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AT1-AS-ODNs)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心钠素合成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①对照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48h。②血管紧张素Ⅱ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24h 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③AT1-AS-ODNs组:200nmol/LAT1-AS-ODNs孵育24h 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④顺义序列组:200nmol/LAT1-S-ODNs孵育24h 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显微荧光技术检测脂质体包裹的AT1-AS-ODNs在心肌细胞内分布;免疫沉淀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心钠素(ANF)表达。结果:①在脂质体的包裹下,AT1-AS-ODNs成功转染心肌细胞,120min转染效率为60%。②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25%,21%(P<0.05),AT1R-AS-ODNs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60.7%(P<0.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蛋白表达水平无改变。③血管紧张素Ⅱ组心钠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780±38),(430±23)μg/L,P<0.01]。AT1-AS-ODNs组心钠素表达为(589±19)μg/L,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顺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AT1-AS-ODNs可成功转染心肌细胞,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阻断药氯沙坦对大鼠肺组织AT2R表达的影响及AT2R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性.方法 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和AngⅡ组:持续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AngⅡ1 μg·kg-1·min-1 72 h;AngⅡ+氯沙坦组:注射AngⅡ前24 h及注射过程中给予氯沙坦10 mg·kg-1·d-1灌胃,连用4 d;氯沙坦组:仅用氯沙坦10 mg·kg-1·d-1灌胃,连用4 d.给药后活杀大鼠,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AT2R 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行组织损伤病理评分.结果 AngⅡ组肺组织病理评分[(3.33±1.14)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3±0.09)分];AngⅡ+氯沙坦组评分降至(1.98±0.30)分,而氯沙坦组为(0.95±0.20)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ngⅡ组AT2R mRNA表达[(47.90±9.8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6.33±5.90)%];AngⅡ+氯沙坦组AT2R mRNA表达上调[(90.63±19.66)%],而氯沙坦组为(68.65±4.88)%,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正常对照组肺组织AT2R蛋白表达为(78.80±41.26)%,AngⅡ组为(68.98±23.93)%,AngⅡ+氯沙坦组为(68.13±23.23)%,氯沙坦组为(70.15±17.16)%,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Ⅱ可以诱导大鼠ALI并下调AT2R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此时应用氯沙坦可上调AT2R mRNA表达,改善肺损伤;AT2R可能在ALI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4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L-甲状腺素(L-Thy)组、咪哒普利组和缬沙坦组4组.用L-Thy 45 μg· kg-1·d-1连续腹腔注射28 d建立甲亢性心肌病动物模型.测定各组动物左右心室肥厚指数和心肌细胞直径;用Masson染色法测定胶原容积分数;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Ⅱ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2R)的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ACE、AT1R、AT2R的蛋白表达.结果 L-Thy可诱导心肌肥厚及心肌纤维化,使血浆与局部组织AngⅡ浓度升高,并可使ACE、AT1R、AT2R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均<0.01).咪哒普利和缬沙坦均可显著抑制L-Thy诱导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P均<0.05);咪哒普利还可降低血浆与局部心肌组织AngⅡ水平(P均<0.01),对AT1R、AT2R和ACE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影响(P均>0.05);缬沙坦能显著升高血浆AngⅡ浓度(P<0.01),但不升高组织AngⅡ浓度(P>0.05),并能显著上调AT1R、AT2R的mRNA及蛋白表达(P均<0.01),对ACE的mRNA和蛋白表达无影响(P均>0.05).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参与甲亢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咪哒普利和缬沙坦可以改善L-Thy诱导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与肝病理分期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1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穿刺活检,同时检测HBV DNA和其它肝炎病原学标志.结果:HBeAg的表达与肝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炎症变化无明显相关(P>0.05);S0和S4两组之间血清HBV DNA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表达和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BeAg表达与否和HBV DNA水平高低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44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 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44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肝硬化7例(2.9%,7/244),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43例(58.6%,143/244)、中度32例(13.1%,32/244)、重度9例(3.6%,9/244),病理无明显改变者53例(21.7%,53/244);炎症分级(G)≥2者48例(19.7%,48/244);纤维化分期(S)≥2者54例(22.1%,54/244).