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代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32-32,3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AB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关系。方法对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MD2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ABI,并依据ABI分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组(ABI≤0.9)和非外周动脉疾病(NPAD)组(ABI>0.9),同时采用飞利浦M2540A彩色超声检查仪检测所有患者IMT,进行组间比较,并对二者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ABI≤0.9者72例,占14.78%;与NPAD组比较,PAD组IMT异常率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ABI与IMT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ABI和IMT检查可作为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二者常并行出现,可联合作为筛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因素。方法 69例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67例单纯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的血清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B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指数(PI)等,分析影响颈动脉IMT的因素。结果 2组血清学指标、MBP及颈动脉IMT、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IMT和P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BP呈正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较无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颈动脉IMT与年龄、FBG、MBP、LDL-C呈正相关。良好的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有利于减轻大血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黄春  刘蓓 《江西医药》2008,43(12):1405-140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结构变化。方法采用GELOGIQ5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观察33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2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颈总动脉IMT值及其内斑块发生情况。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IMT值高于对照组,合并高血压组IMT值增大更为显著;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斑块检出率为72.2%,斑块检出率及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合并高血压组的斑块检出率、斑块数目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结论颈动脉的超声检测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对于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踝臂指数的关系方法对65例糖尿患者及27例正常人进行ABI、BMI与外周动脉硬化斑块及IMT测定。结果糖尿病组的外周动脉IMT,斑块的发生率及BM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ABI则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结论通过超声检测2型糖尿患者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是否有斑块形成,并结合踝臂指数来评价其动脉硬化程度是一种经济安全、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刘蓉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101-103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尿酸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83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无动脉斑块组25例、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斑块组29例、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斑块组29例,比较三组血清脂蛋白(a)、尿酸水平。结果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斑块组脂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无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斑块组(P均<0.01);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斑块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斑块组尿酸水平均高于无动脉斑块组(P<0.05,P<0.01)。脂蛋白(a)、尿酸是2型糖尿病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脂蛋白(a)、尿酸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除控制血糖外,应同时注意脂蛋白(a)、尿酸等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颈动脉改变的超声特征。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Ⅰ组),另随机安排45例患有2型糖尿病但不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做对照组(Ⅱ组),检测两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IMT、PSV、EDV及RI。结果Ⅰ组颈动脉IMT增厚者为39例,占81%,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6%,Ⅱ组IMT增厚者为25例,占56%,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37%,Ⅰ组较Ⅱ组IMT增厚人数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而PSV、EDV及R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颈动脉结构变化较不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明显,提示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越高该类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病变的风险越大,利用超声行颈动脉检查,对其心脑血管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海泉  赵静  藏萍 《安徽医药》2014,(11):2170-2172
目的:研究踝肱指数( 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 PAD)中临床意义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与肱动脉血压的比值,以ABI〈0.9为切割点分成PAD组和非P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检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1例(19.8%),其中无临床症状者10例。和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餐后2 h血糖(2 hPB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踝肱指数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且无创、价廉、简单,患者易接受。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TG、LDL-C是引起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静  董伟 《江西医药》2007,42(7):621-62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32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A组)及27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B组)分别询问生活习惯、病史,检测血压、血脂、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发生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B两组间患者在糖尿病病程、吸烟史、血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血压、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2h血糖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均P<0.01);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的比较差异也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观察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监测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情况,适时干预,对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不同糖耐量人群中血清脂联素水平,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新确诊的2型DM患者(DM组)84例,糖耐量减低患者(IGT组)46例,以体检人群中无糖代谢紊乱个体50例(NGT组)作为对照组.各组按体重指数(BMI)分成肥胖和非肥胖亚组,分别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以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或局部有斑块者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IGT组脂联素水平较NGT组明显降低(P<0.01),DM组降低更显著(P<0.01);肥胖亚组中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肥胖亚组(P<0.01);合并大血管病变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无大血管病变者(P<0.01).结论 血清脂联素降低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以及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浓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86例T2DM患者,测定血清HGF浓度,同时应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根据是否合并IMT增厚或斑块,T2DM患者分为颈动脉病变组46例,非颈动脉病变组40例,并比较两组间血清HGF浓度.颈动脉IMT、HGF与各指标间关系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T2DM合并颈动脉病变组血清HGF浓度与T2DM未合并颈动脉病变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SBp)与IMT正相关(r=0.51,r=0.3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HGF与IMT独立正相关(β=0.32,P<0.05).结论 血清HGF浓度可能是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的标记物,及早检测血清HGF浓度,可以预测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年龄50~80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51例,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内径、内膜、血管形态、有无斑块和管腔狭窄,并将病变程度计分。结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动脉内膜厚度增加、斑块形成增多、管腔狭窄多见。结论高血压加速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进程,控制血压对糖尿病患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红艳  李佳  徐玲  杨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772-1773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检查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外周血管病变(peripherals arterial disease,PA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血管多普勒诊断仪对15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ABI测定,ABI<0.9为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PAD 组),ABI≥0.9为正常组(非P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血糖、HBA1c、血脂.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影响ABI的相关因素.结果:151例患者中检出ABI<0.9者38例,占25.2%,与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BI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年龄大、病程长、餐后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高是PAD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常规进行ABI检测可早期发现糖尿病PAD,对糖尿患者应更好地控制血糖、血脂.  相似文献   

13.
