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神经外科术后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约在24%左右[1],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及各种医源性损伤发生率的增高,使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重型颅脑损伤是各种外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患者脑部受到重创,导致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偏瘫、脱水治疗等,常存在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一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不仅影响患者原发病的治疗,还可引起肺栓塞或出血,严重者可致残、致死.2010年10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DVT患者12例,经精心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重型颅脑损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深静脉中的血液凝结,无法正常流通,堵塞管腔,静脉血回流出现障碍,下肢静脉相对比较容易出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险而且多变,DVT形成率也较高,发生率高达35%~60%,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开始应用溶栓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体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8~2012年收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占患者总数的64.10%)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后行双下肢彩超检查证实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期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lmmbosis,DVT)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占深静脉血栓的90%以上,而神经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病率在24%左右.DVT是病死率极高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2ism,PE)的基础疾病。故预防DVT的发生显得非常重要。将我科1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DVT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盆骨折及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80例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均实施手术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骨折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方面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通过对我科23例患者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及时的诊治配合有效的护理,能明显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下肢造成的疼痛、肿胀,安定患者的情绪。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康复和痊愈有很大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98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康复组,各49例,常规组按原常规治疗及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肢体功能锻炼、高压氧、针灸、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结果 两组病人伤后经治疗2个月后采用GOS评价标准评价,康复组恢复达5分增加21%,4分增加12%,3分下降14%,2分下降6%,1分下降12%,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康复组恢复达0级上升8%,1级上升13%,2级下降9%,3级下降1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傅瑛  黄焕玲 《中国医药科学》2014,(5):120-121,13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将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Routine care,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63%(1/38)比15.79%(6/38),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多见于盆腔手术后、产后、骨科石膏固定和牵引制动后的病人。对于本病的急性期常用患肢静脉内溶栓与切开深静脉取栓两种治疗方法。我院自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收治此病患者 14 0例 ,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4 0例 ,其中男性 82例 ,占 5 8% ;女性 5 8例 ,占 4 2 %。左下肢 98例 ,占 70 % ;右下肢 32例 ,占2 3% ;双下肢 10例 ,占 7%。年龄 14~ 83岁。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分手术治疗组和患肢药物溶栓组。其中手术取栓 2 8例 ,占 2 0…  相似文献   

10.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华  张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623-3624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干预组(n=89)。对照组予以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包括术前宣教、术后功能锻炼等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满意度,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住院时间缩短,DVT发生率降低,Harris评分、DVT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妇科手术的132例患者分到观察组(n=66例)和对照组(n=66例),观察组施以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在行妇科手术的患者中施以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8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术后常规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采用术后体位和下肢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 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护理干预组产妇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25、5.40,均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2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采用术后体位和下肢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方法将122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62例和干预组60例。常规组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30dLE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30dLEDVT发生率为1.7%,低于常规组的1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LEDVT的发生率作用显著,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方法所选的下肢骨折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下肢骨折术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深静脉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前者短于后者(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蓝芳  柳占元 《海峡药学》2012,24(2):132-133
目的 探讨早期中药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6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用药;观察组除常规性用药之外,于术后24h内开始加用中药.分别观察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6.50%;对照组中有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2.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中药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黄娟 《北方药学》2013,(7):114-114
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瘫痪、行动不便等因素使活动减少,血液回流速度减慢,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加之长期输液损伤静脉,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据有关文献报道,在合并偏瘫的脑卒中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可高达50%,我院对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综合护理,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盆腔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sis.DVT)的发生逐渐增多。由于DVT治疗不当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下肢的功能,少数形成致死性肺栓塞。我们对17例盆腔肿瘤术后DVT的患者实施了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妇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产妇产后的恢复[1]。据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产后是产前的2倍[2]。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产褥期尤其是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病增加,常导致病人患肢部分功能丧失,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精心的护理及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