对HBV DNA阳性者,HBeAg阴性组肝脏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均<0.05).HBV DNA低载量组患者肝纤维化分期高于高载量组,但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数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HBeAg、HBV DNA与肝组织病理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镇肝熄风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腹主动脉血管组织中Ang Ⅱ 1型受体(AT1R)蛋白和Ang Ⅱ 1型受体(AT1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24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镇肝熄风汤低剂量组、镇肝熄风汤中剂量组、镇肝熄风汤高剂量组、复方罗布麻组,每组12只; 12只24周龄的同源雄性魏-凯二氏大鼠(WKY)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灌胃给药45天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检测腹主动脉血管组织中AT1R蛋白表达;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测定大鼠AT1R mRNA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常组、镇肝熄风汤中剂量、高剂量组和复发罗布麻组AT1R蛋白表达和AT1R mRNA表达明显降低(F=863. 465,P 0. 01)。结论镇肝熄风汤可以调低SHR大鼠腹主动脉血管组织中AT1R蛋白表达和AT1R mRNA表达,减少SHR大鼠的血管收缩能力,起到有效降低SHR大鼠血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内皮祖细胞(EPC)促血管新生主要因子HIFla、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AT1受体阻滞剂的干预效果.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VEGF和bFGF存在条件下培养7~8 d得到EPC;随机分对照组、AngⅡ组(10-6mol·L-1),AngⅡ 氯沙坦预处理组.半定量RT-PCR检测EPC内血管紧张素原(ATG)mRNA表达情况;血管紧张素受体AT1、AT2以及HIFla、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人脐血EPC表达AT1受体、AT2受体,不表达ATG.外源性AngⅡ作用后,EPC的AT1受体、AT2受体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HIFla、VEGF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用氯沙坦预处理细胞后再用AngⅡ刺激,与单纯AngⅡ刺激组比较,HIFla、VEGF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结论:RT-PCR结果显示,人脐血来源的EPC不表达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因而不能产生内源性AngⅡ;外源性AngⅡ通过AT1/AT2受体下调EPC的促血管新生主要因子HIFla和VEGF的表达,但详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心肌纤维化是心室重构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是心肌间质纤维化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作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效应分子,在心室重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Ang Ⅱ主要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来发挥生理和病理效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选择性Ⅰ型血管紧张素(AT1)受体拮抗剂(ARB)从不同水平抑制RAS.本研究通过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AT1、AT2受体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探讨心肌局部Ang Ⅱ受体表达在心肌梗死后的变化及其与心脏间质重构的关系,并观察ACEI、ARB对AngⅡ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对心脏间质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诱骗受体3(Dc R3)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100例,均进行肝组织学病理活检,对照组为同期体检的健康者50名。根据病理纤维化评分,试验分为三组:NC(健康对照组)、S0(未有纤维化乙型肝炎患者组)和S1~4(伴有纤维化乙型肝炎患者组)。Dc R3、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SPSS统计学分析不同组血清指标的表达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Dc R3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采用Ocomine生物信息学分析人类肝细胞癌DNA芯片数据库中Dc R3 DNA拷贝数与正常肝组织间的差异。结果 Dc R3在肝纤维化组(S1~4)明显升高(P<0.01),并且与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Dc R3与HA:r=0.51,P<0.000 1;Dc R3与Ⅳ-C:r=0.34,P=0.001 3;Dc R3与PCⅢ:r=0.49,P<0.000 1;Dc R3与LN:r=0.40,P<0.000 1。Dc R3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度76.90%,特异度87.80%,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70,cut-off值168.67 ng/ml。Oncomine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肝细胞癌患者中Dc R3 DNA拷贝数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结论 Dc R3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明显升高,与常规的肝纤维化四项相比,Dc R3和Ⅳ-C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Dc R3在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颖  燕树勋  王晋明  李华  贾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49-51,i000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AT1-AS-ODNs)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心钠素合成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①对照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48h。②血管紧张素Ⅱ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③AT1-AS-ODNs组:200nmol/LAT1-A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④顺义序列组:200nmoL/LAT1-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显微荧光技术检测脂质体包裹的AT1-AS-ODNs在心肌细胞内分布;免疫沉淀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心钠素(ANF)表达。 结果:①在脂质体的包裹下,AT1-AS-ODNs成功转染心肌细胞。120min转染效率为60%。②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25%,21%(P〈0.05),AT1R-AS—ODNs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60.7%(P〈0.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蛋白表达水平无改变。③血管紧张素Ⅱ组心钠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780&;#177;38),(430&;#177;23)μg/L,P〈0.01]。AT1-AS-ODNs组心钠素表达为(589&;#177;19)μg/L,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顺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AT.