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通过调节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miR-192的表达而抑制其凋亡的机制.方法 设立3个细胞组:稳定转染HBx基因的HepG2细胞(HepG2/HBx),稳定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HepG2/pcDNA3.1)以及未作转染的HepG2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个细胞组的凋亡率差异,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细胞中miR-192的表达水平.转染miR-192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同时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53、PUMA表达的变化.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epG2/HBx细胞的凋亡率为2.37%±0.35%,较HepG2/pcDNA3.1、HepG2细胞(11.46%±0.69%、12.50%±0.66%)明显降低(F=171.722,P<0.01).miR-192表达在HepG2/HBx细胞中为49.1%±5.9%,较HepG2/pcDNA3.1、HepG2细胞(98.0%±8.9%,100%)也明显下调(F=14.319,P< 0.05).转染miR-192后HepG2细胞的凋亡率(15.74%±1.17%)较转染相应阴性对照的HepG2细胞的凋亡率(10.74%±1.15%)显著升高(F=18.415,P<0.05),同时,p53、PUMA基因在mRNA (953:1.68±0.12比0.90±0.09,F=43.115,P<0.05 ; PUMA:1.66±0.10比0.98±0.06,F=22.541,P<0.05)和蛋白质水平(p53:3.07比1,PUMA:2.13比1)的表达均显著上升.结论 miR-192促进HepG2细胞凋亡,HBx通过下调miR-192抑制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拟在裸鼠体内证实HBV X基因能否转化人肝细胞形成移植瘤.方法 利用高表达HBx基因的pCMVX/QSG7701细胞株作为实验组,以表达空白质粒的pRcCMV2/QSG7701细胞株和QSG7701细胞株为对照组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裸鼠能否成瘤.HE染色、显微镜检查研究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成瘤率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 接种pCMVX/QSG7701细胞株的所有6只裸鼠在第2周开始均出现移植瘤生长,周围器官和组织未发现转移灶.对照组至接种后第35天无移植瘤生长(X2-16.505,P<0.01).HE染色证实移植瘤为肝细胞痛组织.结论 HBV X基因表达可以直接导致肝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X基因,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X基因检出率对比分析。方法在微孔板上包被HBVX基因片段的捕获探针;PCR扩增被检标本中目的片段,其引物用Bio-Ⅱ-dUTP修饰,在微孔板上杂交后用链霉亲和素碱性磷酸酶系统显色。结果该方法检测HBVX基因灵敏,特异;乙型肝炎后HCC患者HBVX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结论检测HBVX基因对HCC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HBV X基因多功能蛋白(HBx)的表达对QSG7701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及对其的转化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重组质粒pCMV/X及真核表达质粒pRe/CMVZ稳定转染QSG7701细胞,分别获得pCMV X/QSG7701、pReCMV2/QSG7701,设未转染的QSG7701细胞为对照组.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HBx、c-Myc及Bel-2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技术、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实验检测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HBx高表达于pCMV X/QSG7701中.pCMV X/QSG7701中c-Mye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其他两组高,Bcl-2蛋白在3组细胞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CMV X/QSG7701、pRcCMV2/QSG7701及未转染的QSG7701 3组细胞中,pCMV X/QSG7701组s期细胞所占百分比较后两组明显增加[分别为(28.80±2.32)%、(15.50+2.64)%、(21.50±3.66)%,LSD 0.05=3.95%,LSD 0.01=5.47%,P<0.01],其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较后两组明显减少[分别为(62.30±3.85)%、(78.70±4.12)%、(78.105=4.45)%,LSD 0.05=5.63%,LSD 0.01-7.79%,P<0.01],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后两组[分别为(14.90+11 01)%、(8.91±0.48)%、(4.03±0.47)%,LSD 0.05=0.94%,LSD 0.01=1.31%,P<0.01],其细胞株的倍增时间较后两组明显缩短(分别为14 h,29 h,38 h),其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后两组[分别为(19.83±1.96)%,(1.764±0.03)%,(1.33±0.18)%,LSD 0.05=1.53%,LSD 0.01=2.11%,P<0.01].结论 HBx能够在体外转化人源性非瘤性肝细胞QSG7701,使细胞具有恶性化生长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乙型肝炎X基因(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中的机制.方法 将HBx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转染前后HBx对原癌蛋白质c-met(c-met)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将c-met基因启动子区分成5个(包括全部序列)不同长度的片段,然后与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将上述质粒与HBx表达质粒共转染于HepG2细胞中,通过荧光素酶测定、启动子区突变分析及侵袭试验比较转染前后HBx对c-met表达调控的影响.荧光素酶活性值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侵袭细胞数统计采用t检验.