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并发无复流(No-reflow)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其中无复流患者23例。在其余159例急性心肌梗死PCI冠脉前向血流TIMI3级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为正常血流组(对照组)。统计分析无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无复流的发生率为12.6%。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lip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长和心功能不全可能会促使无复流的发生;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而冠心病的相关因素与无复流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葛兴  崔炜 《临床荟萃》2009,24(20):1756-175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心电图参数预测急诊PCI术后的心肌再灌注水平的价值,寻找能够尽早提示急诊PCI术后疗效的检测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发病时心电图的各项参数与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的相关程度,筛选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5例急诊PCI患者中,无复流患者17例,发生率为26.2%。比较无复流组与正常血流组患者的术前心电图参数,ST段抬高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T段呈C型抬高者无复流发生率最高(34.8%,16/46);而QRS记分、ST段抬高导联数目、ST段抬高总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型ST段抬高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8.956,95%CI=1.189,67.456,P=0.033)。结论作为一项简明的心电图参数,C型ST段抬高可以预测急诊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有利于术前、术中预见性地采取防治该现象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存活患者心功能的近期随访结果。方法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共对557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男449例,女108例)患者施行直接PCI。其中32例发生无复流而存活患者可供随访,简称无复流存活组。选择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临床基线特征和血管造影特征与无复流存活组匹配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指标:3个月和6个月超声心动图心功能状态以及病死率。结果①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38±0.11和0.49±0.10(P〈0.05),病死率分别为6.3%和0。②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无复流存活组和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39±0.12和0.50±0.11,P〈0.05,病死率分别为12.5%和2.2%。结论STEMI直接PCI发生无复流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无复流存活患者的近中期病死率高,并且心功能状态明显较没有发生无复流的存活患者差。提示预防直接PCI时发生无复流,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74例作为研究对象,PCI术中36例(20.7%)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精确给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左心和右心功能不全、观察出血、心理护理等。结果行PCI术后成功172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1.15%。死亡2例均发生无复流现象,在36例无复流患者中死亡比例为5.56%。其中1例患者死于反复恶性心律失常发作,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对于PCI术中无复流患者,护理要点在于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处理,要求护士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时,冠脉内推注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疗效.方法 替罗非班组为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STE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的患者54例;以同期急性STEMI患者行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患者(硝普钠组)52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注射药物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测定PCI时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计算校正TIMI计帧数(cTFC),观察术后30 d心绞痛、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硝普纳组(62.96% vs 42.31%,P<0.05);替罗非班组cTFC明显少于硝普钠组[(38.6±7.2)vs(49.4±9.5),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30 d心绞痛发生率(5.56% vs 21.15%,P<0.05)、MACE的发生率(7.41% vs 23.08%,P<0.05)低于硝普钠组,LVEF高于硝普钠组[(58.2±6.3)% vs (50.4±9.7)%,P<0.05].结论 对于急诊PCI治疗术中出现无复流,应用替罗非班优于硝普钠,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STE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减少术后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与经导引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行急诊PCI治疗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患者52例,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和替罗非班组各26例。维拉帕米组将微导管置人靶血管远端,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替罗非班组直接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比较2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达到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myocardialperfusiongrades,TMPG)3级的百分率,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时间,血流恢复至TIMI3级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3级时间,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手术结束时维拉帕米组心肌组织灌注恢复至TMPG3级百分率高于替罗非班组(P〈O.05),2组冠状动脉恢复TIMI3级血流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拉帕米组出现无复流现象至首次注射药物所需时间较替罗非班组长(P%0.05),冠状动脉恢复TIMI3级血流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时间较替罗非班组短(P〈O.05),2组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急诊PCI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置人微导管于远端血管注射维拉帕米逆转无复流现象优于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85例,根据治疗后TIMI血流情况分为无复流组(TIMIO~2级)及TIMI3级组,记录2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为40%;应激性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敏C反应蛋白〉3mg/L是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无复流现象可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高,无复流现象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1-2])表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会影响PCI治疗疗效,并增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次AMI发生率及病死率。PCI后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明确的病因包括介入治疗中斑块和血栓的脱落与碎裂可能引起远端大量小血管栓塞以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等临床指标状况.[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之间的AMI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69例,分成无复流组及血流良好组,观察其病史、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术中记录及介入治疗方法之间的差异.[结果]有29(17.2%)例患者于PCI时出现了无复流象.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梗部位、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单支病变比例等方面相比较无显著差别(P>0.0);在冠状动脉开通时间、CK-MB、cTnI水平、ST段回落程度、术中最大扩张压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出现与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冠状动脉开通时间长、CK-MB与cTnI水平高、先预扩张再支架、术中扩张压力大等可能有关,无复流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流正常者,AMI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7例行PCI治疗,随机分为强化组78例和常规组5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强化组术前2h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常规组术前未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观察主要终点即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情况;安全终点即出院前肝功能、肌酸激酶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强化组患者术后无复流、慢血流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总体发生率5.1% (4/78)较常规组17.0% (10/59)相比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2);而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肌酸激酶及肾功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多因素相关分析后发现,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病变累及重要分支及后扩张等因素后,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仍是避免发生无复流、慢血流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OR =0.21,95% CI为0.07 ~0.91,P=0.04).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以改善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情况,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冠状动脉血流成像(TCFD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早期预测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PCI术成功再通前降支患者30例,术后24~48h采用TCFDI获取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端血流频谱,测量舒张期血流峰值速度(Vp)、平均速度(Vm)、速度时间积分(VTI)、血流减速时间(DDT)及舒张期血流速度达峰时间(T)。