-AS-ODNs可成功转染心肌细胞,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骼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高糖状态的变化及对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骼肌细胞(HSkMC),分为不同浓度葡萄糖组进行培养:5.55mmol/L组,11.1mmol/L组,22.2mmol/L组,分别培养48h,应用RT-PCR检测各组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mfn2基因表达。结果以5.55mmol/L组作为基础对照组,11.1mmol/L组、22.2mmol/L组AT1R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mfn2基因表达则下降(P〈0.05)。结论高糖能诱导骨骼肌细胞AT1RmRNA表达上调,mfn2mRNA表达下调,且呈剂量依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F-КB,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IR)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高脂饮食建立大鼠NAFLD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高脂饮食喂养,干预组高脂饮食饲养10周后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PDTC)腹腔注射4周,分别于10、14周处死各组大鼠,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测定血管紧张素浓度;检测NF-KB蛋白、肝脏AT1R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组织病理结果提示正常组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并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加重,10、14周大鼠肝脏可见气球样变及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坏死和小叶内炎症、腺泡内散在点灶状坏死,部分可见点灶状坏死成片,门管区轻中度炎症。14周大鼠出现胶原纤维生成。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内可见NF-КB明显活化,而且随造模时间延长,其表达随之增多;干预组表达低于同期模型组,但高于正常组。放免法结果提示模型组、干预组血管紧张素浓度均高于正常组,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其浓度逐渐增多;干预组血管紧张素浓度低于同时期模型组但高于正常组。RT-PCR法显示:AT1Rm RNA表达量在模型组中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增加,且均明显高于同时间段正常组;干预组表达低于同时期模型组但高于正常组。结论:NAFLD肝组织随着疾病程度加重,NF-КB活性增强,抑制其活性可降低NAFLD大鼠肝组织AT1R m RNA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CHB患者223例分成HBeAg阴性和阳性两组,应用PCR检测血清HBV DNA,同时行肝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分期。结果 (1)HBeAg阳性组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HBVDNA无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无明显相关性(rs=-0.073,P0.05);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HBVDNA也无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也无相关性(rs=-0.113,P0.05)。(2)HBeAg阴性组不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HBVDNA有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呈正相关(rs=0.327,P0.01);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之间的HBVDNA也有明显的差别(P0.05),而且二者也呈正相关(rs=0.314,P0.01);随着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HB-VDNA进行性增高。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V DNA定量不能反映肝组织病理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已知血管紧张素Ⅱ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核因子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有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抑制核因子κB活性与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0-03/04在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51只纯种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方法:①对其中39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链脲佐菌素溶于枸橼酸缓冲液穴0.1mmol/L,pH=4.5雪,按60mg/kg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空腹血糖维持在13.9mmol/L以上则模型制备成功。随机将造模后39只大鼠分为3组:模型组穴n=17,未给予其他干预措施,正常饲养雪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剂)干预组眼n=22,腹腔内注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剂量20mg/kg),2次/d演。其余12只为正常对照组,未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饲养。②各组饲养18周后取出肾脏,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检测核因子κB活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37℃水浴后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减去4℃检测的血管紧张素Ⅰ水平则为肾素活性。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经正态转换后再作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Ⅱ含量和肾素、核因子κB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大鼠各脱失1,6,13只,进入结果分析11,11,9只。①核因子κB活性: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P<0.01),正常对照组与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干预组相近。②肾组织肾素活性:3组相近。③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Ⅰ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P<0.01)。④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增加,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后可导致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 检测116例慢乙肝(慢乙肝组)患者和6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TGF-β1、4项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以及HBV DNA载量,并作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乙肝组的血清TGF-β1水平、4项肝纤维化指标升高,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慢乙肝患者的TGF-β1水平及4项肝纤维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上述指标的增高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且TGF-β1与4项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9、0.586、0.622、0.618,均为P<0.01).