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血管通路直接影响终末期肾病病人血液透析的效果,为探讨更有效的血管通路,我院对57例维持血液透析的病人分别采用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插管进行透析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永久性的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需做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以减少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和提高护士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得以保证透析患者透析时充足的血流量,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是保证长期MHD患者顺利进行透析的必备重要条件.现将本院96例分别用显微外科血管缝合动静脉内瘘吻合和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两种手术方法给MHD患者建立一条有效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的完整资料统计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静脉内瘘是一安全并能为慢性维持性血透病人提供长期使用、寿命较长的永久性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何时建立血管通路?如何选择血管?术后使用中怎样护理?是值得临床医生、病人及家属重视并注意的问题。现就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观点,供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透析采用带袖套隧道导管,观察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透析12个月后血尿素氮、肌酐及C反应蛋白较透析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后各实验室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透析后尿素清除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赵小培  张燕  刘晓东 《护理研究》2013,(26):2901-2902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透析过程中应用改良穿刺方式对移植血管的保护效果。[方法]透析过程中应用改良穿刺方式,即在病人移植血管内瘘上行静脉穿刺以作为体外循环通路的血液出路,在上臂非吻合静脉或四肢其他浅表静脉行静脉穿刺作为体外循环通路的血液回路方法,对本中心2例自体移植血管内瘘和2例人造血管内瘘病人建立体外循环通路,观察对透析血流量、透析充分性、移植血管内瘘使用寿命、病人透析反应等方面的影响。[结果]4例病人透析血流量为230mL/min~260mL/min,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指数(spKt/V)>1.2,尿素下降率(URR)>70%,平均透析(130.6±10.5)次,平均使用寿命24.25个月,最长使用寿命56个月,无感染、栓塞、内瘘狭窄等相关并发症,透析过程中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改良穿刺方式能够保证透析充分性,有效避免再循环,延长移植血管内瘘使用寿命,对MHD病人移植血管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效果.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6例,其中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组38例、股静脉临时导管组46例、动静脉内瘘组42例,比较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限、并发症、透析充分性.结果 股静脉临时组使用时限明显低于长期颈内静脉组与动静脉内瘘组(P<0.05);动静脉内瘘组局部/全身感染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各组间血栓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临时组最高,动静脉内瘘组最低;股静脉临时组透析充分性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动静脉内瘘组的综合使用情况最优,而对无法行内瘘手术的患者,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留置同样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关于自体静脉移植建立内瘘的文章较少,尤其针对不同部位自体静脉移植效果的总结尚未见报道。目的:总结自体静脉移植内瘘的建立经验,探索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患者资料,对比上下肢静脉移植内瘘成功率、血流量和使用时间;分析合并糖尿病对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自体静脉移植建立内瘘成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静脉、大隐静脉、贵要静脉和小隐静脉;上肢移植静脉内瘘的血流量明显高于下肢移植静脉(P〈0.05);比较使用时间,上肢移植血管内瘘长于下肢移植血管内瘘(P 〈0.01);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自体血管移植的成功率明显低于不合并糖尿病者(P 〈0.01)。结果提示对于上肢浅静脉条件不佳的血液透析患者,自体静脉移植内瘘是其建立血管通路的较好方式;选择上肢静脉移植较下肢静脉移植内瘘的成功率高,使用时间长;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不适宜行自体静脉移植内瘘。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各种术式的临床应用和选择。方法采用各种术式为32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术前根据血管条件进行术式选择,观察手术用时、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2例患者共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380例次。鼻烟窝内瘘39例次,通畅率92.3%;前臂标准内瘘280例次,通畅率92.9%;PTFE人造血管襻式和直形内瘘分别45和7例次,通畅率98.1%;4例患者最终无法建立内瘘。结论各种术式应用中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条件选择手术方式。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可延长的血管通路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蚌埠地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的情况.方法 纳入130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老年组,162例年龄<60岁的MHD患者作为非老年组.对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首次透析及维持透析血管通路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老年MHD患者动静脉内瘘组及导...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管理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透析需要一条方便、耐用的血管通路,血管通路的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患者用于可建立内瘘的血管有限,这就要求肾科医师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是患者保证充分透析和维持生命的重要通路,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重庆重钢(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自1997年1月~2003年10月为3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成功进行了血液透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直视下钛轮钉吻合组(A组)和显微镜下吻合组(B组)。