结果 HBx能够增强c-met的表达;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缺失分析,确定了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是HBx作用的调控区域,进一步对该区域可能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SP1-1、SP1-2、AP-2)进行突变分析,发现这3个结合位点均参与了HBx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的调控.测定全部缺失构建体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184上游部分序列缺失后对HBx的反应有轻微的降低,当-183 bp/-122 bp、-121 bp/-100 bp两个片段缺失后,启动子对HBx的反应均有明显降低,F=40.37,P<0.01;c-met启动子突变分析显示,HBx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在SP-1-1、SP-1-2,AP-2突变体组中明显下降,F=235.3,P<0.01.Matrigel侵袭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CEP4-X-FLAG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侵袭性增加,穿膜细胞数为(74.33±6.24)个,而未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28.24±3.05)个,t=9.68,P<0.01.结论 HBx引起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可能是通过对c-met基因启动子区(-183 bp~-100 bp)转录因子SP-1、AP-2结合位点的调控来实现的,但是该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是一种由HBV X基因编码的多功能蛋白,参与调节基因转录、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转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目前HBx蛋白被认为在HBV诱发原发性肝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HBx蛋白与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肝癌侵袭转移和肝癌干细胞的关系,探讨了HBx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丙型肝炎病毒C基因(HBV X—HCV C)共表达HepG2细胞模型,并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双酶切质粒pXT1—X,得到完整的HBV X基因片段后,将其插入到质粒PBK—CMV和PBK—HCV C的相应酶切位点,得到重组质粒PBK—X和PBK—X—C;再将质粒PBK—CMV、PBK—X、PBK—HCV C和PBK—X—C分别导入肝癌细胞株HepG2中,G418筛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鉴定HBV X和HCV C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质表达。结果质粒PBK—CMV、PBK—X、PBK—HCV C和PBK—X—C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共表达HBV X—HCV C蛋白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质表达较转染空载体的细胞及单独表达HBV X、HCV C蛋白的细胞明显升高。结论HBV X—HCV C共表达能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质表达,提示HBV、HCV可能具有协同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在HBV慢性感染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为凋亡抑制蛋白(IAPs)家族成员,是一种强效的凋亡抑制蛋白,可以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阻断细胞凋亡过程。我们观察了肝癌细胞株以及正常肝细胞株在转染HBx前后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差异,了解和分析HBx对不同肝细胞系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是否与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人肝癌发生过程中p38MAPK和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肝癌发生的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原位检测人肝癌(36例)和相关慢性肝病组织(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癌周肝硬化分别为20、20、36例)的p38MAPK、HBX、细胞周期G2/M期相关因子(cdc25B,p34cdc2,细胞周期蛋白B1)、细胞增殖因子Ki-67和细胞凋亡情况.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x2检验、One-Way ANOVA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HBX在慢性乙型肝炎(65.0%)和肝癌组(44.4%)阳性率较高,主要表达于胞核; p38MAPK、cdc25B、细胞周期蛋白B1、p34cdc2的阳性率从正常肝组织(40.0%,20.0%,20.0%,30.0%)、慢性乙型肝炎(60.0%,65.0%,40.0%,50.0%)、肝硬化(65.0%,75.0%,70.0%,55.0%)、癌周肝硬化(66.7%,75.0%,75.0%,63.9%)到肝癌组(77.8%,80.6%,80.6%,72.2%)逐渐增高,表达部位发生改变.p38MAPK胞核表达主要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胞质表达见于癌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癌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1,P>0.05).正常肝、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的增殖指数(0.0000±0.000,0.0502±0.011,0.0411±0.009,0.0762±0.017,0.1810±0.036)和凋亡指数(0.0351±0.024,0.0607±0.022,0.0562±0.013,0.0716±0.011,0.1200±0.018)比较,除肝硬化外也逐渐增高,增殖指数在肝癌分化差组(0.2285±0.062)高于分化好组(0.1216±0.032,t=2.082,P=0.044),凋亡指数肝癌在分化好组(0.152±0.026)高于分化差组(0.081±0.022,t=2.129,P=0.041).结论 肝癌发生过程中,HBX可能通过p38MAPK通路引起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异常改变.细胞增殖基本与凋亡相伴随,肝癌增殖程度高于凋亡程度.