慢乙肝患者的TGF-β1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比.结论: 慢乙肝患者血清TGF-β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肝纤维化指标及HBV DNA载量呈正比,检测慢乙肝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有助于判断其肝纤维化程度和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4m RNA表达与血管紧张素(Ang)Ⅱ/Ang-(1-7)比值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肝纤维化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制备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共8周。肝组织行常规HE及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分别测定肝匀浆AngⅡ、Ang-(1-7)浓度,计算其比值;RT-PCR检测肝组织NOX4 m RNA的表达量,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的形成及加重,模型组大鼠2、4、6、8周NOX4 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53±0.89、5.49±1.24、14.49±2.39、31.78±3.96,均较正常对照组(2.03±0.31)升高(均P<0.05);同时,模型组大鼠AngⅡ/Ang-(1-7)比值逐渐增大(依次为0.65±0.06、0.66±0.07、0.79±0.07、0.82±0.04),均较对照组(0.59±0.04)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OX4与AngⅡ/Ang-(1-7)比值的变化呈正相关(r=0.901,P<0.05)。结论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NOX4的表达进行性升高,同时AngⅡ/Ang-(1-7)比值逐渐增大,提示上述变化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关系,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情况,根据肝组织不同炎症及纤维化分组,对比各组性别、年龄、家族史、HBV-DNA水平、HBeAg状态差异。结果 82例患者中,100%(82/82)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活动,其中58.5%(48/82)的患者炎症活动度≥G2;57.3%(47/82)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其中43.9%(36/82)的患者纤维化分期≥S2;纤维化分期与炎症分级相关(r=0.428,P<0.01);不同炎症分级患者的性别、年龄、家族史、HBV-DNA水平、血清HBeA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年龄随纤维化分期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其中S2、S3组年龄(>40岁)与S0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性别、家族史、HBV-DNA水平、血清HBeAg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特别是年龄>40岁,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积极考虑行肝穿刺活检,及时确定抗病毒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与鳞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河南省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食管断端正常鳞状上皮及53例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的表达。在高倍镜下选取阳性细胞最多的区域,记录5个高倍视野中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计算其平均值。阳性细胞<10%为穴-雪;10%~30%为穴 雪;30%~50%为穴誒雪;>50%为穴誔雪。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定位于胞浆和胞膜。血管紧张素Ⅱ主要为弥漫性表达,在正常鳞状上皮和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1.02%(25/49)和86.79%(46/5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46.94%(23/49)的正常鳞状上皮的扁平细胞层和棘层细胞表达,在77.36%(41/53)的鳞癌组织中主要呈弥漫性表达,部分癌巢可见“阴性外围”表达模式。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鳞状上皮穴均P<0.01雪。血管紧张素Ⅱ在各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穴P>0.05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I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Ⅱ、Ⅲ级鳞癌组织穴分别P<0.05,P<0.01雪,在Ⅱ、Ⅲ级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穴P>0.05雪。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鳞癌侵及食管深层和浅层、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分化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及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可能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但与食管鳞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二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建立Ang-(1-7)对高血压大鼠干预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Ⅱ)浓度,RT-PCR检测肾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mRNA水平.结果 Ang-(1-7)减轻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病理损害,Ang-(1-7)对血浆及肾组织AⅡ浓度无显著影响,对肾组织内AT2受体表达无显著影响,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表达.结论 Ang-(1-7) 对2K1C高血压大鼠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减少肾组织内AT1受体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ARB)对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1(AT1)、血管紧张素受体亚型2(AT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应用阿霉素(ADR)复制肾衰大鼠模型,采用RT-PCR检测AT1、AT2、ACE、AGT基因表达。结果肾衰组肾脏AT1表达上调,AT2降低,氯沙坦组转为AT1下调,AT2表达接近对照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肾衰模型AGT水平增高,而给予氯沙坦后其水平降低;ACE在肾衰时表达上调,给氯沙坦后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氯沙坦可从调节血管紧张素II(Ang II)生成及受体水平角度对抗AngⅡ的作用,从而避免肾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