观测左心室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和射血分数(EF),然后行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微循环再灌注。术后1个月随访,根据PCI术后1个月随访时左心室EF值将患者分为EF〈50%组和EF≥50%组,分析两组间冠状动脉血流频谱各项指标间有无差异,及冠状动脉血流频谱各项指标与PCI术后1个月左心室EF及左心室WMSI的相关性。结果左心室EF〈50%组DDT小于EF≥50%组DDT(P〈0.01),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T与1个月时左心室EF、WMSI均呈显著相关(r=0.581,r=-0.634,P均〈0.01)。以DDT≤391ms为截断值时,预测左心室EF〈50%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86.4%。结论TCFDI技术可以于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成功PCI术后早期预测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水平与老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 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于2018 年12 月~ 2019 年12 月收治的232 例行直接PCI 术的老年STEMI 患者,术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47 例)和正常血流组(185 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RF 和Cys-C 水平及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老年STEMI 患者直接PCI 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RF 和Cys-C 对患者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结果 无复流组患者的血清RF(18.34±7.65 IU/ml vs8.47±4.16 IU/ml),Cys C(1.58±0.54mg/L vs 0.87±0.32mg/L)及支架置入数目(3.15±1.43 个 vs 2.02±1.12 个),多支血管病变比例[30(63.83%) vs 66(35.68%)],糖尿病比例[33(70.21%) vs 77(41.62%)] 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11.954~111.607,均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RF 和Cys-C 是老年STEMI 患者直接PCI 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OR=1.893~3.025,均P< 0.05)。RF 和Cys-C 预测行直接PCI 术的老年STEMI 患者术后无复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 和0.821,二者联合检测的AUC 为0.918,高于RF 和Cys-C 任一单项指标。结论 老年STEMI 直接PCI 术后无复流患者血清RF 和Cys-C 水平升高,且二者均是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无复流。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冠脉)无复流在心肌梗死(心梗)再灌注治疗中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较高。有研究发现,冠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重建无复流的靶血管血液流速。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PCI后无复流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后MACE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PCI后无复流患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爱新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0):930-93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1)治疗中重要的再灌注方法,其目的是使因血栓闭塞的冠状动脉迅速再通,并实现心肌组织的有效再灌注,减少心肌的坏死面积。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仍有10%~30%病例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为无复流现象。研究证实无复流可导致梗死的延展,心功能恢复障碍,左心室重构等更多的合并症,也是心肌和微血管损伤的标志之一。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无复流的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后更多的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是影响PCI近期预后和远期心源性死亡及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发病12 h内,或12 h至24 h内仍有持续缺血性胸痛,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冠脉痉挛或罪犯病变直径狭窄程度≤50%、冠脉血流正常行保守治疗,严重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需急诊冠脉搭桥术.根据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这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及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3%的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了无复流.单变量分析:年龄、再灌注时间(症状至PCI的时间)、入院时收缩压、心梗Killip分级、急诊PCI术前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闭塞病变类型、血栓负荷、靶病变长度、参考血管直径、再灌注方法与无复流现象相关(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65岁(OR=1.470,95% CI 1.460~1.490,P=0.007)、再灌注时间>6h(OR=1.270,95% CI 1.160~1.400,P=0.001)、入院时低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 kPa) (OR=1.910,95%CI 1.018~3.896,P=0.004)、PCI术前应用IABP(OR=1.949,95% CI 1.168 ~3.253,P=0.011)、PCI术前低(≤1)TIMI血流(OR=1.100,95% CI 1.080 ~1.250,P<0.01)、高血栓负荷(OR=1.600,95% CI 1.470~2.760,P=0.030)、长靶病变(OR=1.948,95% CI 1.908~1.990,P=0.019)是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造影及手术时的发现来预测急诊PCI术后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6.
孙伟 《临床荟萃》2020,35(9):792-795
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CHA2DS2 VASc评分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复流现象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接受原发性PCI治疗的300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将27例无复流患者作为第一组,将其余2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计算每例患者CHA2DS2 VASc风险评分。结果 CHA2DS2 VASc评分与无复流相关性的多变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2DS2 VASc评分中各个成分对无复流预测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中,较高的CA2DS2 VASc评分与无复流现象风险和住院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价值。方法将120例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根据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分为慢血流和无复流组27例,血流正常组93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及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指标。结果慢血流和无复流组患者的IL-17、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 I)、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血流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L-17是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血清IL-17水平升高与PCI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有关,检测IL-17对PCI后慢血流或无复流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对相关血管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将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1级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支架植入前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并且均成功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后均发生无复流,其中试验组无复流发生后应用血栓抽吸装置行抽吸处理,对照组应用血栓抽吸装置在血管远端推注替罗非班与硝普钠,比较两组无复流处理后TIMI血流分级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行PCI术中无复流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再灌注,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抽吸血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存在血栓且罪犯血管直径≥3mm的患者134例,随机分为抽栓+PCI组69例和标准PCI组65例。分别记录心外膜血流(TIMI)分级和心肌灌注评分(MBG),观察即刻手术成功率、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等)发生率。结果抽栓+PCI组和标准PCI组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92.7%和81.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MBG3级比例为75.4%和5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院内MACE发生率均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使用机械抽吸血栓方法减少血栓负荷,可以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AMI患者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AMI行PCI患者547例,根据PCI术后血流分级(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2级患者74例为无复流组,随机抽取TIMI3级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于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入院后第3天和第7天无复流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PCI术后3个月无复流组AMI、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外科手术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AMI行急诊PCI过程中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明显低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提示AMI行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