杜文会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28-1630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评价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238例糖尿病患者根据256层极速CT诊断结果分为无冠脉病变组52例、轻度冠脉病变组103例、严重冠脉病变组83例.检测所有患者的ABI和hs-CRP,并分析合并冠脉病变患者ABI、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 轻度病变组、严重病变组与无病变组ABI、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严重病变组与轻度病变组的ABI、hs-CRP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冠脉病变患者IMT为(1.37±0.29)mm,与ABI呈负相关关系(r=-0.2195,P<0.05),与hs-CRP呈正相关关系(r =0.3946,P<0.05).结论 ABI、HS-CRP的水平变化与冠脉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对早期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 T2DM)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科林公司生产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分别对78例中青年T2DM患者( T2DM组)及8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脉搏波上升时间( UT)、平均动脉压百分比(%MAP)、肱-踝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 T2DM组UT、%MAP、baPWV及A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8、8.798、-3.392、5.136,均P<0.01),6例患者ABI<0.9,进一步行下肢动脉彩超发现5例患者下肢动脉有斑块形成。其中有2例患者ABI>0.9,但其UT、%MAP提示下肢动脉狭窄、阻塞,行彩超发现患者下肢动脉有斑块形成。结论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诊断中青年T2DM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有较好的准确性,能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和可能存在下肢动脉狭窄、阻塞患者,为早期诊断疾病提供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糖尿病患者123例,按有无冠心病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均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另61例无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血脂、餐后2h血糖(2hPG)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FPC)、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肌酐(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ABI为0.87±0.11,对照组平均ABI为1.04±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I正常7例,降低48例,降低者占77.42%,降低比例大大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踝臂指数(ABI)的测定,可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早期预测,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对于早期病变可及时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C反应蛋白(CRP)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55例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组)及51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形成组)的CRP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40例无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患者(IMT正常组)比较。结果IMT增厚组的CRP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的CRP明显高于IMT增厚组(P〈0.01)。IMT与CRP呈正相关(r=0.823,P〈0.01),而与ISI呈负相关(r=0.368,P〈0.01)。结论CRP及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患者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不同分期与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经确诊的203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经踝肱比值(ABI)测定,将其分为ABI正常组(1.01.3),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情况下与ABI之间的关系。结果 ABI异常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R检出率为94.1%,约是正常组的1.6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R I期(P=0.01,OR=0.04,95%CI:0.00~0.38);DR II期(P=0.22,OR=0.28,95%CI:0.04~2.18);DR III期(P=0.91,OR=0.89,95%CI:0.11~6.93)。结论 DR I期对ABI来说,是其微弱的保护因素(95%CI<1),DR II-III期与ABI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即DR II、III期不是ABI的危险因素(尽管III期时95%CI>1)。尽管本实验,未能发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与ABI之间有直接线性关系,但在2TDM患者中DR的检出率仍偏高,建议行ABI检测的糖尿病患者,尽早行眼底病变筛查,这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启动子区C-1562-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PCR-RFLP方法 对28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20名健康对照者MMP-9基因启动子区C-1562-T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 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间C、T两种等位基因和CC、CT、TT三种基因型分布无差异:实验组中,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与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比较CC基因型与C等位基因显著增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中MMP-9基因启动子区C-1562-T基因位点CT和,TT基因型与C、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相同;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CC基因型与C等位基因在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者中显著升高,提示其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保护型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UAER。依据UAER高低将所有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NA组)6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15例,明显白蛋白尿组(OA组)15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声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硬化斑块指数(PI)。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异常及硬化斑块发生与UAER的关系,并比较3组临床资料。结果OA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UAER水平与IMT、PI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3和r=0.303,P均〈0.01)。结论UAER升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应进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确诊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为糖尿病组,共51例;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共50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管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量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踝臂指数(ABI).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以下因素与下肢动脉发病的关系:腰围身高比(wHtR)、HbA1c、LDL-C、HDL-C.结果:糖尿病组血管管腔内径、IMT、足背动脉血流速度、AB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wHtR、HbA1c、LDL-C升高均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相关(P<0.01或P<0.05),HDL-C升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相关,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快速、准确地检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情况,wHtR、HbA1c、LDL-C、HDL-C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