A组19例,男12例,年龄22~72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1例;B组17例,男10例,年龄26~74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蚌埠市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首次及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蚌埠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血液透析治疗大于3个月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血管通路使用情况、血流量、并发症;分析MHD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的分布情况;对首次透析使用自...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在血管通路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通路血栓形成(Vascular Access Thrombosis,VAT)是导致血管通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早期发现VAT的形成,并及时应用药物溶栓,对于血管通路重建有极大意义.作者自1998年1月~2003年1月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165例,其中32例(19.4%)发生VAT,对其行尿激酶溶栓,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方式,虽然AVF相较其他血管通路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AVF的术后未成熟及失功率很高。因此准确评估AVF术后瘘管的预后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临床预测模型(clinical prediction models,CPMs)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本文对目前血液透析患者AVF的CPMs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目前儿童维持性透析用动静脉内瘘临床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科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慢性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儿62例,回顾性采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男性41例,女性21例,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13岁5月18天(年龄区间为5岁8月~16岁2月),5~9岁为9例(14.52%),10~13岁为33例(53.23%),14~17岁为20例(32.25%)。籍贯南方为4.8%,北方为95.2%。原发病构成比前两位:慢性肾小球肾炎占29.03%,肾脏畸形及发育不良占27.4%。2从患儿确诊慢性肾脏病到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平均时间为30.8天。3麻醉方式:全麻42例(67.7%),基础麻醉加臂丛麻醉17例(27.4%),余不详。4侧别选择:左侧为58例(93.55%),选择右侧为4例(6.45%)。手术均为前臂动静脉端侧吻合,选用经典桡动脉-头静脉吻合者55例(88.7%),桡动脉-非头静脉吻合者7例(11.3%)。5术中吻合口内径:2mm者为22例(35.5%),2.5mm者为3例(4.8%),3mm者为31例(50%),4mm者为3例(4.8%),不详者为3例(4.8%)。6以术后1周可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处触及血管震颤、闻及血管杂音作为内瘘成形手术成功的判断指标,首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成功者为50例(80.65%),失败者为12例(19.35%),其中2mm组手术成功18例/22例(81.8%),2mm组成功32例/37例(86.5%),2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手术成功率为87.5%。7术后可触及明显震颤者为52例(83.9%),轻微者为3例(4.8%),未触及者为7例(11.3%);可闻及明显血管杂音者为53例(85.5%),轻微者为2例(3.2%),未闻及者为7例(11.3%)。8术后急性并发症:血栓为6例(9.7%),渗血为5例(8.0%),肿胀、疼痛4例(6.5%),血肿1例(1.6)%,手指麻木1例(1.6%)。首次透析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为1.6%(1例)。结论从确诊慢性肾脏病到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间过短,低于指南提出的6~12个月,准备和教育时间不足。手术优先选择左侧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成功率达80.65%,吻合口内径2mm组和2mm组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渗血和血栓。  相似文献   

16.
17.
据统计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多。在我国,其主要治疗途径为血液透析。而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重复性好、可以实时动态观测血管情况等优点被临床工作者广泛应用于评价血管通路及其相关血管。本文将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一个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常用的3种血管通路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记录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月12月31日全年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原发病、血管通路的选择、变更次数、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年血液透析患者157例。新入患者36例,新入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分别为:临时导管26例(72.2%),长期管2例(5.6%),自体动静脉内瘘6例(16.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1例,其中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109例(90.08%),长期管9例(7.4%),临时导管2例(1.65%),人造血管内瘘1例(0.83%)。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主要是血栓形成,肿胀手、肢体缺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7%。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为血流不足,深静脉血栓,感染;只有3例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本组患者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慢性肾炎(32.48%)、糖尿病肾病(28.66%)、慢性间质性肾炎(16.56%)。死亡前两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出血,共占71.4%。结论研究资料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新入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明显高于内瘘,影响血管通路选择主要原因为糖尿病、高龄和透析时机过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通路压力监测与分析在预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予动静脉内瘘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通路压力监测与分析。观察两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早期发现率。结果早期发现通路压力异常观察组11例,对照组3例,观察组早期发现通路压力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诊断内瘘狭窄观察组9例、对照组1例,观察组早期内瘘狭窄诊断率高于对照组(P0.05);内瘘失功对照组8例、观察组2例,对照组内瘘失功率高于观察组。结论血管通路压力监测与分析能提高内瘘狭窄的早期发现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