癌周肝硬化不同于不伴癌的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在HBV慢性感染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为凋亡抑制蛋白(IAPs)家族成员,是一种强效的凋亡抑制蛋白,可以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阻断细胞凋亡过程[2].我们观察了肝癌细胞株以及正常肝细胞株在转染HBx前后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差异,了解和分析HBx对不同肝细胞系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是否与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HBV X蛋白(HBx)作用相关蛋白,揭示HBx在肝细胞痛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转染HBx基因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Px和转染空白载体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P.为研究对象,应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分离2种细胞的总蛋白质,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验证部分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2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得到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2株细胞系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质谱分析共鉴定32个HBx作用相关蛋白,包括25个在HepG2-Px中表达上调的蛋白质,如热休克蛋白90AB1、Bcl-2相关抗原-2,细胞核磷酸化蛋白、细胞内氯离子通道-1、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2等,7个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如Wnt-5a等.蛋白质印迹验证了部分差异表达蛋白在2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论 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宿主细胞的基囚转录、信号转导、细胞生长和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修复和细胞代谢、免疫应答等过程.提示这些与HBx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为揭示HBx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BV是否通过调控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的表达参与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法 通过向肝癌细胞HepG2转染HBx筛选出表达HBx蛋白的细胞株HepG2-HBx.用激光共聚焦定位细胞内HBx蛋白和SMYD3蛋白的表达;实时逆转录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HBx前后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HBx前后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HBx转染后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上调(SMYD3 mRNA:0.18±0.05与0.98±0.15,F=37.240,P<0.05;SMYD3蛋白:0.28±0.03与0.58±0.06,F=21.042,P<0.05).转染HBx后HepG2细胞凋亡率下降(7.90%±0.42%与2.23%±0.14%,P<0.01),细胞增殖能力增强(28.46%±4.33%与36.46%±0.17%,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能够上调HepG2细胞中SMY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HBx可能通过SMYD3-组蛋白甲基化途径抑制HepG2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HCC)中HBV DNA的整合情况.方法 收集24例HBsAg阳性患者的HCC组织,提取其DNA,应用套式PCR原理,在设计的引物中引入U碱基,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和人Alu重复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建立克隆整合的HBV DNA及其相邻的细胞基因序列的PCR技术.PCR产物测序所获结果经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BLAST及Map Viewer检索确定HBV整合在染色体上的精确位置.结果 24份HCC组织中,14份存在HBV整合现象,整合的标本中11份正向插入宿主基因,8份反向插入宿主基因,其中5份标本既有正向插入也有反向插入,从病毒基因分析,整合可发生于X基因的任何长度,且均以截短形式插入宿主细胞DNA.另有8份标本未测到整合.结论 HBV在HCC细胞染色体上的整合呈不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V、HCV感染对小肝癌的外科治疗策略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13例手术根治切除治疗的小肝痛(≤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4组:HCV感染组75例、HBV感染组251例、HCV、HBV混合感染组33例和尢HCV、HBV感染组54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 413例患者术后1、3、5年尢瘤生存率分别为83%、66%和58%,术后共有168(40.8%)例患者出现肝内复发,5年复发率HCV感染组最高(64.2%),其次为HBV/HCV感染组(48.4%),HBV感染组(37.8%)及无感染组(32.3%).肝内复发肿瘤为多发者在HCV感染组发生率最高(占肝内复发肿瘤的66.0%),其次为HBV/HCV感染组(28.6%),HBV感染组(23.3%)及无感染组(17.6%).413例小肝癌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70%和61%,HCV感染组预后最差.和其他组相比,HCV感染组肝硬化程度严重,肿瘤细胞分化低,更易发生血管侵犯.在随访过程中,HCV感染组肝内复发率高,且复发类型常为多结节型.结论 HCV感染相关肝癌的临床肝硬化症状更重,而且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主蛋白的表达对肝母细胞瘤系HepG2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HBsAg主蛋白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含有HBV全基因组的质粒G376 A7作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sAg蛋白编码基因片段,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表达栽体pcDNA3.1(-)-HBsAg.