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脉压的关系.方法 将9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A组为合并房颤组,共36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组,共60例,分别做动态血压检查,测量脉压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脉压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脉压高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钠多肽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纤颤(房颤)和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3组:A组为高血压并发持续性房颤40例,B组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30例,C组为高血压不伴房颤患者40例,检查3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N端B型利钠多肽(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降压药物治疗1年后将110例患者列入D组即左室肥厚消退组62例和E组即未消退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t-proBNP、左房大小、房颤发生率和服药差异等。结果 A组与B组、C组患者的年龄、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的发生与Nt-ProBNP水平、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MMI、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年龄均呈正相关。D组与E组的Nt-ProBNP、LAD、LVEDD、IVST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患者的ACEI和ARB的使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左房扩大是房颤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使左室肥厚消退和左房缩小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Nt-proBNP水平与左室肥厚、房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利钠多肽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纤颤(房颤)和左室肥厚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3组:A组为高血压并发持续性房颤40例,B组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房颤30例,C组为高血压不伴房颤患者40例,检查3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N端B型利钠多肽(Nt-proBNP)水平并进行比较.降压药物治疗1年后将110例患者列入D组即左室肥厚消退组62例和E组即未消退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t-proBNP、左房大小、房颤发生率和服药差异等.结果 A组与B组、C组患者的年龄、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M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的发生与Nt-ProBNP水平、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MMI、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年龄均呈正相关.D组与E组的Nt-ProBNP、LAD、LVEDD、IVST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E组患者的ACEI和ARB的使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左房扩大是房颤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使左室肥厚消退和左房缩小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Nt-proBNP水平与左室肥厚、房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化与心房纤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为一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50例为一组,两组均行心脏超声检测,检测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高于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将6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50mmHg分两组,所有受试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左房内径增大发生率比B组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心脏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与血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将13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房颤发作组,共40例;对照组为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共99例,分别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高低。结果 AF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B型利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依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59例)与无房颤组(53例),对患者的心电图、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对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观察分析。测定两组患者的B型利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B型利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关系。结果 房颤组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各为21、16、22例。房颤组患者的B型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未房颤组患者,P<0.05;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B型利钠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永久性房颤患者B型利钠肽水平与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房颤组患者与未房颤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型利钠肽水平与高血压房颤发作有直接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患者出现房颤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D-二聚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AF)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将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房颤发作组,共37例;对照组为不合并房颤发作组,共79例,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结果 AF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左房轻度增大无房颤病史患者的房颤(AF)初发预防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与安全性。方法将202例高血压并左房增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1例,治疗组给予口服氯沙坦,对照组则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每周门诊随访一次。结果经过治疗并随访2年后治疗组的房颤发作率低于对照组,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血压均控制良好,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类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氯沙坦对高血压并左房轻度增大者可有效预防房颤初发,作用持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以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其可能机制为改善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超声诊断。方法 35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设为观察组,3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指标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早晚期流速峰值(E/A)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左室后壁(IVS/LVP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除因高血压造成的心脏结构形态发生改变外,也发生了左心房扩大现象以及不同程度的生理指标改变。  相似文献   

11.
李妍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532-353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AF)发作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将8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AF发作分为两组:AF组为合并AF发作组19例;对照组为不合并AF发作组68例,分别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高低.结果:AF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AF发作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在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5例高血压患者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采用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Pmax、Pmin和P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Pmax、Pmin、Pd、LAD和LVEF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max和Pd明显增大(P〈0.05),两组间Pmin、LAD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Pd≥40ms预测房颤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有所下降,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上升。结论:Pd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预测因子,与Pmax联合应用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1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功能正常患者242例,将纳入患者按疾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98例)和未复发组(144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随访(17±9)个月,98例患者(40.0%)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明显延长[(429±26) ms比(419 ±23) ms](P=0.004).复发组的左心房前后径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大[(41±6)mm比(38±5)mm](P=0.003).QTc与心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162,P=0.011).长QTc组(n=53)的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较正常QTc组(n=165)和短QTC组(n=24)高(P =0.001、P=0.069);左心房直径<38.3 mm组与左心房直径≥38.3 mm组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比较,左心房增大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和左心房前后径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QTc:风险比=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左心房前后径:风险比=1.795,95%置信区间:1.041 ~3.094,P=0.035).长QT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与左心房前后径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左心房前后径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结论 QT延长是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改善心律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情况以及转复率、左房内径(LAD)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水平、转复率、LAD以及LVMI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坎地沙坦进行降压治疗,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长期服用胺碘酮的患者房颤复发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长期服用胺碘酮的患者房颤复发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坎地沙坦均可以减少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左心房内径,升高射血分数,二者比较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内径(LAD)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房颤患者56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干预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于入院时及随访6个月后测量LAD。结果:辛伐他汀干预组入院时(43.73±4.33)mm与随访后(40.86±3.80)mm的L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干预组(40.86±3.80)mm和对照组(44.18±3.73)mm随访后的L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有效防治心房颤动患者LAD增大,有望成为房颤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直接胆红素(D-BIL)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入选我院心脏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房颤患者40例作为房颤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高血压不伴房颤者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心血管疾病、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结果,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房颤组患者RDW、D-BIL、尿酸及左房直径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BIL和左房直径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患者阵发房颤的发生与D-BIL升高相关,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