苍术"之名.苍术系菊科植物茅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的干燥根茎.  相似文献   

11.
1胰的位置、形态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包含西医学的脾和胰脏,早在《难经》中即已指出胰脏的最初名称、形态及其功能。如《难经·四十二难》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有关脾、胰的形态,历代医家论述很多,如《医学入门》言其为“扁如马蹄”;《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说“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医纲总枢》则描述为“形如大舌,状如鸡冠”。“扁如马蹄”乃指脾之形象言,而其余则为胰脏形态而言。张锡纯也说:“,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即扁鹊《难经》所谓脾有散膏半斤也。尾…  相似文献   

12.
《外台秘要》:“淋有五,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而《中藏经》中早已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淋症的分类。乳糜尿,溺似脂似膏,如米泔水,故乳糜尿属中医膏淋的范畴。古人言膏淋者,严若脂膏,溺中有粘如蜒蝣之状,乃精溺混合而出,能使小便欲出不能而痛。又云此  相似文献   

13.
董开全 《光明中医》2005,20(3):18-19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味甘 ,性微温。归脾、肺二经。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临证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1 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致的短气倦怠、食少懒言者。用黄芪补气健脾、补中益气、常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 ,如参芪膏 ;或与健脾益气的白术同伍 ,如芪术膏 ,以治气虚衰弱证。若中焦虚寒而致面黄食少、里急腹痛者 ,则与温中补虚 ,柔肝缓痛之桂枝、白芍、饴糖、炙甘草合用 ,如《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2 补气升阳用于中气下陷 ,清阳不升而致阴挺、脱肛、久泻久痢者。重用黄芪补气升阳举陷 ,与党参、白术、升麻、柴…  相似文献   

14.
“淋”之记载,首见《素问》,仲景以降,历代医家对其证治规律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其理论日趋完善,临床疗效也不断得到提高。淋证分类,向有石淋、血淋、膏淋、气淋、劳淋之分,合称“五淋”。然巢元方、林珮琴氏等另析“热淋”而别有建树。如《诸病源候论》中巢氏尝谓:“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入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中写道:“有热淋茎中痛者,导赤散加滑石、灯芯,茎不痛而痒者,八味丸去附子。”巢氏“热淋”之论,详于病因病理而略于病候,林氏所述之热淋  相似文献   

15.
《五十二病方》治膏 (膏麻),用澡石。澡石应是今日治疗癃闭证常用药滑石。澡与臊相通。澡,精纽宵韵。臊,心纽宵韵。澡臊,旁纽叠韵相通。臊,《周礼·天宫庖人》日:“夏行腒(鱼肃)膳膏臊”。杜子春注:膏臊,犬膏也。郑玄释为豕膏。《说文》:豕膏臭也。由豕膏引申为臊腥味。后世沿用臊为豕膏,意仍存,如臊子等。滑石,光泽如脂肪状,性柔,有滑腻感。《本草图经》日:滑石,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音辽本草》云: 石(滑石), 乃脂膏也(《广韵》:肠间脂也),固以名县( 县由于盛产状如膏脂的滑石而得名)。陶弘景曰:滑石正白,仙经用之为泥,今出湘南,始安郡诸处,初取如泥,久渐坚强。故滑石有柔  相似文献   

16.
石斛的名义和原植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斛,首载《本经》。时珍曰:“名义未详,其茎状若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林兰、杜兰与木部木兰同名,恐误。”近人释名:“叶似竹而生于山石上,竹、遂、斛音近相转,石斛即石遂、石竹。”亦有谓“形态似斛”而得名者。所述释义皆可商榷,如《唐本注》:“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一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图经》:“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茎似竹耶?叶似竹耶?碎者散也或细小又不似竹。  相似文献   

17.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制方原则和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其中“摩之”与“薄之”均属于外治疗法,分别是“药摩疗法”、“薄贴疗法”的省文。《圣济总录·治法》谓:”摩之别法,必与药俱,盖欲浃于肌肤,而其势利,若疗伤寒以白膏摩体,手当千遍,药力乃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知也。”古代以中药制膏由医者涂在患者体表的穴位或其它特定部位上,并施以摩法为主的手法治疗,称为“膏摩”疗法,故张志聪注谓: “摩者,上古多用膏摩而取汗”。膏摩疗法最早记载于帛书《五十二病方》,如治“干瘙”,“取黎芦二齐,乌喙-齐,喾-齐,屈据口齐,羌花-齐,并和以车故脂,……以磨其瘙”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卷中,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其中“洁活”一语,古今注家多以“洁白貌”释之,谓此召杯中空无所有而然。此解甚为常见。亦有人认为:洁洁”为“发发”之通借。此二说均可疑。“覆杯洁洁”,既然指病脉而言,脉象又何来“干净洁白”之说?“杯中空无所有”云云,难免有凿空想象之嫌。言“洁洁”为“发发”,而活、发古韵不同部,未见有通俗之例,故亦为臆测之说。笔者认为,“洁洁”,夜此当是格抽搐掣动之状。洁,系“g”之后起字,此字另…  相似文献   

19.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苏颂谓:"今河东、陕西州多有之。根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  相似文献   

20.
白术与苍术     
术之名,早在《尔雅》即有记载。《范子计然》日:“术出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黄白色者善。”《神农本草经》将“术”列为上品,但未有白术和苍术之分。至南北朝时期,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术有白术与赤术(即苍术)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