以脂质体技术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总mRNA,逆转录为cDNA,与转染空白表达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进行DNA芯片分析并比较.结果在1152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发现有30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29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HBsAg转染细胞后差异表达的基因,为深入研究HBsAg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携带人IFN-5α基因的X基因缺陷的HBV DNA真核表达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在pBR322-B-HBV质粒(含adr Ⅰ型HBV DNA)中插入人工合成片段破坏其HBV—X基因区,再与IFN-5α片段连接,最后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CNA3,获得携带人IFN-5α基因的X基因缺陷的HBV DNA真核表达质粒pcDNA3-KN-F1F2-IFN-5α。同时构建两组对照质粒,即连接完整HBV DNA的真核表达质粒和连接X基因缺陷的HBV DNA真核表达质粒,将上述3种质粒以脂质体法同时转染HepG2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系统后选用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RT-PCR法检测3种包装病毒。的复制表达以及IFN-5α的表达水平。结果获得目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KN—F1F2-IFN-5α;目的质粒转染HepG2细胞后其包装病毒的复制表达水平均较两个对照组降低;插入的IFN-5α片段可以在mRNA以及蛋白质水平表达。结论成功构建携带人IFN-5α基因的X基因缺陷的HBVDNA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HepG2真核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的发生.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达成共识,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长的反义RNA干扰片段在培养细胞株中对HBV复制的抑制效应.方法将HBV基因组S区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插入至pTARGETTM载体中,并将重组载体转染入HepG2.2.15细胞中.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与HBeAg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对数据采用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与两两比较的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经过处理后,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sAg表达量(A值)在HBS2组(携带长片段反义RNA)为0.621±0.027,在HBS4组(携带正义RNA)为3.399±0.018,对照组为2.232±0.187;HBeAg表达量(A值)在HBS2组、HBS4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49±0.019、1.548±0.025和1.570±0.044; HBV DNA水平(×104拷贝/ml)在HBS2组、HBS4组、对照组分别为1.597±0.082、3.381±0.297和3.610±0.063.与对照组相比,HBS2组HBsAg、HBeAg和HBV DNA表达量均降低,统计量Z值均为-2.309,P值均<0.05; HBS4组HBsAg表达量增高(Z=-2.309,P<0.05),而HBeAg和HBV D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统计量Z值分别为-0.866、-1.155,P值均>0.05.结论 长片段反义RNA能抑制HBV基因的表达和病毒复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long antisense RNA on HBV replication in HepG2.2.15 cells. Methods The coding region of HBV S gene was cloned into pTARGET vector in sense and antisense orientations an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transfected into HepG2.2.15 cell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HBS2 (antisense RNA) group, HBS4 (sense RNA)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BsAg and HBeAg in the culture supernant were detected by ELISA. The HBV DNA in the supernant was quantified by real-time PCR.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HBsAg in HepG2.2.15 cell supernatants of three groups were 0.621 ± 0.027, 3.399 ± 0.018 and 2.232 ± 0.187 respectively; the levels of HBeAg were 0.749 ± 0.019,1.548 ± 0.025 and 1.570 ± 0.044 respectively and the levels of HBV DNA were 1.597 ± 0.082, 3.381 ± 0.297 and 3.610 ± 0.063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s of HBsAg and HBeAg and the HBV DNA level in HBS2 group were remarkably reduced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Z = -2.309, P < 0.05); whereas the sense plasmid transfection (HBS4) did not affect HBeAg (Z= -0.866) and HBV DNA (Z = -1.155) levels in the culture supernant but slightly increased the HBsAg level (Z = -2.309). Conclusion Antisense RNA might be a useful tool to repress HBV re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