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心功能的影响,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ACS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2例,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于围术期持续微量泵入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NT-pro BNP水平和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NT-pro BN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心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全血NT-pro 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探讨PCI对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8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1例,分为介入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BNP、CRP浓度。另设对照组40例,测定空腹血浆BNP、CRP水平。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血浆BNP和CRP均高于对照组(P<0.001);介入组、药物组治疗前BNP、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1周血浆BNP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介入组术后24h血浆BN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周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CRP水平升高,可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PCI术后24h血浆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缺血的监测指标。ACS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下降,介入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可作为疗效观察的重要参数,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探讨PCI对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8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1例,分为介入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BNP、CRP浓度。另设对照组40例,测定空腹血浆BNP、CRP水平。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血浆BNP和CRP均高于对照组(P〈0.001);介入组、药物组治疗前BNP、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1周血浆BNP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介入组术后24h血浆BN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周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CRP水平升高,可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PCI术后24h血浆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缺血的监测指标。ACS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下降,介入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可作为疗效观察的重要参数.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发病率在我国迅速增高,冠脉斑块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临床上C反应蛋白(CRP)已应用于预测冠心病患未来事件的因子。但(CRP)这一传统实验测定方法缺乏较高的敏感性,不足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近2年来作应用超敏CRP检测在冠心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冠心病患超敏CRP与ACS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00-2802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对心功能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直接PCI治疗的86例STEMI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PCI治疗,观察组联合PCI和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5w心功能,术前、术后1、5w BNP,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5w心功能指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5w较术后1w相比,LVEDD和LVEF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5w较对照组相比,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5w较术前及术后1w相比血浆BNP水平较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0%和25.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直接PCI后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血浆BNP水平,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冠脉)无复流在心肌梗死(心梗)再灌注治疗中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较高。有研究发现,冠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重建无复流的靶血管血液流速。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PCI后无复流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后MACE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PCI后无复流患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入选标准并拟行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106例,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治疗。52例患者于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前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后以维持量持续静脉泵入36 h者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另5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6 h和30 d评价2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的联合发生率,观察有无严重出血、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计数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血管成形术后36 h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P<0.05);30 d内替罗非班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替罗非班维持期间,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无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替罗非班用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经皮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CI术治疗,观察组给予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与出血事件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血流灌注,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回落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右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中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58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PCI术前6 h内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口服氯吡格雷600 mg;替罗非班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10 μg·kg-1原药稀释1倍后通过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给药,2 min注射完毕,并以0.1 μg·kg-1·min-1速度维持静脉泵入24 h.2组PCI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 000 U 5~7 d及其他药物治疗.对2组患者PCI术后的TIMI血流情况、出血事件及术后3个月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 PCI术后替罗非班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获得率为92.9%,对照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获得率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脉散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调控的影响。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60例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结果 ACS患者血清hs-CRP显著增高,阿司匹林治疗4周后hs-CRP水平显著下降,在联合生脉饮治疗后,hs-CRP下降趋势较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更为明显。结论生脉散可增强阿司匹林对ACS患者血清hs-CRP的抑制作用,且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程中常规治疗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与围PCI术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2005—2006年间15例在急诊或择期PCI术前具有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或PCI术时发现慢血流现象或血栓的ACS患者,在术前、术中或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按推荐剂量经外周静脉或冠脉内直接注入药物,观察15~20min后相关血管的血栓征象、血栓负荷、TIMI分级情况、术后MACE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15例ACS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44~75岁,起病时间在数小时至数天。全部患者术中即刻造影均未见有明显的新发血栓形成,原有新鲜血栓消失,肇事血管前向血流由TIMI0~2级恢复至TIMI3级。术后14例患者术后一般情况稳定,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住院期间未发生MACE与出血并发症,但有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因心源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ACS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存有靶血管高危因素存在(如慢血流、血栓等征象)的患者,经冠脉或外周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有助于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减少围手术期血栓并发症所致的MACE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张霞 《临床医学》2013,33(9):80-81
目的对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4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常规加替罗非班),每组21例。疗程持续时间36 h,对36 h及30 d的复合终点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观察组肌钙蛋白T在14 h后的峰值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应用替罗非班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及抗血栓作用,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入院的中青年(29~45岁)ACS患者142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61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81例,并以冠状动脉正常的中青年患者60例为对照组,测定3组Hcy、hs-CRP水平,分析血浆Hcy、hs-CRP水平与ACS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UAP组(P<0.05),UAP组与对照组比较,Hcy、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hs-CR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7、0.26,P均<0.05)。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Hcy为中青年AC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Hcy、hs-CRP水平升高与中青年ACS关系密切,亦可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急危重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重建冠脉灌注最有效的方法,但冠脉介入操作会增加血栓脱落和远端微循环栓塞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血浆B型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18例老年ACS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8例,同期入选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BNP、D-D和hs-CRP值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三指标间的差异;AMI组患者根据Killip分级行心功能分级,同时按BNP水平分为四个等级,比较分析Killip心功能分级与BNP水平的关系;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年,观察随访期间的药物治疗和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MI组血浆3项指标明显高于UAP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中,Killip分级Ⅱ级者共35例,按BNP水平分级2Ⅳ级者共35例,按BNP水平分级24级者分别为7、12、16例,BNP水平4级患者数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BNP水平3级与1、2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D-D均升高者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次数明显高于都正常者(P<0.05);BNP、D-D中仅一项高的患者组比较略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D-D和hs-CRP的水平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程度,联合分析有助于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前持续静脉泵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介入前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替罗非班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冠脉造影前向血流充盈、冠脉血栓形成情况;术后72h心电图ST改变及缺血导联累及数;术后72h内室速及室颤发生总次数及术后主要终点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替罗非班组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0.05),冠脉内血栓形成减轻(P〈0.05);术后心电图ST段缺血改善,缺血导联数下降,室速及室颤发生减少(均P〈0.05);但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前使用替罗非班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院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该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制定的标准作为根据进行分级,其中Ⅱ级患者有24例,Ⅲ级患者有15例、Ⅳ级患者11例。采用胶体金法对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在对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测定时需要分别测定入院前以及入院5d后的浓度。并且还需要采用散射比浊法,测量血清hs-CRP水平。结果将两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的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明显要高,而左室射血分数却要比对照组低许多。对于血清hs-CRP水平实验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心功能分级数的增大这种差距也随之拉大。在Ⅱ~Ⅳ级这三级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和N-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都可以作为心力衰竭判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临床上将这两者联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心力衰竭进行诊断。hs-CRP联合N-端脑利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李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2):3187-3188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6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进行常规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培哚普利进行治疗,通过1个月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改变情况以及血清hs‐CRP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总胆固醇(T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培哚普利进行治疗,能起到一定的抗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斑块起到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